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 ?

cizck22979

1.朱棣後來篡改了史書,所以馬皇后到底有沒有兒子我們不清楚,但是朱標很可能是馬皇后唯一的兒子。要不然就是李貴妃的兒子。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一直把他當接班人培養,連他的兒子朱允炆也很喜歡。這是出於感情還是嫡子繼承的緣故,我們不知道,但是要知道,朱元璋心裡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兒子。其他的兒子,不過是傳宗接代的產物。

2.朱棣是很能打仗,有點像後來朱棣的兒子朱高煦的情況,朱高煦還救過朱棣的性命,那又怎麼樣呢?不是能打仗就可以當太子的。李淵當時也是封李建成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搞的李世民要政變。

3.朱棣的母親不是漢人,是朝鮮人或者蒙古人,血統上是有很有問題。而且他生母地位低微,有可能是被朱元璋殺死的。這確實是個問題。

4.不過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從未考慮過朱棣當繼承人。他生前應該也沒想到朱棣會是最終篡位成功的那個。

5.朱元璋最後想的是,如何讓朱允炆的江山長治久安,自己的其他兒子就在封地好好待著吧。李世民還曾經在三個嫡子之間猶豫過,但是朱元璋從未猶豫過,一直就是朱標和朱允炆。

6.打江山是靠武力,但是治理江山是靠綜合實力。朱元璋一直用帝王的準則在教育朱標和朱允炆。當時江山已經穩定,朱元璋將有可能壓制住朱允炆的臣子也都殺的差不多了,只是自己的兒子,就算他再殘暴,也不忍心處理掉。王朝穩定,朱棣這種會打仗的沒什麼作用了,只能好好當王爺,保衛朱允炆的江山,抵禦蒙古人。

這隻能說明,朱元璋再殘暴,對待自己的子女還算有點親情。否則朱棣這種狠人,如果臣子,早殺掉了。

朱元璋的希望是,其他兒子封國就藩,幫皇帝抵禦外敵,江山就永遠是朱家的,世世代代。


實夢閣

中華上下五千年素來講究尊卑有常,區別於滿清任人唯賢,漢族政權帝王繼承人向來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並且封建禮教的藩籬又高又厚,分量很重。

朱元璋培養了朱標將近25年,都已經做好了退位讓賢的打算朱標就抑鬱而死。拋去歪瓜裂棗,此時,他的目光放在了嫡孫朱允文與兒子朱棣身上,為此還很糾結傳位給誰比較合適,最終還是決定傳位給孫子朱允文。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燕王朱棣作為藩北王領30萬燕北軍,無論文治武功與胸襟膽魄的確是最合適的,但卻不是最正統的。

一句話,朱棣是庶出。朱元璋曾經就因此與一班文武大臣討論,文武大臣皆以尊卑有常,立嫡不立庶為由諫議朱元璋立朱允文為繼承人。朱允文是正統可謂眾望所歸,朝臣一邊倒,卻鮮有人為朱棣搖旗吶喊。此其一。

其次,眾所周知,朱元璋與馬皇后僅生一子既太子朱標,朱標在朱元璋的霸道皇權下惶惶25年,因為父子二人政見性格不同,頗受朱元璋鞭笞乃至斥責,久而久之,朱標心有鬱結,竟在38歲的時候沒熬住死了。朱標死後,朱元璋十分懊惱,時常譴責自己對朱標太過嚴厲,感覺對不起朱標,更對不起扶持他一生的馬皇后。而朱標的長子早夭,次子朱允文除了沒有行伍味道也還算聰明伶俐,言談舉止像極了朱標,因此,立朱允文為繼承人既有彌補朱標與馬皇后的意思,也有填補自己內心對朱標的愧疚的意思。此其二。

然後,最主要的是朱元璋不希望自己死後,自己的後代為了皇位兄弟相殘,同室操戈。長子朱標只留下了一個朱允文,而兒子則不同了,他擔心自己立朱棣為繼承人自己其他兒子不服,眾兄弟聯合發難朱棣,那自己親手拱衛的蒼生又會慘遭罹難,子孫非死即傷,那是朱元璋很不情願看到的事情。此其三。

(朱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此事可參照洪武二年朱元璋壓住怒火不攻打日本的案例。當時日本把他派去的使臣殺了,而且措辭很囂張。劉伯溫以連年征戰,誠宜休養生息等循循善誘,朱元璋從善如流。朱元璋什麼人,連這都能忍,可見為了他的天下蒼生,他可以做任何事。

