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的理论如此批判君主,为何还能长寿?

吖Pat

一流人物虽死犹生。黄宗羲是中国知识界的泰山北斗、鲁殿灵光。近三百年来,他始终以他的气节、学术、思想及文章源源不绝地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他一度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精神教父”。晚清排满运动兴起,民主思想蔓延,孙文、陈天华那批革命党人急需有理论依据去说服国人,而当时西方像卢梭、洛克那帮人的学说还没有被翻译引进,“没马骆驼将就骑”,于是黄宗羲就被他们树为大纛,而他那本《明夷待访录》更被他们重新包装,以民主前驱、反帝宣言的形象流播四海。

(图:黄宗羲像。画者杨参军,2009年,布面油画)

于是,很容易就引出一个疑问:假设黄宗羲和他的《明夷待访录》真的是激烈批判、否决君主的,当文字狱盛行的清代,他何以能够全身而退且以86岁的高寿示寂?

我以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所隐含的前提本身就是建立在误解之上。我读《明夷待访录》,始于高中二年级在校门口买了盗版书开始,后来因为对政治学感兴趣,又曾翻出来对照着阅读过两三遍。

坦白说,从我第一次泛读开始,我就隐约感觉到关于这本书反专制、倡民主思想云云的评价,对于黄宗羲而言,都是不虞之誉,都是过度阐释,都是依义比附,很多他根本不曾有过的念头,都被我们实用主义地安置在他身上了。

因此,我想借解释黄宗羲何以可以避难远祸的同时,顺带按照我自己浅薄的体会,将《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所涉及的一些容易被误解的关键观念做些厘清。


一,黄宗羲不是直接反君主,而是期待“天下为公”。


(图:民国四部备要版《明夷待访录》

这两节对此问题是怎么说的呢,他讲,上古君主“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后世为人君者不然”,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接着,他引申开来说,做人臣的,应该有这样的为臣态度,即“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最终“天下为公”。

这两篇文章,以现代政治学的观点看来,等于从政治权力的本质着手,朴素地定义了君与民、君与臣的关系。但是,仅仅这这些话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足以说黄宗羲反君主、反专制吗?

我以为定论还需谨慎。一者,这种思想,实际上并非黄氏独创,而是历代先儒所提出的“君轻民重”思想的总结而已,他所表达的旨趣尚未跳出既有的“民本主义”的思想框架;其二,他所说的,无非是类似孟子“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当政理念的再申述而已,即认为君主当以民为主,倘若为政不仁人民有权推翻,但这还只是反暴政的思想表述,而不是从根本上反君权制度。即便翻遍黄氏文集,您也不会见到他说专制制度应该改换,君主大位应该废黜的文字。

(图:黄宗羲故里浙江余姚、梨洲街道、黄箭山村、黄家竹桥。该桥明天启三年重修,为黄宗羲当年必经之路)

反专制、反君主,是西方同时期启蒙思想的观念,于现代西方社会可能足以视为当然,但对于明清之际的中国传统社会而言,那时虽然思想开放,但依然是超越他们时代的观念,就如后来顾准那句名言所说,“民主思想是舶来品”。

所以,黄宗羲法思想的精义,其实首在于不遗余力地推阐“天下为公”精神,在他之前,还没有哪位中国古人如此系统、深刻、全面地总结过。但是《明夷待访录》的政治、社会诉求,则不应比附于中国本土所陌生的、西方启蒙主义以来的一些观念。

因为根本都不反对君主之位的存在,而清朝廷那时刚入关不久,阵脚不稳,何必去挑衅黄宗羲这样的江南士大夫领袖?况且,更为重要的是,当黄宗羲生前及身后近百年,《明夷待访录》这本书都不曾公开出版,仅有极少数抄本流传于极可靠的几位同道比如顾炎武诸人手中,清廷又何从得知他的“文字毒草”呢?


二,黄宗羲未曾直接批判清廷,而是更重“华夷之辨”。


黄宗羲是抗清志士,他希冀兴复明室的殷殷期望,憧憬天下大治的终极理想,是耿耿不寐的,是至死不休的。

但是,在当时,即便是诛求尚不峻急的时期,黄宗羲在公开公布、刊刻的文字或文集上,都很少直接表曝对于满清朝廷的愤懑与对抗之意。也差不多是这个原因,章太炎虽也是浙江人,虽也是经史专业学者,虽也是排满革命家,但一生不大喜欢黄梨洲,甚至抨击《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是黄宗羲向满洲上条陈的“投名状”。

(图:黄氏故里前园大屋。建于咸丰年间,传为黄氏第七代嫡孙住宅)

