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终极预测!

明天,全国各地将迎来第一场考试:语文。这里我们奉上关于作文的终极预测,没看的,速看,或许能帮到你呢!

2018高考作文终极预测!

一、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

②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庄子)

③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④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刘蓉)

⑤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⑥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无问西东》电影台词)

读了上面六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此题的核心内容是六则或警句或诗词的短材料,命题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两三则材料,归纳提炼,自定立意作文。 因此,对所给材料进行含义归类就显得非常关键。就材料本身而言,每一则材料都是独立自足的,拥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内蕴;但纵观全部材料,我们也能发现每则材料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如果将各则材料的含义指向做个趋同化处理,我们大体可以提炼出三组对应性概念,即“穷”与“达”,“小”与“大”,“我”与“他”。具体而言,材料①③⑤可归入“穷”与“达”的范畴,材料②④可归入“小”与“大”的范踌,材料⑤⑥可归入“我”与“他”的范畴。


二、全国卷II高考压轴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央视又推出力作《朗读者》,董卿为制作人和主持人,播出后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对此不看好,说“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等,挽救不了国人甚少读书和不爱阅读的事实……

作为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标题自拟,观点明确,结构完整,书面整洁。

【写作提示】

正向立意:

(1)《朗读者》以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实,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缺乏阅读”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三、全国卷Ⅲ高考压轴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题目材料选自马尔克斯《告别信》的几句话,原文有1100多字。本题目围绕“今天”和“明天”的话题,选择了其中的几个语句,裁剪组合成作文材料,并且就所选句子的排序作了改动。由于脱离全文语境及表达的风格,材料的阅读与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题目的提示语,要求考生就“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写出自己的感触和思考,任务指向非常明确。考生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提示语来分析,具体来说:

“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的主题词是“明天”,“明天”代表着未来、机会、希望,整句的意思是希望永远存在,我们在生活中有机会改正错误,可以在明天把事情做得更好;

“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的主题词是“今天”,“今天”代表着现在、当下、眼前,整句的意思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今天”,如果今天把握不好就没有明天的美好,今天是明天的基础,容不得我们犯错,所以要懂得珍惜和把握今天。

“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一句中,“巅峰”代表着幸福、成就、梦想的实现,“攀登险阻”代表着付出、努力、进取的过程。整句的意思是今天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也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才能实现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成功的基石。

提示语“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考生围绕“今天和明天”的关系来展开思考,只写今天或明天都是片面的,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关系”,关系有很多,涉及两者或多者,重点要写出某种逻辑关系,通常有并列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选择关系、层递关系等,本题重点是要针对“今天和明天”这一话题,在感受和思考中写出某些(某种)关系,这样才符合题目的任务驱动。

符合题意:

(一)侧重于“今天”来谈两者关系

①今天是明天的基础;

②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未来;

③理想很重要,但把握现实更重要;

④现实是理想的土壤;

⑤没有现在就没有将来;

……

(二)侧重于“明天”来谈两者关系:

①明天是今天的希望;

②把握当下,是为了实现理想;

③今天错失了,明天还有希望;

④明天可以弥补今天的遗憾;

……

(三)两者并重谈关系:

①既要把握当下,又要憧憬未来;

②既要现实追求,又要梦想情怀;

③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

……

(四)其他说明:

①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写作,都要注意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

②只谈今天或只谈明天;或者只谈今天和明天,但未揭示二者关系,都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③跳出“今天和明天”这一话题,而空谈其它关系的,属于不符合题意。


四、上海高考压轴卷

2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有人说,大是时髦,大是潮流,大是追求……我们的世界现在许多东西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有人说,大固然好,但是一切都大起来的时候,世界就小了。

【写作提示】

材料中“大”有其两面性,我要辩证地看待。它有正面、积极的一面,比如大手笔、大气魄、大制作、大数据、大发展、大格局,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地往前走、大(量地)学……当然它也有其负面、消极一面。比如说大话、大排场、脾气大;机构大了,人浮于事;厂子大了,污染大了;书包大了,负担重了……

“当一切都大起来的时候,世界就小了”提醒着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二者要均衡发展,不可一味求大而忽视小,要大中有小,小中要见大,不可偏废。

【立意参考】①“大”是时代的发展;②享受“大”的恩惠;③不可盲目求“大”;④“大”的喜与忧;⑤有些真的不能再“大”了;⑥芥子纳须弥;⑦朋友圈大了,自己的世界却小了;⑧给心灵留一份广阔的天地;⑨享受精致(细节)的美;⑩小故事大道理(“小”中的哲学)


五、2018浙江卷高考压轴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在阅读上面材料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题目自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不得宿构或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

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六、2018天津卷高考压轴卷语文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60分)

妈妈带着年幼的女儿逛街,回来后,女儿画了幅画,标题是《陪麻麻逛街》。妈妈拿过女儿的画,顿时懵了,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奇怪的柱子。

妈妈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地遮住了视线。

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应对要求就这里故事表达观点的作文题,先要读懂故事蕴含的哲理。故事可以压缩为:妈妈带女儿逛街.女儿因个头矮,看到的只有前面行人的大腿.而不是妈妈逛街关注的高楼大厦等。故事包含的道理很丰富,至少有以下几条可作为立意的基础:世界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对世界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物质欲望并非人的本能.对物质的孜孜追求可能只是人在成长中迷失了自我;人们随着自身条件的变化,如年龄、身高、位置等,对事物的看法和关注的重点也会发生变化,即同样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一生,往往会经历一个由单纯到复杂的过程。围绕材料发表意见即可,可以选择某一个小点展开,如“不要试图改变别人”“位置决定态度”等,观点要鲜明,论证要充分。

点睛:对材料作文要善于发现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例如本题有两个要求。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


七、2018江苏省高考压轴卷

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写作指导】

文题材料中,有一个关键词“低头族”,它是由“手机”和“冷落”的英文单词组合而成的;一个关键句“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由关键词和关键句可以看出,立意应该侧重于“低头族”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对“低头族”现象给予肯定。

作文题目尽管要求自选文体,但就这个作文材料来看,写议论文要好一些。因为如果写记叙文,则可能只是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低头族”现象,如某人因沉迷于手机,结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亲情淡漠、事业遭受失败等。如果写议论文,则大有内容可写,如分析“低头族”现象的表现、原因、危害、解决措施等,从而使文章有深度。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构思:

(1)凡事应讲求度。合理使用手机,可以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但过度依赖,沉湎在手机的小世界里,就会让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淡漠。

(2)不应该被手机所左右。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必然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疏远,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3)低头族,请抬起头来。“低头族”除了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损害身体健康外,长此以往会制造人际“沟壑”。不少人手机中的熟人、朋友成百上千,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孤家寡人”,没有一个可以倾心交流的人。

(4)唤醒自制力。如果因“低头”淡漠了友情、亲情,损害了身体健康,罪魁祸首不是手机,而是我们的自制力。要唤醒自制力,既需要自我警醒,也需要社会给予提醒。

(5)切莫被科技所“害”。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便捷,如果不能正确应用,或许被科技所“害”。正确运用科技吧,现实世界总比虚拟世界真实和温暖。

(6)不要患上手机依赖症。一味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和现实世界断了联系,等到需要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