黃宗羲的理論如此批判君主,為何還能長壽?

吖Pat

一流人物雖死猶生。黃宗羲是中國知識界的泰山北斗、魯殿靈光。近三百年來,他始終以他的氣節、學術、思想及文章源源不絕地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他一度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精神教父”。晚清排滿運動興起,民主思想蔓延,孫文、陳天華那批革命黨人急需有理論依據去說服國人,而當時西方像盧梭、洛克那幫人的學說還沒有被翻譯引進,“沒馬駱駝將就騎”,於是黃宗羲就被他們樹為大纛,而他那本《明夷待訪錄》更被他們重新包裝,以民主前驅、反帝宣言的形象流播四海。

(圖:黃宗羲像。畫者楊參軍,2009年,布面油畫)

於是,很容易就引出一個疑問:假設黃宗羲和他的《明夷待訪錄》真的是激烈批判、否決君主的,當文字獄盛行的清代,他何以能夠全身而退且以86歲的高壽示寂?

我以為,這個問題的提出,所隱含的前提本身就是建立在誤解之上。我讀《明夷待訪錄》,始於高中二年級在校門口買了盜版書開始,後來因為對政治學感興趣,又曾翻出來對照著閱讀過兩三遍。

坦白說,從我第一次泛讀開始,我就隱約感覺到關於這本書反專制、倡民主思想云云的評價,對於黃宗羲而言,都是不虞之譽,都是過度闡釋,都是依義比附,很多他根本不曾有過的念頭,都被我們實用主義地安置在他身上了。

因此,我想借解釋黃宗羲何以可以避難遠禍的同時,順帶按照我自己淺薄的體會,將《明夷待訪錄》這本書所涉及的一些容易被誤解的關鍵觀念做些釐清。


一,黃宗羲不是直接反君主,而是期待“天下為公”。


(圖:民國四部備要版《明夷待訪錄》

這兩節對此問題是怎麼說的呢,他講,上古君主“以天下為主,君為客”,而“後世為人君者不然”,是“以君為主,天下為客”。接著,他引申開來說,做人臣的,應該有這樣的為臣態度,即“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最終“天下為公”。

這兩篇文章,以現代政治學的觀點看來,等於從政治權力的本質著手,樸素地定義了君與民、君與臣的關係。但是,僅僅這這些話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足以說黃宗羲反君主、反專制嗎?

我以為定論還需謹慎。一者,這種思想,實際上並非黃氏獨創,而是歷代先儒所提出的“君輕民重”思想的總結而已,他所表達的旨趣尚未跳出既有的“民本主義”的思想框架;其二,他所說的,無非是類似孟子“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當政理念的再申述而已,即認為君主當以民為主,倘若為政不仁人民有權推翻,但這還只是反暴政的思想表述,而不是從根本上反君權制度。即便翻遍黃氏文集,您也不會見到他說專制制度應該改換,君主大位應該廢黜的文字。

(圖:黃宗羲故里浙江餘姚、梨洲街道、黃箭山村、黃家竹橋。該橋明天啟三年重修,為黃宗羲當年必經之路)

反專制、反君主,是西方同時期啟蒙思想的觀念,於現代西方社會可能足以視為當然,但對於明清之際的中國傳統社會而言,那時雖然思想開放,但依然是超越他們時代的觀念,就如後來顧準那句名言所說,“民主思想是舶來品”。

所以,黃宗羲法思想的精義,其實首在於不遺餘力地推闡“天下為公”精神,在他之前,還沒有哪位中國古人如此係統、深刻、全面地總結過。但是《明夷待訪錄》的政治、社會訴求,則不應比附於中國本土所陌生的、西方啟蒙主義以來的一些觀念。

因為根本都不反對君主之位的存在,而清朝廷那時剛入關不久,陣腳不穩,何必去挑釁黃宗羲這樣的江南士大夫領袖?況且,更為重要的是,當黃宗羲生前及身後近百年,《明夷待訪錄》這本書都不曾公開出版,僅有極少數抄本流傳於極可靠的幾位同道比如顧炎武諸人手中,清廷又何從得知他的“文字毒草”呢?


二,黃宗羲未曾直接批判清廷,而是更重“華夷之辨”。


黃宗羲是抗清志士,他希冀興復明室的殷殷期望,憧憬天下大治的終極理想,是耿耿不寐的,是至死不休的。

但是,在當時,即便是誅求尚不峻急的時期,黃宗羲在公開公佈、刊刻的文字或文集上,都很少直接表曝對於滿清朝廷的憤懣與對抗之意。也差不多是這個原因,章太炎雖也是浙江人,雖也是經史專業學者,雖也是排滿革命家,但一生不大喜歡黃梨洲,甚至抨擊《明夷待訪錄》這本書是黃宗羲向滿洲上條陳的“投名狀”。

(圖:黃氏故里前園大屋。建於咸豐年間,傳為黃氏第七代嫡孫住宅)

這點質疑並非全然空穴來風。實際上,當1648年,黃宗羲從日本乞師失敗黯然返中後,實已經剃髮表歸順清朝,從此再無公開參與抗清戰役的活動了,只是暗暗聯絡志士;回家後他埋頭讀書著書,也同清廷官員姜希徹等人合作在浙江創辦過書院;