这点质疑并非全然空穴来风。实际上,当1648年,黄宗羲从日本乞师失败黯然返中后,实已经剃发表归顺清朝,从此再无公开参与抗清战役的活动了,只是暗暗联络志士;回家后他埋头读书著书,也同清廷官员姜希彻等人合作在浙江创办过书院;

总之,读过自全祖望以来迄至赵园等明清之际论述的朋友会知道,黄宗羲生前,他的抗清事业是极为隐秘的,在明面上,不但不曾明目张胆地来和清廷作对,甚至在晚年自知理想无望时,还对清廷的政治抱有一丝幻想,以为只要能维持和护惜中华礼制和社会伦理的”纲常名教”,并对民生有利,未必一定是全然错误的。也就说,他的思路,其实已经和当时坚定的抵抗派多有异趣,他的抗清理念,很大程度上不是“种族之争”,而是从文化认同上作判别的“华夷之辨”,即假设清廷也可以为中国文化所化,对民生更有利,能“以夏变夷”,那么是否还为了对抗而对抗,也许就是值得深思的了。

唯从这样的视角着眼,我们才能领悟,在康熙十九年庚申( 6250),其好友陈赤衷以贡士入京参加廷试时,黄宗羲何以会竟然对清廷有所褒扬之词。他说,“当是时,天子留心文治,招才琴钓之上,取士歌牧之中,士之闲一艺者,莫不锁厅而出”,此外,黄宗羲还曾说:,“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益重乎?"黄是否是为了明哲保身,不得已说了一些违心话不得而知,总之白纸黑字,说是说了的,而且说了不少。

在这些如今都可按查寻的文章的中,黄宗羲称赞过康熙帝“留心文治,大开荐才用才之途,广开圣听,无幽不烛",“于纲常名教所系益重",差不多是以无以复加的口吻吹捧康熙帝是近乎古代圣王之治了。另外,当朝廷征辟他入京时,他虽然以年老辞,但也毫不顾忌地推荐得意弟子进入朝廷,对于子孙的应科举试也至少没有反对。这些举措,可以推测,不会和他最后与兄弟黄宗炎黄宗会等关系不睦、和挚友吕留良等反目成仇没有关系吧。

(图:浙江余姚化安山,为黄宗羲长眠之地)

可以说,晚年的黄宗羲,不仅与清势不两立的意志已经松弛,甚至已经不再固执地一味对抗,而是在利国利民利文化的前提下,谋求一种可能的合作方式,既然如此,清廷乐观其成,恨不得树为典型模范最好,又怎会加害于他?


三,清初文网不密,诛求不苛,能优容有异见的士人领袖


都说满清对于社会言论的管控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文字狱此起彼伏搞得读书人哀鸿遍野,其实按照史学界共识,这个现象是在康熙帝中期以后才开始盛行的。

黄宗羲存世的时候,所历清政,是在康熙中期以前。那时的满清朝廷,统治中原不久,政权尚未稳定,非异见分子咄咄逼人,不但不厉行坑儒政策,反对士大夫中的知识界大佬极其优容,取笼络人心的对策,希望软化这些前政党领袖、在野”公知”、社会大V、话语掌控者们,进而谋求合作。

所以,当时的黄宗羲,作为江南士绅头领级人物、知识分子中的大佬,不但没有刁难他,甚至对他极其礼重。比如,康熙17年,清廷议修《明史》工程,开设“博学鸿儒科”,以延揽汉族士人领袖,黄宗羲得到举荐,以病力辞得免;康熙19年,浙官员“以礼敦请”黄宗羲出山;次年,黄宗羲71岁,大员徐元文在康熙帝力荐黄宗羲参修明史,康熙帝且下旨浙江督抚探望问询,黄宗羲所托病得辞,却仍遣子黄百家、高足万斯同等进京合作去了。

这些来自清廷的殊遇,足以表明当时的满清朝廷对于黄宗羲,不但没有剿灭的打算,甚至是以“国之耆老”、“学之重镇”的待遇优视他的。


总结:

显然,黄宗羲不是反专制、反君主民主教父。毕竟思想的“尘尘三昧”,也是“钵里饭,桶里水”而生,他没法无中生有生产出一些那个时代还没有的意识来。

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他的核心思想,以我的浅薄阅读,似乎可以归结为两点:

1,反酷政,批暴君,但绝没有驱专制、反君主的高度;2,倡民本,讲人道,但还未曾有论人权、冀民主的意识。

(图:浙江余姚黄宗羲衣冠冢,原墓及尸身已经在文戈期间被毁)

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值得后世顶礼尊崇的人物。他在桑海颠覆,波路倾荡,国家澌灭,闭门难集之日,守炳然之节,持粹然之养,臧否不立,沉名远离,不管是否有过虚与委蛇,他还是终身不仕异族政权,持守其遗民身份赍志而没的。他不失为坚定的爱国志士,也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这些思想,这种坚持,是很难做到的。他完成的安然,坦荡。

