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道德有什麼用?

用戶3158132305941

@風雅人文觀察 君邀。

何解?見仁見智。

從文字及文獻的角度看,

的本義是道路的本義也是
道路
,更準確地說,是直路,是不邪不曲的道路

以下從文字及文獻的角度談談

二字的來龍去脈。

一、說

先說字。

在西周早期金文中,構成:

(四周是,中間是

形聲

會意字。

háng)是義符,是道路之義:

《詩經·豳風·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微行小路
《詩經
·小雅·小弁》:有死人,尚或墐之。jìn埋葬之義)

甲骨文

寫作:

道路交匯之形。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行象四達之衢,人之所行也。

既是義符

,也是聲符

就是,造字者以局部指代整體,用表示人。

在上古時韻母相近,所以在表意的同時,也起到了提示的讀音的作用。

(人的頭)和

(道路)組合到一塊兒,即為人行走的道路之義:

《詩·小雅·大東》:“
,其矢。
是磨刀石,是箭矢,以喻道之平直
《史記·陳涉世家
》:“會天大雨不通。
《說文解字·辵部》:道,所行道也。
《釋名·釋道》:
道,一達曰道路。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

在西周晚期的金文中,的下邊加了一個

腳趾,象徵腳掌):

(四周是,中間是,下邊是

,象徵人在走路)

在戰國晚期金文

字由構成,的右半部分被去除了

(左邊是

,右上是,右下是

到了小篆字由

構成,凝合為

(左邊是,右邊是

到了秦隸中的

字微調,上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到了漢隸中的進一步調整:

楷書中,寫成了也就寫成了

如上所說,的本義是道路,是人行走的道路

引而伸之,即為道義,是人行為的原則

《春秋左氏傳·桓公六年》:所謂,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孟子·公孫丑下》: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又可引申為規律,是自然與社會運行的規則:

《周易·說卦》:是以立天之,曰陰與陽;立地之
,曰柔與剛;立人之,曰仁與義。
《鄧析子·無厚》:夫舟浮於水,車轉於陸,此自然也。

又可引申為

宇宙的本原、本體

《周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
,強為之名曰大。
《韓非子·解老》:者,萬物之所然者,萬理之所稽也。

二、解

再說字。

甲骨文中,組成:

(四周是,中間是由

一豎構成的

也是形聲會意

字。

的義符,是道路之義(見上)。

的聲符(在上古時讀音相近),起到提示的讀音的作用。

也是的義符,起到揭示

的意義的作用。

加上,即為

直路之義。

西周早期金文中,省去了字右邊的

(左邊是

,右邊是

到了西周中期金文中的上面的一豎中間多了一個圓點,

下面添了一個

(左邊是

,右上是,右下是

到了小篆,圓點變成了一豎:

(左邊是,右邊是

漢隸中,寫作:

隸書再經楷化,就形成了今日的字。

如上所說,的本義是直路

,是人出行時的正確道路。

引而伸之,即為道德德行,是人的正確行為:

《周易
··文言》:子曰:君子進修業。忠信,所以進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論語·述而》:子曰:
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亦可引申為規律,是自然與社會運行的正確軌道:

《莊子·天地》: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而已矣。
《韓詩外傳》卷五: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間者,也。

三、略論

道德

結合到一塊兒,即是道德

道德

二字,蘊意深厚;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應尹喜之請,著五千言,便以道德為名(亦名為老子):

(趙孟頫手書《道德經》)

那麼,道德有何作用呢?

曰:滋養人心向善,導引士志求真

道德

隨世而變,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道德表象。

道德經時而恆,不同的時代有相同的道德內核。

既是早期金文字的義符,又是它的聲符,

是造字者為選定的核心。字的意義雖隨時代而發展,卻未離開這一核心義。

)是西周中期金文之後字的義符兼聲符,更是它的古字;)上
直心是為
)。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佛家亦以“直”為貴。《楞嚴經》雲:十方如來,同一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釋家

直心,以直心為了脫生死的根本憑藉,此與先民對“德”的認識若合符節。



讀籀書也

道,就是你所走的路。

德,就是所走的路的方向。(德的原意,從甲骨文形象上看,就是站在某一點看天上的星的運行,後來引申為方向)。

所以,道德,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你將去往哪裡?怎麼走?”

這不正是我們一直在追問的嗎?

從小到大,到老,到死,我們都會追問這兩個問題:

你將去往哪裡?

怎麼走?

