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太子求親,為何女方不答應,反而嫁給一個九品小官

歷史上有幾大姓,曾特別尊貴顯赫,就連皇帝也標榜自己出自這幾大姓之一,還巴巴得要和這幾大姓結親,關鍵人家還死活不願意,寧可把女兒嫁給九品芝麻官,也不肯嫁給太子,這幾大姓為何能這麼牛氣呢?

這幾大姓在歷史上被稱為“山東五大姓”。不過此“山東”非我們現在的山東省,而是泛指崤山以東的地區。包括山西、河北、河南還有山東。而“五大姓”也不是指五家人,泛指的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這七大門閥世族,因此又被稱為“五姓七望”。

皇帝為太子求親,為何女方不答應,反而嫁給一個九品小官

(五姓之一——崔氏)

這七家門閥世族背景都很厲害,他們累世高官不斷。比如隴西李氏,光在唐朝就出了10位宰相。

崔氏則更不得了,他家要尋根問祖,就要提到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崔杼身為權臣,在朝中呼風喚雨,弒君叛亂。但正是由於他後來的失勢,才讓崔氏外遷。因此崔氏分支最多,光宰相就有29位,崔家又被稱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再比如滎陽鄭氏,唐朝中期一度被稱為“唐半朝”。

其他幾家也同樣名人輩出,數不勝數。因此,這七家門閥到了唐朝時,依然冠絕一時。

話說這七家門閥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威望,讓唐太宗好生妒忌。於是,他也標榜自己出身於隴西李氏,表明自己是貴族大家後裔。不過,他說他的,這七家門閥只是呵呵,根本就不承認他。大家都知道,李唐家是胡人血統,根不正苗不紅,頂多只算得“夷狄之裔 ”。

七大門閥為了保持家族在朝中政治地位的穩定,因此他們“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也就是說,只在世代內部互相通婚。而其他士族,或者就算是“夷狄之裔”的皇族,他們也不屑一顧。

皇帝為太子求親,為何女方不答應,反而嫁給一個九品小官

(唐朝官員壁畫)

盛唐宰相薛元超,晚年時感慨自己平生三大恨:一恨沒有參考科舉考試以進士及第;二恨未能娶五姓女為妻;三恨沒能參加編修國史。

薛元超好歹是出身於關中四姓韋、裴、柳、薛之一,好歹在全國家世中,也是排得上號的。可是,他卻將“沒能娶五姓之女為妻”,放在“沒能編修國史”的前面,可見娶五姓女,比修國史重要得多。薛元超此三大恨,對山東五姓的仰視程度,可見一斑。

想和七大門閥結姻親的,可不止宰相薛元超。早在薛元超之前,唐太宗就有這心思。當時,他千方百計要把公主嫁給這七大門閥。按理,和皇帝結姻親,那就是皇親國戚了。要是寫家譜,就憑這一點,那不知道能給門楣貼多少金!

可是七大門閥對皇帝擺擺手說:“和公主結婚,我們不幹。”

皇帝為太子求親,為何女方不答應,反而嫁給一個九品小官

(唐太宗劇照)

這下,唐太宗好沒面子,好生氣惱。對這七大門閥不僅妒忌,還心存畏懼。覺得他們的影響力大於皇權,這可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他對大臣們多次說:“吾實不解山東五姓為何自矜,而人間又為何重之?”

為了打壓七大門閥,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重新勘正姓氏,修訂《氏族志》。他要求在姓氏的排列上“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崔民幹被降為第三等。”結果,高士廉等人沒能領會唐太宗的意思,還是將五大姓排在第一。唐太宗看了好不惱火,狠狠地批評了高士廉等人,明白無誤地說:“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

可是,就算受到了唐太宗的打壓,七大門閥在社會上的地位,依然沒有任何降低。朝中為官者,依然多是出自七大門閥。

唐末,唐文宗想為太子迎娶宰相鄭覃(滎陽鄭家)的孫女。鄭覃要是答應,孫女就是太子妃,以後就是母儀天下的皇后。這換旁人,肯定覺得天上掉餡餅了。可是鄭覃想都沒想,就一口回絕。並且沒過多久,他就將孫女嫁給清河崔家的小夥子。據說那崔姓小夥只是個九品芝麻官,唐文宗知道後長嘆:“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參考史料:《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