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如果說賞石最終要落在“玩”上,那看看自己,看看周圍的人,石頭到底玩得怎麼樣?

有沒有玩出趣味,玩出新意,能不能給人驚喜?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每次看臺灣石友玩石的創新方式,總有觸動。

如作品《釋放雅石靈魂》,表達“雅石作品拒絕被評分”。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打分數這件事讓彩陶石出現紅色血斑,需要療傷、包紮紗布,表達對傳統評審制度的抗議。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石現創意》將“傳統景觀石”及“純粹抽象表現石”分別置於兩個鳥籠的內與外。一個封閉,一個開放。

高處的鳥籠顯現出其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卻被困於籠內,失去自主精神;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低置的石頭不但可親可近,意氣昂揚,具有脫去枷鎖展翅欲飛之姿,陳舊生鏽的鳥籠(暗喻傳統的賞石觀)也無法將其意志框架束縛住。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這件作品的主旨是:石友應該從一成不變的傳統玩賞概念中脫離,並轉到具有藝術理論根據且合乎審美判斷的方向上來。

雅石好比美麗奇異的小鳥,當人們計劃性地、單一地控制賞玩方式時,觀賞只是徒具佔有的快感,不知不覺地,石頭失去了灑脫的精神。

石界賞石觀念需要拓展。這難道不是大陸石界同樣面臨的問題?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臺灣石友的一些雅石作品已經進入到觀念的藝術層面。這些作品建築在東、西方美學基礎上,且吸取不同領域的藝術精華,並融入現代多媒材及裝置藝術手法,呈現出新的視覺樣貌。

這樣的“觀念藝術”通過作品傳達觀念、表達思想,突破傳統單一的“賞”而進入深層的反思、表達。

比如《人生拋物線》因主石形態酷似棒球手套而創作。作品雖淺顯,給人的感受卻很鮮活,而且給足了大家自由合理的想象空間。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拋物線寓意人生境遇無常起伏,不論是成功的接殺,或是一次不幸的漏接,若能以平常心視之,乃智慧之舉。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輪起輪迴》將石頭和木頭排列在一起,視為4個點,利用光軌造型原理,將作品四個“點”不斷向後滾動,從空間上表現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軸,並導入東方哲學思想,以東方佛學而論,反映前世、今生與來世的因果輪迴觀念。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這件作品的素材是南田石。這種只有一個白色塊的南田石十分普通,可集合百件,根據不同的大小、高矮、圓扁、坐立的人像分門別類,布展成一副“眾生圖”,效果就很不一樣了。

白點的連續帶狀曲線誘導觀賞者的視線隨之移動。若由上方俯瞰時,又巧妙顯現出陰陽太極之勢。就如同婆娑世界的眾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形形色色。

無論達官顯貴或平民百姓,在這蒼茫的世界,都是極平常的。芸芸眾生,整日汲汲營營,一生都在追求不真實的慾望。由此展演,讓觀者觀照自心。

他們真敢想,居然把石頭玩成這個樣子!

《照鏡子的女人》鏡前非洲木雕,鏡後雅石像。一石一木、一正一反、一立一跪、一剛一柔,每當人在照鏡子時,鏡中影像只反映出外在的表徵,但是否能真實反映出自我的內心?

賞石藝術是眾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有特殊性,也有藝術共性。

如何從一塵不變的賞石玩法中走出來,做一些合乎藝術理論但又不同尋常的嘗試?

如何把石頭玩得更好,突破侷限,跟其他藝術門類融合,獲得更強勁的生命力?

臺灣石友林仁光說的一段話很有啟發:

充實個人美學、藝術學的知識,尤其是跨界於不同領域的藝術。自我訓練對事物的敏銳度,及以聯想為基礎的想象力。努力學習創作技巧,使技藝精湛純熟。

有了這些基礎,相信雅石將重獲嶄新的藝術生命。而玩石家亦能從學習美石,走進美石,遊於美石,達到有質感的雅石藝術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