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 斷章

在紅河,橋,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線。《爸爸去哪兒》鏡頭下的建水雙龍橋真真美爆啦!驚豔到了太多人。其實建水能讓人驚豔的橋又何止雙龍橋一座!快來圍觀建水的那些古橋吧,驚豔了時光,溫柔了家鄉的歲月!

建水雙龍橋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它坐落於建水古城城西5裡處,是雲南省著名古蹟之一,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遠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它造型奇巧,是我國現存的優秀古橋之一。

該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初為建在瀘江河上的三孔石橋,後因塌衝河改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再又續建十四孔,因此又名“十七孔橋”,全長148米,橋高9米。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曾在《儀態萬千的我國古代橋樑》專著中,把建水雙龍橋列入全國最著名的10餘座古橋代表作之中。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雙龍橋旁,傳說中的窄軌鐵路,軌距為1000毫米的鐵路,俗稱米軌,從昆明出發蜿蜒至中越邊境口岸河口,全長468公里。從此成為“雲南十八怪”之奇景:“火車沒有汽車快”,“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建水天緣橋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在建水縣城以東7公里左右的馬軍村與莊子河村交界處的地方,有一座建水人引以為傲的石拱橋——天緣橋。天緣橋自西向東橫跨瀘江河之上,這座石拱橋,把該縣莊子河村委會的兩個村莊——馬軍村和東山寨村連在了一起。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在當地,村民都喜歡把天緣橋叫做仙人橋。其原因,是因為橋面上,有幾個清晰可辨的腳印,傳說,這是幾個神仙留下的腳印。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相傳,當年在建橋時,有一百個工匠參與建造,在施工時清點人數是一百人,可是吃飯時卻只有九十九個人,天天如此,清查也不知道是少了誰。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等橋建好時,人們在亭閣內青石板上發現幾個大腳印,這時人們才明白過來,那個只出力不吃飯的人,是天上派下來參與建橋的神仙。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天緣橋的橋墩都是整塊的石塊堆砌而成,每塊石塊重達數噸,都是瘋搖城施展仙術,讓他的仙牛馱來橋邊,再一塊一塊磊成橋墩。

天緣橋竣工,瘋搖城想試試整座橋是否堅固,便親自上橋踩試一番,於是,橋面的青石板上,就留下瘋搖城的幾個腳印。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天緣橋上有一塊“助緣芳名”的石碑,碑文記載:雍正四年丙午歲二月初二日動工,雍正六年戊申歲二月初十日卯時閉龍口,三月十六日開橋。

雍正四年就是1726年,以此推算,如果從天緣橋開工之日算起,這座橋的年來已經有290年了。建造這座大橋,一共用了兩年時間。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然而,當地的一些老者卻始終認為,天緣橋是花了3年時間才建好。在建橋的這3年時間裡,上天也被人們建橋的決心所感動,所以,3年間沒有下過大雨,讓整個造橋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因此,人們認為這座橋與上天有緣,故把它取名為天緣橋。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天緣橋為三拱石橋,全長121米,最大跨度43米,南北引橋各向東西彎曲,橋面全部由青石鋪就,橋寬7.8米。時過境遷,現在,很多人都已經不知道,在國道323線修建之前,天緣橋就是建水東邊的唯一通道,那時,這裡是通往箇舊、開遠、蒙自等地的必經之路。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與一般的橋不同,天緣橋的橋面上,建有重簷四方八角攢尖亭閣一座,屬於風雨橋中的一種,閣牆與橋面同寬,面闊、進深均為十米。亭閣的藻井,描著漂亮的彩繪,正中央畫有八卦太極圖,這與傳統意義上的藻井大不相同。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藻井是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和裝飾手法,中國古代建築對天花板的裝飾很注意,常在天花板中最顯眼的位置作一個或多角形、或圓形、或方形的凹陷部分,然後裝修斗拱、描繪圖案或雕刻花紋,由於這個部分產生精美華麗的視覺效果。

藻井是中國建築民族風格在室內裝飾上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在傳統的觀念上,藻井是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象徽。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築中應用。所以,藻井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

由此可見,一座橋樑的亭閣上也有藻井的存在,足以說明天緣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橋上有石碑數座,亭閣下東側有一塊,寫有“天緣橋”3個大字,為時任臨安知府慄爾章題寫。

橋南端有一石室碑亭,長6米,寬2米,以高2.74米的3棵石柱支撐,橋亭內有碑刻七塊,記載建橋始末及其功德,書法甚秀,其中清雍正八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保護環境及橋周圍環境的鄉規民約。