朱元璋知道,連年征戰,大明需要休養生息,不宜戰爭。朱棣出生行伍,武人思維,登基必定免不了征戰殺伐,到時又會致使勞民傷財,生靈塗炭,自己有將大明江山陷入不仁不義暴危之嫌,也有葬送大明江山於農民起義的可能。而孫子朱允文則不同,骨子裡活脫脫就是朱標,腦子裡全是仁義思想,拿來治理天下正好受用,使百姓萬眾歸心,休養生息。畢竟朱元璋也不願意自己的江山像秦始皇那樣傳至二世就沒了。此其四。


不書三少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絕對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這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出身上,更體現在他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

作為一代帝王,朱元璋有很多英明君主的一面,最起碼在生兒子這一方面,朱元璋同樣非常厲害。

朱元璋精力非常充沛,和康熙大帝不相上下。

朱元璋有成群的妻妾,精力充沛的他,一生養育了四十多個兒女,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閨女。

在這眾多的子女中,朱元璋最喜歡朱標。

他為朱標找大明最好的老師,讓他享受當時最好的教育。

而且朱元璋也早早的就歷練朱標,讓他管理國事,朱標也非常賢明,在朱元璋的培養下,他一定是帝國未來非常優秀的繼承人。

然而,朱標命不好,他英年早逝了。死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

朱元璋還有一個兒子,他也是非常優秀的,特別是在帶兵上,此人就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

如此優秀的朱棣,其實是可以當帝國繼承人的,而朱元璋也考慮過燕王朱棣。

當時朱元璋還找大臣商量,朱元璋問大臣,燕王的英武和朕差不多,你們感覺讓他當皇帝怎麼樣?

這些大臣也非常聰明,他們知道,這時候是不能下定論的,因為個個王爺都是手握重兵,一旦燕王當不上皇帝,誰現在擁護朱棣當皇帝,事後很可能身首異處。

後來一個叫劉三吾的學士出來說話了,他說如果燕王當皇帝,秦王和晉王怎麼辦。

朱元璋不知道說什麼了,當時朱元璋還為難的哭了,史書記載“大哭而入”。

朱元璋之所以有這樣的無奈,是因為封建王朝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死了,就得按順序來。

後來很多大臣表了態,要立皇長子朱允炆,他們不選擇朱棣,是因為大臣認為朱棣殺氣太重,以後在他手下辦事不太容易。

而朱允炆也確實是比較仁慈的,有一次,因為大明律中的刑罰太過殘忍,朱允炆便說服朱元璋修改了,這一點也是大臣站在朱允炆這一邊的原因。

朱元璋不選朱棣,他還考慮到朱棣的脾性,他認為朱棣上臺後,一定會對自己的兄弟手足下手。

最後朱元璋權衡各方面,選擇了皇孫朱允炆。

為了讓皇孫坐的比較安穩,他用各種罪名,把昔日的大臣全部清洗了。

不過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最後朱棣還是發動了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兒的皇位搶佔了。


史家吟唱

以前我也相信朱棣是庶出,自我粉飾為嫡子,但事實上……

比如有個證據,朝鮮使者去拜訪燕王朱棣,遇到朱棣母親的“祭日”,那個日子不是馬皇后的忌日,似乎馬皇后就不是朱棣母親了。但……那個日子是馬皇后的“生祭”。

而且建文帝自己下的討伐朱棣的詔書都說“朱棣是我爹((追封)孝康皇帝)同母弟”。馬皇后就算無子過繼兒子,過繼一個太子標也就夠了,咋還過繼了秦晉燕周那麼多人,買一送四嗎?

所以現在我開始信朱棣是嫡出了。當然,其繼承權比三個哥哥還是遜的。

早在朱標死後,朱允炆就被確立為皇太孫,確保皇位仍然在大房子孫手中,當時現存的皇嫡長子是秦王朱樉,品行根本不是繼承人之選,而秦王的出身排行又決定了只要秦王在,立其他皇子為儲的可行性也就下去了。秦王死時,明太祖下詔說:“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於秦,期永綏祿位,以藩屏帝室。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愍。”種種跡象顯示,他是被宮人害死的(嘉靖帝你坐下)。