來了,各位古人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

周公說,“天命靡常,唯德是輔”——天命啊,我們誰也猜不到,哪裡是終點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輔助,要開掛,開掛的工具是“德”。

不好意思,這裡的德,不再是方向的意思,是德行。

四處被趕、悽悽惶惶的孔子上場了,他邊跑邊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什麼是路?如果世上有路的話,那條路就叫義。

這時老聃騎著牛悠哉悠哉地趕了上來,說:“放你的狗屁,你們都沒說出我們將去哪裡,終點是什麼。看來只有我能給出答案了。答案就是——

“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覆命曰常。”

——老聃給出了一個終點,就是大家最終都將回歸到本性,迴歸到根、迴歸到寂靜。

嘩啦啦,落得一片真乾淨。


好吧,那道德在中間起什麼作用呢?

嗯,它是一種秩序,路就那麼寬,人又那麼多,為了避免人們在路上鬧哄哄的,影響大家朝著終點邁進,道德就像交通法規一樣:

都向右行走,紅燈停,綠燈過。機動車要讓行人,行人不能隨便跑到機動車道等等。

(一段“戲說”,別當真哈,靜待哲學系高手來答)。


萬畝福田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道德有什麼用?

有萬般種種回答,今天我說一種最頂級的解答,用先出世後入世的順序來解釋這個問題。

出世的意思就是不以人立場,以母體宇宙觀看一切問題。因為人是場的世界,是人就有立場,有立場看問題就只能看見事情的一面,看不到事情的整體。所以有立場就有漏,有漏就解釋不清楚整體的問題。

老子說道是天道,德是水德,行天道尊水德是智慧覺悟者的基本境界。

那什麼是天道呢?天有兩個天一個是頭頂的天,這個天是物質宇宙的天,是無限宇宙一個微不足道的點。

另一個天,是無限宇宙的終極天,它是宇宙母體,它無限創造了無數個像我們生活的物質宇宙這種浩瀚宇宙。而且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掌控著任何一個被創造體,甚至是物質宇宙最微小的粒子都被精確的掌控者。

宇宙母體無形無限、不死不滅、永恆存在、永遠本不變、穩固安全、無私無慾無求、平衡是宇宙母體的掌控核心、以此它無形掌控有形、無限掌控有限、不變掌控變化、永恆掌控生死循環、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固掌控一切。

宇宙母體創造萬事萬物是由精神創造法則創造一切,規律法則軌道無處不在地存在萬事萬物運行軌道,包括人類命運的軌道、宇宙母體在精神創造法則創造萬事萬物的同時,也讓宇宙母體的母體意識(你可以把宇宙母體的母體意識稱為無形存在體或者宇宙母體的無限分身)同步存在於萬事萬物的內在中心,於是萬事萬物有了靈,如果沒有宇宙母體的母體意識,萬事萬物將沒有生命,宇宙母體創造出來的無限現實宇宙將一片死寂。

這種母體意識存在於人體,與人的心臟內部的中心核心一個微不可查的點,那裡有一片“能量海”,母體意識於內心能量融合形成心靈,與身體完美融合,人才是一個擁有現實完整身心靈的人,而神奇的是一個人活著就是為了讓身心靈完美完整而活,人生來有了一個完整的身心靈,然後找到另一半完整的身心靈,然後,人生圓滿。

(人活著為了身心靈而活,人為了獲得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就得需要超級多的金錢來獲得維護健康的資本,而獲得金錢,首先你得讓內心先富有強大,於是通過內心富有你領悟財富法則和整體利益法則,先給予,富人和窮人的區別是假如窮富二人只擁有20元金錢,窮人會先花掉,而富人會先給予給整體,然後上天(宇宙母體)就會回饋80元的財富讓富人富有。這就是富足的秘密。而人有了足夠的金錢保障身體健康,內心富足,可是靈魂完整自己給不了自己,靈魂完整是上天(宇宙母體)給你的,你參加慈善事業,行福報,為整體利益謀求幸福,上天就會讓你靈魂完整,一個人身體健康、內心富足、靈魂完整就是一個人一生追求的目標)

所以天道是宇宙母體,你可以說天道存在於萬事萬物的內在中心,也可以說無處不在。規律法則軌道也許只是宇宙母體掌控一切的一部分,生為人類我們無法看清宇宙母體的全貌架構,只能通過規律法則感知母體的神奇。

(今天不解釋宇宙母體如何通過精神創造法則創造了現實宇宙,感興趣可去我的問答答題裡去看。(充滿能量與物質的物質宇宙和充滿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形態宇宙形成了現實宇宙))

至於水德,老子發現規律法則特性(水德特性是宇宙母體的山寨版體現)被水錶現的淋漓盡致,所以一個人遵循水德就是德行修行的最佳選。

人往高處走,驕傲無比,水往低處流,與世界無爭,無私無慾無求無名,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總是處於人用得著喝的著的地方。滋養萬物而不爭。

所以大德高僧們研究水德,然後遵循水德就是一個人通往與宇宙母體和諧統一,成為覺悟智者,達到高境界。

道德運用在生活中,財富富足、家庭和諧、輕鬆實現自我身心靈完美完整,成就你圓滿人生。


浩室智慧

道和德,是中國獨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中,“道”是世界觀,“德”是方法論。

關於“道和德”的解釋很多,按照范仲淹的說法就是“前人之述備矣!”