橋的南北兩端各有一對石刻獅象鎮守橋頭,可惜如今只剩下一隻殘缺的石獅了,看上去已經面目全非。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天緣橋屬雲南常見的風雨橋,其選址、設計頗具匠心。橋處狹口處,既可縮短石橋跨度,減少橋孔,又能節省工料,利於施工。設計時考慮到橋墩佔據著水道,故將橋拱做寬做高。做寬利於河水通過,提高洩洪的能力。

為避免引橋過長,佔地面積過大,便巧妙地將北引橋向西拐,南引橋向東彎作屈曲延伸,形成“S”形,其造型在建水古橋中獨樹一幟。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建水鄉會橋

鄉會橋 是村是橋是站。

鄉會橋沒有同一條河上的雙龍橋名氣大,就像人不會踏進同一條河一樣,兩座橋各有模樣,也各有往事。在去之前,我一直以為是相會橋,大概有個牛郎織女般的愛情故事吧!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從團山出發,與瀘江河並行,一路飛馳,很快就看見一座橋,十分古樸,青石板,橋頭蹲著石象,還有一個放牛的鄉村小美女,問小女孩這裡是鄉會橋嗎?不是,是見龍橋。瀘江河上的古橋還真是不少。站在見龍橋上往北望,黃龍寺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在建水民間傳說中,黃龍寺才是真正有龍的地方,自然就是見龍橋了。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繼續向前,到了個碧石鐵路的旁邊,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巍然聳立,古舊斑駁,上書“鄉會橋車站”。據說這是個碧石鐵路乃至滇越鐵路上唯一的一座中西合璧的車站,而其他的車站都是法式的。看來西莊的傳統文化魅力無窮,就連西方傳來的火車站都要低頭。車站已經廢棄,鐵路上草很深,鏽跡斑斑的鐵軌承載著一個古老的夢,讓人有些傷感。鄉會橋火車站不大,但它是個碧石鐵路上的一個點,沒有這個點,便沒有這條線的延伸。當年那些西莊人就從這裡去往建水、箇舊、昆明……越走越遠。也許以後這裡還會重新啟用,乘著百年火車的遊客將從這裡走進團山。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車站的背後就是新房村,雲南省的歷史文化名村,村中現存建於清代中、晚期與民國初期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且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32座、寺廟3座、古橋樑1座、米軌火車站1個、老井6眼、宗祠1座、石碑刻“張氏家譜”1通、碑坊1座。一幢幢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和傳統民居建築構成一座座小型的藝術博物館。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出村,回到河邊,真正的鄉會橋出現了。這是一座宏偉的廊橋,不像雙龍橋是在橋頭和中央才有建築,鄉會橋是整個被樓閣覆蓋。不知這裡曾否演繹過廊橋遺夢的故事,為什麼不是“相會橋”呢?多麼浪漫,令人遐想。橋頭是曾經的西莊鎮公所,牆上還寫著“抗日救國”的標語,殘留著1949年雲南反蔣起義第一槍的槍眼。沒有浪漫故事,卻有腥風血雨。我突然明白過來,就像昆明叫省會一樣,作為西莊的中心,自然是鄉會了。憑欄遠眺,秀麗山川,阡陌村落,得悠然恬靜之趣;也可批閱繁華鬧市、碌碌眾生,生髮出許多人生感悟。我站在橋上看風景,收割的農民在田裡看我。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鄉會橋是一個地名,一個歷史的符號。這裡是瀘江河畔600多年桃花源般的田園生活,是團山、是新房這些古村落的名字;這裡是個碧石鐵路的篳路藍縷,是建水財富聚集的小站的名字;這裡是溝通南北,把西莊融入中國歷史大幕,是一座令人好奇的橋的名字。

建水大新橋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大新橋- 位於建水縣曲江鎮,又名“曲江橋”,原系木橋,明朝天順年間建造。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石橋。橋有3孔,長82米,寬12米,高20米,是明清以至民國滇南必經的交通要津,亦為滇南最古老的石橋,迄今已有400多年,歷經多次大地震尚完好無損。“新橋望月”曾是曲江文人筆下的八景之一。

建水見龍橋

跟著《爸爸去哪兒》足跡去看看雲南這個風情而有故事的地方

見龍橋-位於建水縣西莊鎮,坐西朝東,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6年),後於中華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重修,橫跨瀘江河南北兩岸。整座橋形制是“S”形,北橋墩延伸又復加一孔。主橋為三孔,中間一孔拱高5米,寬4.8米,其他三孔拱高4米餘,寬4.8米。橋長48米,南北引橋總計長67米,北橋端置一對石獅遺像,南橋端置一對石像造像,東側面橋身鑲砌兩塊石刻,書寫安流和永濟,橋閣東面置一神龕,神龕旁立有“見龍橋”石刻一塊,西面設有一磚拱形望孔。

…………

建水的每一座古橋,

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種風情。

驚豔了時光,溫柔了誰的歲月!

綜合自雲南小村子、紅河旅遊、建水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