2018,6,4,晚灯下闲敲

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随感、时政看法、影视评论等。所有关注、点赞,还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感谢!
(图片采集自网络,侵删)

刘愚愚

批判君主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其中最主要的是针对晚明社会政治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皇权败坏与权力过于集中而提出的,是基于其父兄、师友所生活的现实的社会政治危机的解决方案,特别是晚明皇权的败坏和政党斗争给黄宗羲写作此书以很大影响。

其《原君》篇指出:正是由于后代皇帝视天下为产业才导致了每个朝代都不免覆亡的结局。而有明一代没有善治的原因也在于朝廷之法都建立在皇帝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

他并没有提出新的解决路径,而是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主张学校公议来限制政府权力,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方面对君主实行限制是很困难的。

写作目的

首先需要对题目作一解析。

  • 明夷


明夷有两层含义:

1、明朝遗民

2、源于《周易》第37卦“明夷”卦。该卦经文为:“明夷,利坚贞”。

孔颖达疏曰:“正义曰明夷,卦名。夷者,伤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时虽至,不可随世倾邪。固宜艰难、坚固守其贞正之德。故明夷之世,利在坚贞。”

也就是“明夷”之卦说明了一种生存状态,即政权昏暗,像日入地中。明智之臣应当固守其贞操,不参与到昏暗的政治现实中去。

大体而言,明夷更偏向于第二层意思。

  • 待谁访?


关于这个问题共有四种看法:

  1. 等待清朝皇帝来访。

  2. 为继清而兴的“后王”。
  3. 等待郑成功来访。
  4. 等待能实行“天下为公”的豪杰来访。

总体而言此书的写作目的分为两类,一是清朝,二是反清人士。

如果是待清朝访,那么清朝抓他干啥?如果是待反清人士来访,那么就应该给他抓起来。

但是黄宗羲牛逼的地方来了,他没有具体说给谁访,只能让人猜。那么我们就需要看一下这本书是怎么写的。

黄宗羲自己说《明夷待访录》是《留书》中选入重要部分,将《留书》与《明夷待访录》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留书》的重要部分并没有全部被选入《明夷待访录》。《留书》是由民族思想和制度建设两部分构成的,《明夷待访录》是由变革理念和制度建设两部分构成的。

也就是说《留书》宣传的更多的民族革命,即推翻满清。而《明夷待访录》写的更多的是对政治的思考,将《留书》中很多敏感词汇去掉了,如夷狄等。相比于《留书》,《明夷待访录》已经很不反动了,即便如此,《明夷待访录》还是被清朝视为禁书,此书一直通过在民间私下传抄传播。

黄宗羲本人

黄宗羲除了是反清斗士外,他还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儒,对于这种人清朝一定要招揽,以显示本朝的宽容大度。

康熙十七年,诏征博学鸿儒,黄宗羲就名列其中,但他没有去。

其后“明史馆”开,徐元文、叶方蔼监修,以黄宗羲为“世家子弟,家有十三朝实录,复娴于掌故,方蔼与元文又荐宗羲… …宗羲以母老及老病辞”,后徐元文延致黄宗羲子黄百家、弟子万斯同参修《明史》。

黄宗羲虽然在行动上没有出仕,但也不再那么坚持抗清了。因此,清朝也没有必要非要弄死他。

参考文献:

鱼宏亮:《晚明政治危机与的写作动因

孙宝山:《的写作意图辨证》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尽量正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孝陵卫小校

黄宗羲生于明末,生前名气大的吓人,死后依然饱受推崇,明末清初三大家,浙东三黄,清初五大家,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海内三大鸿儒这位黄大师都有份。


其中黄宗羲的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是最早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民主的异端思想。

为什么黄宗羲在封建社会提出这么大逆不道的思想,还能终老长寿。这主要还是因为名气太大有关。黄宗羲早年为复社成员,参与南明党争,明亡以后还变卖家产组织抗清,还曾渡海日本请求救兵,最终无功而返。

兵败后隐居,期间还三次被清政府通缉,与反清势力联系密切,此时黄宗羲已经61岁了。此时的黄宗羲看到清朝统治日益稳固,对反清复明期望逐渐冷淡。


康熙十七年,名声在外的黄宗羲收到康熙征召,但数次辞辟不就,最终在家著书立学,康熙三十四年,黄宗羲卧病不起,与世长辞,其中他的哲学观点,教育观点,经济观点,政治观点,仍然具有重大影响。


阅微草堂主人

黄宗羲能长寿于自己运气和善于躲藏有关。另一方面,在康熙朝时,政治比较开明,康熙政治开明些,已经对前朝遗老们是安抚政策,满清康熙大帝还算个明君。黄宗羲的才学也是康熙所赏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