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跟上老齡化速度

“空巢老人”和“不夠老的老人”需要更多元服務,專家呼籲——養老服務標準要跟上老齡化速度。養老產業在10多年前就被認為是朝陽產業了,但在中國逐漸邁向少子高齡社會的過程中,養老產業至今仍未發展壯大起來。在華東師範大學日前舉辦的“第二屆兩岸城市養老論壇”上,不少學者提到,我國目前養老服務標準的制定,遠遠跟不上老齡化的速度;而針對老年人的適老服務相關標準,更是滯後,這成了阻礙養老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空巢老人”數量直線上升

據統計,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比重尚不足20%,相比較發達國家年齡結構還略顯“年輕”,但相關預測顯示,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比重將超過30%,和歐洲地區、加拿大等將並列為世界“最老”地區。聯合國在1956年出版的第一本研究人口老齡化報告《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影響》中,就以65歲為老年人口的標準,當時這一標準主要考慮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退休和社保標準。為了進一步區分不同國家的老齡化程度,聯合國最近又提出了“超級老齡化”定義,即一個國家65歲及以上的人口超過總數20%。截至目前,德國、意大利與日本已經進入了“超級老齡化”國家的行列。預計到2030年,“超級老齡化”國家數量將增加至34個。2050年的中國也將進入這一行列。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養老事業研究中心主任林拓介紹,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提前進入了老齡化,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人口流動,近年來城鄉“空巢老人”數量直線上升。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在2014年底就已經超過了老年人總數的50%。其中獨居老人又佔到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41.9%。

“與以往多子女家庭的老人獨居不同,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老年父母中不少人都沒有與子女同城居住,即子代‘缺位’現象增加。這也意味著傳統家庭作為養老主戰場的情況已經顯得難以為繼了。”林拓在接受採訪時稱。相對於發達國家的養老產業發展,我國老年人比例的提升以及養老產業的巨大潛力與養老產業發展滯後形成了明顯的反差。“養老產業並非傳統認識上的為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服務,而是一個多元化的產業系統。”華東師大養老事業研究中心易臻真博士表示。而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城市60週歲到65週歲的老年人口中約45%現在還在就業,42.8%的城市老人擁有存款,老年人在體育鍛煉、休閒娛樂、旅遊等方面甚至比年輕人更有潛在的消費需求。“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關注那些傳統意義上的需要照料的老年人,還有那些‘空巢’的或者還‘不夠老的’老年人。”華東師大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說。

缺乏相應標準成最大障礙

但是,不論是傳統認知中的養老產業,還是更多元的養老產業系統,目前最重要的是缺乏相應的標準,這也成了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在論壇上,不少學者都表示,必須儘快推出養老服務的標準。

目前全國性的養老服務標準只有3個———《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老年人居住建築設計標準》和《養老機構基本規範》。但是這些標準很少關注到老年人的身心特點。他舉了個例子,一些老年公寓的建設單位認為,護理員就是鐘點工、保姆。但老年人在60歲後實際上進入了精神生存狀態,他們往往會尋求自己的信仰,到了80歲後,甚至可說是進入靈魂生存狀態。這些老年公寓往往是隻增加了鐘點工或者保姆的配備,而忽略了老年人精神生存的特點。如果沒有適合老年人精神活動的空間和活動,根本不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年公寓。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養老機構中護理人員持證率僅為57.4%,其中社會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持證率僅為43.5%。大多數養老服務機構沒有配備專業護理、老年心理學、法律諮詢、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

“有些老年公寓,是冠以‘老年’頭銜的地產項目,與真正的老年公寓相距甚遠。”舉例說,在國外老年社區裡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設置座椅,這是考慮到老年人容易疲勞、行動不便的特點,而且老年人社區的臺階和矮圍欄特別少,這些都考慮到了老年人的特點。

反觀我們很多老年公寓,為了美觀往往在房間內部設計過道,老年社區也是設計了複雜的小路、昏暗的燈光。但是根據老年人的特點,他們在年齡超過80歲後,迷路的可能性將增加不止一倍。“尤其是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年人,別說在有著複雜小路的社區裡找到自己的家了,即便是在過道多的公寓內部,晚上起床後連自己的房間都找不到。”“除此以外,我們還需要更多關注‘不夠老的老年人’,他們也需要更多適合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這些都必須要聯合各行業的學者和專家,儘快推出合適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