秦王死後,晉王朱(木岡)就成了在世皇嫡長子,繼續壓著朱棣一頭,其實力、能力也足夠和朱棣制衡。

萬萬沒想到,晉王也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也沒什麼重新佈局的操作空間了,他剩下的日子已經不足三個月了。

中國傳統的繼承法就是長子死後長孫為嗣,先秦就有孫子繼位,古代有個詞叫承重孫說的就是父親比爺爺先死的少爺們,現在繼承法也有一個說法叫代位繼承。《唐律疏議》設定的繼承法是:嫡子、嫡孫、嫡子同母弟、庶子、嫡孫同母弟、庶孫,以此類推,雖然存在庶子比嫡次孫優先的bug,但前半段也說得很清楚,嫡長孫是比親叔叔優先的。不過戲劇性的是,唐朝沒有一個直接繼承爺爺的皇帝,甚至也沒出現過生父不在世的皇太孫,當然那個庶子越嫡侄的bug也就更沒出現了。

如果非說朱元璋壞了規矩,那也是把朱標繼室所出的朱允炆置於原配所出的朱允熥之前,而不是沒把帝系從大房轉移到二三四房。如果把朱標設定為一個剛登基就死了的皇帝,那麼帝系的傳承方向就沒什麼疑問了。


我不是Henry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朱標生的早。

如果穿越回明朝,其實朱棣並不起眼。朱元璋不重視這個兒子,把他封到了邊境,請問誰會把自己心愛的兒子送到邊境去?

朱標是長子,立長子也是明朝的規矩,這個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但是竟然說了,我們就請兩位來比一比。

朱標同志宅心仁厚,朱元璋非常喜歡,從小就重點培養,在朱棣和蒙古人拼殺的時候,朱標正在讀書呢。另外朱標有一個好兒子,就是朱允炆,這個孫子也是朱元璋非常喜愛的。

反觀朱棣同志,本就不是馬皇后生的,又是老四,大哥死了也輪不到自己。當了燕王卻在邊境和蒙古人打個沒完,自己比不過就算了,自己兒子也不爭氣,朱高熾又是個殘疾,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呀。

後來朱棣立朱高熾也是因為朱高熾有朱瞻基這個好兒子,所以孫子輩的較量朱棣也不是對手。

其實朱棣並不比朱標差,他更像朱元璋,就好像朱高煦更像朱棣一樣,可以倫理綱常是個不可逾越的限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你出身不好,你運氣很差,想成功就只能靠自己。


正白旗都統

朱元璋傳位於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看到了朱允炆的優點。

朱允炆才識過人。當時朱元璋的兒子除了皇太子朱標以外,都被封了王,安排在全國各要害之地。目的是屏潘皇室。這些親王既享有優厚的待遇,又手握重兵,特別是在北方邊境地區的親王,在於北元的作戰中還可以牽制諸軍。這些手握重兵的人都是朱允炆的叔父,人人都做著皇帝夢,根本沒把朱允炆放在眼裡。一天朱元璋問朱允炆:“備邊抵禦外敵,交給你的皇叔們,只要邊境沒事,你可以安心做你的太子,怎麼樣?”不料朱允炆說:“如果皇叔們有異心,誰來對付呢?”朱元璋沉默良久,問道:“那你看怎麼辦?”朱允炆答道:“以德爭取他們的心,以禮約束他們的行為,若無效就削弱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只有更換他們的封地。興兵討伐是最後一條路。”朱元璋聽後,覺得孫子成熟而又有謀略,可以繼承大統。


二,朱元璋的統治太過嚴酷,而朱允炆處理政務則以寬大為本。立他為皇太孫正好可以緩解一下國內的矛盾,而朱棣殺戮成性,不利於長治久安。

三,朱允炆不但明德,而且明斷。常州有子殺父一案,朱允炆認為是繼母誣陷兒子,朱元璋不信,便據拿了犯人的鄰居,奴婢進行審問,果然朱允炆判斷正確。原來案中抱病多年的父親死於庸醫誤診,繼母非常恨這個兒子,便力證為其子所殺。還有一次,朱允炆懷疑被巡邏的士兵抓住的七個強盜中,一個人於其他人不同。一審問,果然,這是一家田主的兒子,六個佃客為盜,劫持其同行。朱元璋對此很是驚奇,問道“你從何處看到不同?”朱允炆答道:“《周禮》中談到色聽,這個雙目炯炯有神,神態端詳的人肯定不是強盜。”朱元璋聽後,說道太孫仁德明斷,我可以無憂矣。”


