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工艺

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工艺

一、鬃人

鬃人是用胶泥、秫秸、棉花、彩衣和猪鬃制作出来的,以皮影戏和京剧中的人物为角色,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玩的时候把鬃人放在一个铜盘中,轻轻敲击铜盘的边缘,鬃人会伴随着铜盘声有节奏地转动。鬃人的转动主要是因为底部的猪鬃,猪鬃粘在人物的底座周围,长约二、三厘米。由于鬃毛具有弹性且排列角度不同,加上敲击铜盘力量大小的不同,鬃人就可以正转或反转。盘中放置不同角色的鬃人形象,转动起来好像在舞台上演出一样,所以北京人亲切的称它为“盘中好戏”。早先服装用纸剪成,所绘花纹简单粗犷。至后来,改用绢、绸、缎制裁服装,并对彩绘刻意求工。

鬃人的一般规格是17~18厘米高,完成一个鬃人需要60多道工序。

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工艺

二,惠山泥人

江苏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

惠山泥人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有名气和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大阿福”,”大阿福”体态饱满,憨态可掬,怀抱异兽,赤足盘膝,给人一种健康、美好、幸福的感受。

虽然现在的惠山泥人有着不小的市场,但是就整个泥人艺术来说,其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保护不力,老艺人们日渐凋零,传统的手工作坊渐渐被模具加工厂所代替,以致惠山泥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戏文泥人处境甚忧。

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工艺

三、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亦称布画,是将佛画用彩缎装裱成佛龛状后悬挂供奉的卷轴话,藏语原意为”平坦宽广”。唐卡实际上就是将佛教教仪、教规以形象的手段,用绘画语言、特殊技法在画布上进行”笔录”。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唐卡在藏民心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就像随身携带的庙宇、如影随形的图腾。唐卡艺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多种流派。这里就不作细说了。作为宗教神圣法器的唐卡画,从形式上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和奥妙的宗教哲理。藏传唐卡总体给人以刻画精细,色彩艳丽,造型生动,风格独特而有别于其他绘画种类。

而唐卡珍贵的矿物原料短缺和年轻唐卡艺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正宗唐卡传承面临尴尬境地。

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工艺

四、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六:“成衣人曰裁缝……盖本为裁翦缝缀之事,后遂以名其人。”旧时缝制服装,大多是个体独自将量体、裁剪、缝纫、熨烫、试样等各项工序,一人完成,即俗称“一手落”。对这以些缝制衣服为职业的人也称为“裁缝”。由于缝制服装的品种不同,又有中式裁缝、西式裁缝、本帮裁缝等区分。

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工艺

五、最难忘记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

泛指手工纳制的布鞋鞋底。中国最早的千层底布鞋始于3000多年前的周代,到清代进入了全盛时期,造就出驰名中外的“千层底”。不过,北京老布鞋还是蛮有名的,传承着这一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工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