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墨,有什么讲究

现代书籍多用铜版纸、油墨印制,嗅之有浊臭味,而翻阅古书,则墨气香淡,这可能是很多人对于书香的印象。

古书中的墨,有什么讲究

据《墨法集要》记载:中国古代用于书写的墨是烧制出来的,或者是松烧,或者是油烧,以桐树油烧制的为最上乘。明初学者沈继孙说:“古法惟用松烧烟,近始用桐油、麻子油烧烟;衢人用皂青油烧烟,苏人用菜子油、豆油烧烟。以上诸油,俱可烧烟制墨,但桐油得烟最多,为墨色黑而光,久则日黑一日;涂油得烟最少,为墨色谈而昏,久则日淡一日。”

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书林清话》记载:制墨之法,取炭窑之窑烟,化牛皮胶为水和之,成厚粥状。调之以酒,储之半月,成稀面糊。将墨粥搅匀,盛入缸藏之。至时霉天,则臭气四溢,然必经三四时霉天,始能用也。倘急用之,则墨色必浮,触之则糊。是墨愈久而愈佳。印书时,必先用马尾筛破水沥之,渣滓可以倾去,取其余印书......能手印书,墨气前后一致,边栏一律。次者则有锅巴、盐豆、倒边、榻栏,皆手脚轻重所致,遂多毛花。

宋版书不仅纸质精良,其用墨也很讲究,大部分是用细质墨,而且墨里喜欢添加香料,所以,宋本“墨气香淡”、“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

元本的墨质,较之宋本则差之甚远,其墨色较浑浊,不仅气味差,字迹模糊,而且污染纸面,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呵呵。

明版除内府或藩府书用墨精良之外,大多用烟煤墨,污浊的墨色浮泛,更为严重地污染版面,同样,这也不是绝对的。

古书中的墨,有什么讲究

清代很注重用墨,尤其是内府书籍,其用墨精良,完全可以与宋版相比。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乾隆三十九年御笔写本,古色纸上墨笔楷书,至今仍墨色如新;嘉庆年董诰写本,茶色纸上墨笔楷书,墨色香淡,毫无漂迹。《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清康熙年御笔写本,素绢上墨笔楷书,墨光如漆,清新淡雅。清代官刻本和家刻本用墨也较好,清末坊刻本用墨就较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