總之,讀過自全祖望以來迄至趙園等明清之際論述的朋友會知道,黃宗羲生前,他的抗清事業是極為隱秘的,在明面上,不但不曾明目張膽地來和清廷作對,甚至在晚年自知理想無望時,還對清廷的政治抱有一絲幻想,以為只要能維持和護惜中華禮制和社會倫理的”綱常名教”,並對民生有利,未必一定是全然錯誤的。也就說,他的思路,其實已經和當時堅定的抵抗派多有異趣,他的抗清理念,很大程度上不是“種族之爭”,而是從文化認同上作判別的“華夷之辨”,即假設清廷也可以為中國文化所化,對民生更有利,能“以夏變夷”,那麼是否還為了對抗而對抗,也許就是值得深思的了。

唯從這樣的視角著眼,我們才能領悟,在康熙十九年庚申( 6250),其好友陳赤衷以貢士入京參加廷試時,黃宗羲何以會竟然對清廷有所褒揚之詞。他說,“當是時,天子留心文治,招才琴釣之上,取士歌牧之中,士之閒一藝者,莫不鎖廳而出”,此外,黃宗羲還曾說:,“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裡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益重乎?"黃是否是為了明哲保身,不得已說了一些違心話不得而知,總之白紙黑字,說是說了的,而且說了不少。

在這些如今都可按查尋的文章的中,黃宗羲稱讚過康熙帝“留心文治,大開薦才用才之途,廣開聖聽,無幽不燭",“於綱常名教所繫益重",差不多是以無以復加的口吻吹捧康熙帝是近乎古代聖王之治了。另外,當朝廷徵辟他入京時,他雖然以年老辭,但也毫不顧忌地推薦得意弟子進入朝廷,對於子孫的應科舉試也至少沒有反對。這些舉措,可以推測,不會和他最後與兄弟黃宗炎黃宗會等關係不睦、和摯友呂留良等反目成仇沒有關係吧。

(圖:浙江餘姚化安山,為黃宗羲長眠之地)

可以說,晚年的黃宗羲,不僅與清勢不兩立的意志已經鬆弛,甚至已經不再固執地一味對抗,而是在利國利民利文化的前提下,謀求一種可能的合作方式,既然如此,清廷樂觀其成,恨不得樹為典型模範最好,又怎會加害於他?


三,清初文網不密,誅求不苛,能優容有異見的士人領袖


都說滿清對於社會言論的管控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文字獄此起彼伏搞得讀書人哀鴻遍野,其實按照史學界共識,這個現象是在康熙帝中期以後才開始盛行的。

黃宗羲存世的時候,所歷清政,是在康熙中期以前。那時的滿清朝廷,統治中原不久,政權尚未穩定,非異見分子咄咄逼人,不但不厲行坑儒政策,反對士大夫中的知識界大佬極其優容,取籠絡人心的對策,希望軟化這些前政黨領袖、在野”公知”、社會大V、話語掌控者們,進而謀求合作。

所以,當時的黃宗羲,作為江南士紳頭領級人物、知識分子中的大佬,不但沒有刁難他,甚至對他極其禮重。比如,康熙17年,清廷議修《明史》工程,開設“博學鴻儒科”,以延攬漢族士人領袖,黃宗羲得到舉薦,以病力辭得免;康熙19年,浙官員“以禮敦請”黃宗羲出山;次年,黃宗羲71歲,大員徐元文在康熙帝力薦黃宗羲參修明史,康熙帝且下旨浙江督撫探望問詢,黃宗羲所託病得辭,卻仍遣子黃百家、高足萬斯同等進京合作去了。

這些來自清廷的殊遇,足以表明當時的滿清朝廷對於黃宗羲,不但沒有剿滅的打算,甚至是以“國之耆老”、“學之重鎮”的待遇優視他的。


總結:

顯然,黃宗羲不是反專制、反君主民主教父。畢竟思想的“塵塵三昧”,也是“缽裡飯,桶裡水”而生,他沒法無中生有生產出一些那個時代還沒有的意識來。

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他的核心思想,以我的淺薄閱讀,似乎可以歸結為兩點:

1,反酷政,批暴君,但絕沒有驅專制、反君主的高度;2,倡民本,講人道,但還未曾有論人權、冀民主的意識。

(圖:浙江餘姚黃宗羲衣冠冢,原墓及屍身已經在文戈期間被毀)

但是,儘管如此,他依然是值得後世頂禮尊崇的人物。他在桑海顛覆,波路傾蕩,國家澌滅,閉門難集之日,守炳然之節,持粹然之養,臧否不立,沉名遠離,不管是否有過虛與委蛇,他還是終身不仕異族政權,持守其遺民身份齎志而沒的。他不失為堅定的愛國志士,也是一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

這些思想,這種堅持,是很難做到的。他完成的安然,坦蕩。

2018,6,4,晚燈下閒敲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所有關注、點贊,還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感謝感謝!
(圖片採集自網絡,侵刪)