總結前人的認識和結論,結合現代的思維方式,大致可以對我們的先賢聖人的思想做一個詮釋。這種詮釋僅僅是一家之言。

關於道和德,老子有一篇不朽的著作《道德經》,孔子對道德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總的看來,對於“道”的認識,老子和孔子的結論核心是不一樣的。

老子和孔子都認為,“道”就是“規律”。但是對“規律”的理解,老子和孔子有不同的看法。

老子的“道”偏向於客觀,認為“道”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獨立存在的,沒有固定模式的,人們也無法完全認識的規律,所以他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規律是可以認識的,但常規的認識可能是不正確的或者不全面的,不是“道”的全貌。

在這個基本的世界觀基礎上,老子認為,既然“道”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存在即是合理,主觀改變就是破壞,人們要做的就是依附或者順從這個“道”,儘量的不要違背這個“道”。也就是“不要折騰”,不要人為的去改變什麼,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為“道”的存在。

這就是老子的“德”。

老子的這個“德”,叫做“順勢而為”。他把這種順勢而為,稱之為“無為”,而無為的終極目標就是“治”,也就是行為和規律的高度統一。

孔子的“道”,和老子不同,孔子的“道”是“秩序”。也就是說孔子不認為“道”是自然規律,而是“理想的秩序”,孔子的世界觀是主觀的世界觀。

孔子認為,這個世界有一個標準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秩序”,這個秩序的核心就是“等級天定,各安天命”。

孔子的這個世界觀帶來的方法論就是人們的所有行為都是要遵守固定的秩序,並且是不變的標準秩序。

為了達到符合這個標準秩序的目的,孔子的德(也就是方法論)就可以總結為“儒家八目”也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孔子的“德”,就是“一定要折騰”,但是要按照要求“折騰”。

總結一下,老子的“道德”,是“修身以順天道”,孔子的“道德”是“修身以盡人道”。


步武堂

老子稱謂的道,是針對“宇宙萬物之本”生化“宇宙萬物之體”的“道”。也就是說,東西方哲學家從古至今,只有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率先解釋、回答了“道之本”是“道之體”的本原,亦即,有限有體的“道之體”,依存在,無限無體的“道之本”之中而共同的存在。

根據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麼,針對宇宙萬物而言,在哲學範疇“道”有最為普遍性、最高性的定義:

“宇宙萬物之本”生化“宇宙萬物之體”的生命機制中,“有”與“無”共同存在,“無”依存在“有”之中,並且“無以勢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稱之為道。

根據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那麼,針對宇宙萬物而言,在哲學範疇“德”有最為普遍性、最高性的定義:

道之事中“有與無”在統一的道中,由“有”中的陰陽雙方產生“無”;則“無以勢之行”之形式,推動“有”中的陰陽雙方之“和”之目的,稱之為道之德。

注:其中,“有”反映的是宇宙物質性的抽象,“無”反映的是宇宙精神性的抽象。那麼,道之德,就是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也就是宇宙萬物生化的行為原則。因此,道之德,即為最高的、客觀的、最為普世的、終極絕對性的行為原則。也就是,相對性的人道倫理行為之上的、絕對標準的“道德普遍原則”。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道德普遍原則,在西方哲學或倫理學哪裡,是無法解釋回答的)。

中國古哲人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解釋了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本”創造了宇宙世界,解釋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之德,解釋了宇宙物質世界是宇宙精神世界的本體,宇宙精神世界依存在宇宙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的存在。即,老子早已告誡人類,“物質與精神”之間,不存在“誰”是第一性、第二性的偽命題。那麼,針對人的意識而言,“物質與意識”之間,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中國古哲人稱謂的精神,是針對宇宙萬物而言的,即,精神不要簡單的等同意識。

道與德的定義及詳解,參看《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個人認為:(請各位多指)

道:是自然規律!解釋:道法自然.尊重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定律法則,道也是道家理念。萬物生光輝,萬物相生相剋等自然規律。不要刻意追求不可能的事,改變自然規律。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等都是自然法則。

德:德行!德.指的是個人修養.修行.口德.行為德.德字的字義:一個人上有一撇,十字四一心。大意的意思是有德的人必須有人認可,有著十分端正的思想觀,人機關係在四面八方都要做到一心安穩到位,不偏心無雜念。以德服人數上上之人。


張海秀海南旅遊島

一:什麼是道?道的三種說法。

1、“道”就是道路的道。例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的道,便是道路的道。



2、“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 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

3、“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於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這個就是玄妙幽微,深不可測的“本體之道”,也就是萬物的本源,按照西方說法就是創造了萬物的“上帝”。《新約、約翰福音》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

二、什麼是德?