1398年,朱元璋在休息的時候逝世,遺詔上寫到“皇太孫朱允炆,性情寬厚,處世聰敏,講究孝道,眾望所歸,當繼大統。”


關山明月779

【與你分享歷史故事,也陪你看清歷史真相,小二在評論區等你~】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一生戰功赫赫,治理國家也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可謂是千古一帝,但是在朱元璋晚年卻選擇了能力一般的朱允炆為太子,沒有選擇有魄力、有思想的朱棣,這是為什麼呢?到底是年老糊塗還是另有他意。

其實一開始朱元璋根本不愁立太子的事情,因為在朱標13歲的時候便被立為太子,據說這個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孩子,朱元璋很喜愛這個孩子,為朱標聘請宋濂等人做他的老師,從小就培養朱標,希望他可以成為一代明君。

在朱元璋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身上突然長了個大肉瘤,不久便去世了,為此朱元璋傷心了好久,28天不上朝。

太子死後,朱元璋就要開始尋找新的太子,在朱元璋心裡朱允炆和朱棣都不錯,可是最後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具體因為以下原因。

  • 朱標生病的時候,朱允炆日夜守在父親身邊,在朱標死後,朱允炆把3歲的弟弟照顧的也很好。朱允炆這個人性格仁柔、善良心軟。

  • 朱棣的母親只是一個妃子,地位不夠,而朱允炆是朱元璋最愛的兒子的兒子,愛屋及烏吧。

  • 朱棣脾氣暴躁,而朱元璋想選擇一個宅心仁厚的人繼承帝位。

  • 朱元璋在位期間,已經為子孫鋪好路,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延續下統治的子孫就夠了。

  • 隔輩親,人老了更加喜愛自己的孫子。

  • 大臣反對,大臣們都希望有個仁慈的君主統治自己,而朱棣太過殘暴

  • 朱棣可以與其他藩王達到權力平衡的現狀,如果立朱棣為太子,其他藩王會反對。

綜合各種考慮,最終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太子。

現在看來,朱元璋這個決定是錯誤的,朱棣各方面都比較傑出,更適合做皇帝。可是有些事情就不會圓滿,從朱棣可以看出來,不管什麼,更相信的實力。

【我是小二,95後雙子座女漢紙一枚,其實我有個建議,建議你關注我~】


小二說歷史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冊立自己和馬皇后的長子、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也算是對馬皇后這個賢內助有個交代,讓她吃了個定心丸。朱元璋並且聘請當時朝廷最有學問的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因為和朱元璋的政見不統一,而朱元璋又很霸道,看不上兒子的仁慈和懦弱,所以朱標每天都在對父皇極度驚懼中度過,日久天長他慢慢變得鬱鬱寡歡,最終熬壞了身體,英年早逝。朱標的死對朱元璋來說有如五雷轟頂一般,喪子之痛倒是其次,主要是自己辛辛苦苦培養了20多年的帝國繼承人突然說沒就沒了,想想自己九死一生,受過多少磨難才從一個乞丐赤手空拳打出了一個大明朝,內心真的是在滴血啊。可是沒有辦法,淚水過後生活還得繼續,朱元璋不得不開始重新選擇繼承人。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可是真正成器的沒有幾個,最後用排除法,去掉那些爛泥扶不上牆的紈絝子弟、喜歡玩弄文字沒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和沒有才華和地位的,就剩下兒子燕王朱棣和孫子朱允炆了,關於這兩個人朱元璋權衡了很久,

朱元璋對朱允炆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他對朱允炆那仁柔的性格是又喜又憂,如果朱允炆登基,他一定會施仁政治理天子,這對於他的百姓、大臣乃至他的那些叔叔們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起碼不會出現屍山血河的局面,但轉念一想,他那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這麼仁柔,跟個兔子似的,多麼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須有獅子、老虎的硬漢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


