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常心,做平常人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曾作《颂》,其中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日日快乐洒脱与豁达,正是南怀瑾大师所讲的平常心。讲到平常心,南怀瑾大师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州禅师已经有八十多岁了,在当地颇有名气。一日,有个学僧问他:“劫火洞然,这是坏还是不坏?”

禅师笑着回答说:“坏。”

学僧又问道:“难道就这样随他去吗?”

禅师慢腾腾地回答说:“是的,随他去吧。”

这件事情过了些时日,禅师觉得当初的回答有点不太妥当,为了心中踏实,禅师虽然已届八十岁高龄,仍然脚踏芒鞋,走遍大地山川,以此来印证自己是否真的参透了佛法,从而留下一句“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故事中的“劫火洞然”,指的是世界从成立到毁灭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成、住、坏、空四大劫。但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常的心,都让它随意而去,那么这些劫对人来说自然就不算什么了。

用平常心,做平常人

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对外界一切事物不骄不躁,正如佛法中所说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就意味着在当下紧张的生活中,能够做到宠辱不惊,闲来看庭前花开花落。一日,师父交代徒弟去山下买一钵油回来。徒弟在回来的路上,小心翼翼地端着这钵油生怕洒出一点。可是,无论他怎样谨慎,回到寺院时油已经只剩半钵了。

几天后,师父又命他前去买油,这次他比上次更小心翼翼了,结果油还是洒了。这时,路边的一位老人对他说:“想不让油洒出来,就要保持你平时走路的姿态,平时你怎样上山,那你这次就要怎样上山,不要将心思全部都放在油上。”

他听从了老人的意见,果然回到寺中没有洒出一滴油。师父见状,便问道:“这次油怎么没有洒出去呀?”他便将老人说的方法如实地为师父讲述了一遍。听完他的回答,师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就是师父常和你说的平常之心,这就是佛法。”

南怀瑾大师曾说: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

面对外界的是非纠缠、名利得失时,你是否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以一颗平常之心来看待尘世中的一切。生命是一种机缘,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但很多时候命运偏偏喜欢恶作剧,越是挖空心思地想去争取某样东西,它越是不会如你所愿。这个时候,看不开的人只会越陷越深,越理越乱,在自己挖好的陷阱中不停地挣扎;而看开、看淡、拥有平常心的人却懂得顺其自然,不强求也不计较。

用平常心,做平常人

龙牙居遁禅师参禅已经很久了,为了能够大彻大悟,便前往终南山翠微无学禅师那里学习参禅。可是,居遁禅师已经来了一个多月,一直未得到翠微禅师的召见。

一天,他径直走进法堂,对翠微禅师说:“我前来您座下参学,如今已有些时日,为什么禅师还不曾给我点提示呢?”

翠微禅师听了他这样的问话,反问道:“嫌什么?”

被翠微禅师这样一问,居遁禅师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回去细细参详,并搬到了德山亲近宣鉴禅师那里。在德山,居遁禅师一住又是好几个月,同样没有得到领悟。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对宣鉴禅师说:“我很早以前就仰慕您的禅风,但是我来这里已经好几个月了,为什么禅师一句话也没告诉我呢?”

宣鉴禅师听后,也反问道:“嫌什么?”

两位禅师所问的竟不谋而合!居遁禅师还是没有理解,迫不得已,又搬到了洞山良价禅师那里学禅。

一日,居遁禅师问良价禅师:“禅师能否赠我一言?”

洞山良价禅师回答说:“洞中的水逆流时,我再告诉你。”意思为:我们心中无明的烦恼如同流水,如果想要有所觉悟,必须逆水之流,而非世俗那样顺水而流。

龙牙居遁禅师听到良价禅师的话,终于有所顿悟,数日后,便大彻大悟。

用平常心,做平常人

禅偈语说:“岩松无心,风来而吟。”意思是说,山岩上的松树不是刻意地摆出一副姿态,来彰显自己傲然独立的品质,它静静地生长在山岩上,当山风来袭时,松树枝叶与之呼应,从而展现出自己的风采与风韵。

而等到风一停,它便又恢复了自己原有的自然姿态。这就是佛法中的平常心的境界。

人的一生,能够平静地面对一切,做到临危不乱,荣辱不惊,坦然接受尘世中的一切,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