按照“道”的範疇去做就是“德”。比如,衣服的作用是保暖,食物的作用是提供營養。太講究了,不漂亮的衣服不穿,不精美的食物不吃,這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就失去了道的根本,就不是“德”。

三、道德的作用

認識到萬物的物性,並且能夠作用到自身,這就是“得道,”是大智慧。一個人如果既能洞察人性,又能熟知事物規律,那麼他的生活必然是一帆風順的智慧人生。


霍大勝

道德,從人類的“智慧”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與發展!

我大致看了一下幾種觀念的論述:1、有人將“道德”從文字方向解釋為道路與方向。(但其實只概括了“道德”的一個方面);2、有人居然揚言“道德”是聰明人的道具,愚笨人的標配!(我不想罵人,但是我覺得這種人因該槍斃!正因為有了這些“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存在”才導致了社會的動盪、誠信的喪失、現在社會很大奇葩的行為……)這就是“道德”存在的重要意義!——秩序與底線。沒有了它們人類社會就會崩潰、瓦解。

……

總的來說:“道德”就是構建出框架的避風港、未來走向的鋪路石!

“避風港”——其實也就是一種聚集在一塊時的最低行為限制線!他告訴所有在這一區域的人,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他類似“法律”,但是卻沒有法律的強制措施,然而一旦其遭受破壞、有人違背,其造成的“後果”將是比違背“法律”導致的結果還更加嚴重!

比如說:

大家都知道、瞭解的某些行業潛規則,雖然我也一樣痛恨、反感其的存在,但是在整個“人類道德標準框架不變的情況下”,誰打破了其中的規則,就將導致整個相關行業的大變革,如果依舊死撐不變、不該,必然導致大蕭條、逐漸沒落!這是由“人性決定的”趨勢。

說白了“道德”對大眾而言,就是一種無限的行為準則,就像一種“貴族的禮儀標準一樣”。一旦改變,也就預示著階層的交替變動。行業規則的重新洗牌!

但是最終依然會迴歸“道德底線標準的原點”,因為缺失了“這個”,不管你是誰、你有多高地位、你有多麼的富有,你也將失去“安全感”,身邊隨時會出現“反叛者、殺手……”,而手下沒有一個可信任的人——因為這就是“道德底線”缺失世界的原型,野蠻的動物世界,弱肉強食、生存第一,不存在信任與背叛,只存在需求與想要!

……

補充:道德是智慧生物、文明社會的標準配置,也是必須配置!

2018、5、17


自然科學理論研究者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道德有什麼用?



所謂的道是循規蹈矩,人生高尚的嚮往指向,為人之道,其為深奧,有道義,道規,道理,道德,道路等等詞彙,道向取決於人生善良與罪惡,價值與敗落,失敗與成功。所以道是正人君子,人生核心價值,世界觀認識的準則與原則規範,道就是人生理唸的框架界定,做人得有正確道向,要取之有道,良心行事,問心無愧,也可以說是做人道理,為人道義。是道教的宗旨的高造詣,道家的真諦。

所謂的德是人性品行,德性修善心儀,綁定人性品質高尚,道德行徑規範,有德高望重之說,厚德載物是弘揚中華文明,倡導做人以道德洗滌人性邪惡念頭,做人得有道德,不可倒行逆施,不可違背天理,做人要有道理,慈善愛心,禮儀孝道,良心德性,不存僥倖,道德的綁定,象金箍罩一樣,處處扣人心絃,啟示做人的高尚意境。象一面明鏡,反映了一個人的人品德性,所以一個人德高望重,受人敬仰,令人擁護,為人不愧,人品高貴,受人欽佩敬畏。厚德載物,積陰德,圖安逸心,存後代福澤,好歸宿快超度。

道與德組成《道德》,正好成為為人品質高貴規範,修善於人循規蹈矩,慈悲為懷,善良從心,去邪歸心,洗滌人心,指明行徑,取之有道,存有徳心,存人生價值,高貴品質,澤及枯骨,求得安然厚福。


14說4

我想從道德二字的漢字結體也就是偏旁部首和《道德經》兩個方面說說自己的淺見,以博方家一哂。

❶漢字結構

㊀道的偏旁是辶chuò,同辵,走路🚶‍♀️;

《康熙字典部首索引》




㊁德,彳chì,走路🚶;

彳亍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hì chù,意思為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時走時停;猶疑不定。


所以,個人理解,道德是關於走路的,小到個人,大到全人類,沒有道德約束,人類很難走的很平順。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交通規則。

❷《道德經》

老子追求的上道至德,他用一句話概括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人人都追求“眾人之所好(hào)”在老子看來是灰常背德的事情。

當然,如果你樂於窮經皓首仔細鑽研,在手機或電腦上直接放大道與德兩個字的《康熙字典》照片或有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