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闻情愫与《巴彦淖尔日报》的不解之缘

我的新闻情愫与《巴彦淖尔日报》的不解之缘

我的新闻情愫与《巴彦淖尔日报》的不解之缘

我记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稿件变成铅字时,我还是一名高二学生。那年正好是第一个教师节(1985年),巴彦淖尔报社举办“我的老师”征文活动,当时看到启事后很随意地把一篇写初中语文老师焦素梅老师的习作寄往报社。时隔半个多月,一封信封上印有“巴彦淖尔报社”字样的信寄到了我就读的学校——乌拉特中旗一中。

这一次的成功给我一生追求新闻的梦想添助了强大动力,它激励我这个纯正的理科生刻苦钻研文学知识、广泛涉猎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一直到今日始终如一地坚持着。

参加工作之后,充裕的业余时间又给了我发奋练笔的好机遇。1991年,巴彦淖尔报社又举办“建党70周年征文大赛”,这一次我细心观察身边模范党员的事迹,很快就写出了记述老共产党员刘学武事迹的通讯《孺子牛颂》。这一次,我亲自把稿子送到了报社政文部,一位操河北口音的中年人接过我的稿子,很快看了一遍说:“你把这篇稿子再往细写一下吧!”返回来后,我又加上了一些比较感人的细节,就又给报社送去了。一星期后,《孺子牛颂》刊登了出来,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后来才知道,给予我指点的是当时的政文部主任阎纪文老师。

使我与巴彦淖尔报社产生最深刻情感的还是参与《巴彦淖尔报·新闻思考》创刊的那段日子。那是1996年初冬时节,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的盟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介绍我与报社的专题部主任梁海龙认识,并说报社最近正在筹办一个品位比较高,集新闻性、思考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增刊,梁海龙、杨迎新正在具体承办这件事,他还积极推荐我去参与这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在整个过程中,董占纲总编不时询问办刊情况,并一再强调要把握时代主旋律,大胆尝试新闻改革,稿件一定要有深度、有价值,并且要积累达到四五期报纸的稿件才能发刊。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筹备,1996年12月18日,《巴彦淖尔报·新闻思考》第一期终于面世了!当时,我们像迎接婴儿般地捧读着这一张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在整个创刊过程中,我被梁海龙、杨迎新二人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打动,向他们学习到了许多新闻方面的知识。并且由此激励我开始了第二个本科学历的学习——取得了内蒙古大学新闻专业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

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苏常亮

我的新闻情愫与《巴彦淖尔日报》的不解之缘

我的新闻情愫与《巴彦淖尔日报》的不解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