劉三吾是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臺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將“孝”進行到底。對於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 的長女,20歲就藩北 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 33歲,正當青春年少。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 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 3000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 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尤其是燕王朱 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彙報。1390年,一場戰鬥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銀裝素裹,車馬輜重行進十分困難,士兵們凍得直打哆嗦。將領們請求燕王安營紮寨 ,等大風雪過後再想辦法。朱棣說:“戰機就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怎麼看不見呢?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命令大軍頂風冒雪,快速而進。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裡烤火。朱棣圍而不殲,派乃兒不花的好朋友、降將觀童勸降。乃兒不花知道是雞蛋碰石頭,只好請降。朱棣擺酒設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兒不花感動得眼淚嘩嘩的,主動要求勸降咬住。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 ,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誇讚朱棣:掃清沙漠裡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而另一路晉王,生性怯懦,一踏上當年成吉思汗 征戰的土地,就兩腿發虛,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連個兔子都打不到。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適合當皇帝。經過權衡再三,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立他的孫子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朱元璋是想立原太子朱標,只因朱標與他政見不一,並且性格不同,加上朱元璋疑心太重,導致太子抑鬱不得志,英年早逝。死後朱元璋非常後悔,而朱允文需朱標各方面又很相像,出於感情上的補償,就想立朱標的長子朱允文。其二、朱標做太子多年,背後也有一些支持者,因此,立朱允文朝廷會更加穩定,讓朱元璋放心。其三、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文是太平萬代。如果讓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賢不立長,那後人就有更加正當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其四、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他的目前是偏妃而且可能還是是少數民族,古代講究立皇后的兒子為儲,名正言順。其五、為了確保朱允文的能夠順利延續大明王朝,朱元璋幾乎除掉了他認為有威脅的猛將和權臣,結果他沒想到的是卻為朱棣造反去除了屏障。用今人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 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這應該是朱元璋當時萬萬沒有想到。


Trafalgar18051021

皇位傳給誰都可以,朱允炆和朱棣繼承都是沒有什麼法理和血統的問題的,只不過傳給朱允炆的話,很有可能會引起一番爭鬥而已。



在朱允炆他老爹也就是太子朱標辭世以前,這個問題本來是不存在的。朱標是最合理應當的繼承人,大家也都承認他儲君的合法性。那個時候的朱棣,雖然天天在北京吃沙子,但估計也沒什麼脾氣。沒辦法,畢竟和自己大哥搶位子這種事他幹起來還是很有心理陰影的。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在朱標去世以後,要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而不是立朱棣或者其他兒子為太子呢?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

一是對朱標的深切懷念之情。朱元璋對朱標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在他身上傾注的心血也是最多的。早在朱元璋剛當上皇帝的時候,他就開始著手培養朱標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了。每次老朱出去巡視的時候,總是要留小朱監國。而朱標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準皇帝了。這樣一個幾近完美的儲君的辭世是帝國的損失,更是對舐犢情深的朱元璋的重大打擊。因此,朱元璋把這份感情寄託在皇長孫身上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是朱允炆是最像朱標的那一個。朱元璋執政的後期,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統治手段有些過於嚴厲甚至是殘暴。他自己雖然沒有能力也不太想做出改變,卻希望繼任君主能一改他的過失,可與積極的與民休息。身為朱標長子、朱元璋長孫的朱允炆,不太像爺爺,卻繼承了他父親仁厚寬宏的特點。因此,立朱允炆也是符合朱元璋政治規劃的。



三是立朱允炆也是符合宗法制繼承要求的。按照嫡長繼承製,朱標本來是最有資格承繼大統的。但當他去世以後,誰來繼承就是問題了。由於馬皇后沒有兒子,朱元璋也沒有再立皇后,因此幾個兒子就都有資格繼承大統。朱元璋立朱棣當然是可以的,但是朱允炆卻是更符合嫡長繼承的,因為他是朱標的嫡子,而已經去世的太子則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因此,朱允炆做皇帝是比朱棣更說得通的。

四是有前車之鑑。南梁時期,昭明太子去世以後,蕭衍不顧群臣要求立皇長孫為儲君的要求,執意立次子為儲君,結果搞得諸子奪嫡,最後引狼入室。八百年前在南京城的那一幕慘劇對朱元璋來說彷彿歷歷在目,因此,他不能重蹈梁武帝的覆轍。



這些條件在朱元璋看起來都是合理應當,他也希望朱棣們能認同他的觀點。只是向來野心頗大的朱棣根本不會甘心把帝位讓給自己的侄子,一場靖難之役也就在所難免了。



青言論史

朱棣難道不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嗎?隔代傳位是大明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還引起了骨肉相殘,手足無情的局面,他若傳位給親生兒子朱棣,大明國祚將延綿幾百年,清軍就入不了山海關,華夏曆史將會生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