劉愚愚

批判君主

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其中最主要的是針對晚明社會政治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皇權敗壞與權力過於集中而提出的,是基於其父兄、師友所生活的現實的社會政治危機的解決方案,特別是晚明皇權的敗壞和政黨鬥爭給黃宗羲寫作此書以很大影響。

其《原君》篇指出:正是由於後代皇帝視天下為產業才導致了每個朝代都不免覆亡的結局。而有明一代沒有善治的原因也在於朝廷之法都建立在皇帝自私自利的基礎之上

他並沒有提出新的解決路徑,而是主張恢復宰相制度,主張學校公議來限制政府權力,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總的來說,通過這些方面對君主實行限制是很困難的。

寫作目的

首先需要對題目作一解析。

  • 明夷


明夷有兩層含義:

1、明朝遺民

2、源於《周易》第37卦“明夷”卦。該卦經文為:“明夷,利堅貞”。

孔穎達疏曰:“正義曰明夷,卦名。夷者,傷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於人事,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顯其明智。亦明夷之義也。時雖至,不可隨世傾邪。固宜艱難、堅固守其貞正之德。故明夷之世,利在堅貞。”

也就是“明夷”之卦說明了一種生存狀態,即政權昏暗,像日入地中。明智之臣應當固守其貞操,不參與到昏暗的政治現實中去。

大體而言,明夷更偏向於第二層意思。

  • 待誰訪?


關於這個問題共有四種看法:

  1. 等待清朝皇帝來訪。

  2. 為繼清而興的“后王”。
  3. 等待鄭成功來訪。
  4. 等待能實行“天下為公”的豪傑來訪。

總體而言此書的寫作目的分為兩類,一是清朝,二是反清人士。

如果是待清朝訪,那麼清朝抓他幹啥?如果是待反清人士來訪,那麼就應該給他抓起來。

但是黃宗羲牛逼的地方來了,他沒有具體說給誰訪,只能讓人猜。那麼我們就需要看一下這本書是怎麼寫的。

黃宗羲自己說《明夷待訪錄》是《留書》中選入重要部分,將《留書》與《明夷待訪錄》對照一下就會發現《留書》的重要部分並沒有全部被選入《明夷待訪錄》。《留書》是由民族思想和制度建設兩部分構成的,《明夷待訪錄》是由變革理念和制度建設兩部分構成的。

也就是說《留書》宣傳的更多的民族革命,即推翻滿清。而《明夷待訪錄》寫的更多的是對政治的思考,將《留書》中很多敏感詞彙去掉了,如夷狄等。相比於《留書》,《明夷待訪錄》已經很不反動了,即便如此,《明夷待訪錄》還是被清朝視為禁書,此書一直通過在民間私下傳抄傳播。

黃宗羲本人

黃宗羲除了是反清鬥士外,他還是一個名滿天下的大儒,對於這種人清朝一定要招攬,以顯示本朝的寬容大度。

康熙十七年,詔徵博學鴻儒,黃宗羲就名列其中,但他沒有去。

其後“明史館”開,徐元文、葉方藹監修,以黃宗羲為“世家子弟,家有十三朝實錄,復嫻於掌故,方藹與元文又薦宗羲… …宗羲以母老及老病辭”,後徐元文延致黃宗羲子黃百家、弟子萬斯同參修《明史》。

黃宗羲雖然在行動上沒有出仕,但也不再那麼堅持抗清了。因此,清朝也沒有必要非要弄死他。

參考文獻:

魚宏亮:《晚明政治危機與的寫作動因

孫寶山:《的寫作意圖辨證》

歡迎關注、點贊、嘮嗑,儘量正經答問題,期待與諸君交流!

孝陵衛小校

黃宗羲生於明末,生前名氣大的嚇人,死後依然飽受推崇,明末清初三大家,浙東三黃,清初五大家,中國思想啟蒙之父,海內三大鴻儒這位黃大師都有份。


其中黃宗羲的提出的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是最早提出反對封建君主專制,提倡民主的異端思想。

為什麼黃宗羲在封建社會提出這麼大逆不道的思想,還能終老長壽。這主要還是因為名氣太大有關。黃宗羲早年為復社成員,參與南明黨爭,明亡以後還變賣家產組織抗清,還曾渡海日本請求救兵,最終無功而返。

兵敗後隱居,期間還三次被清政府通緝,與反清勢力聯繫密切,此時黃宗羲已經61歲了。此時的黃宗羲看到清朝統治日益穩固,對反清復明期望逐漸冷淡。


康熙十七年,名聲在外的黃宗羲收到康熙徵召,但數次辭闢不就,最終在家著書立學,康熙三十四年,黃宗羲臥病不起,與世長辭,其中他的哲學觀點,教育觀點,經濟觀點,政治觀點,仍然具有重大影響。


閱微草堂主人

黃宗羲能長壽於自己運氣和善於躲藏有關。另一方面,在康熙朝時,政治比較開明,康熙政治開明些,已經對前朝遺老們是安撫政策,滿清康熙大帝還算個明君。黃宗羲的才學也是康熙所賞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