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怪賺不了錢,都是被這窮人思維給害的!

同事最近在租房子,忙得焦頭爛額。本來找中介看房子,和房東簽好協議後,給中介交一個月房租當服務費就可以了。

可同事不願意白花這一個月的錢,決定自己找房子。來來回回找了一個月,既耗時間又耗精力,後來找好了房子,卻發現遇上了二房東。房子沒便宜多少,又多了不必要的花銷。

自己貪便宜,不僅增加了開支,時間成本也增加了。”很明顯,同事陷入了的“窮人思維”。

其實,我們常說的窮人思維,不是貧窮產生的思維,而是“曾經是窮人”的思維。富人在重大的決策中,也常常會陷入“窮人思維”中。

到底哪幾大窮人思維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別怪賺不了錢,都是被這窮人思維給害的!

用時間換錢

窮人思維對我們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錢。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你缺什麼,就會把什麼看得特別重;不缺什麼,就會把這個東西的價值看得特別輕。

當你花30元去看電影,發現是一部很爛的片子。你會選擇中途退場,還是花更多的時間去忍受這部電影?相信大部分的人,還是會花費90分鐘的時間,看一場不超過30元票價的電影。

30元電影票,就是你消耗的“沉沒成本”。無論你是否退場,這張電影票錢也不會退給你。錢已經花錯了,再浪費時間,就是錯上加錯。

別怪賺不了錢,都是被這窮人思維給害的!

窮人思維腦子裡還很少有投資概念,不光是資本上的投資增值,還有時間上的投資增值。

當你手裡有5000元零錢時,你會選擇買書、報班學習,還是去逛街、看電影、吃喝玩樂。

大學時,大家都是窮學生。舍友們會選擇用這部分錢逛街購物,買化妝品。而我則節省出一大半的生活費,買書報班上課。

畢業時,舍友們還在努力投簡歷,報考資格證考試,而我則因為自己的豐富大學經歷,順利進入公司上班。

當你還在虛度光陰時,別人已經努力提高能力,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我們都曾經是“時間上的富翁,金錢上的貧民。”這種“時間不值錢”的窮人思維,往往只在人生過渡期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但下一種思維慣性,就沒那麼好擺脫了。

別怪賺不了錢,都是被這窮人思維給害的!

價值判斷失誤

有窮人思維的人,容易在價值判斷上出問題。經常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特點是以目標為導向。

商場裡賣三種大小的毛巾,因為打折促銷,一律20元。

根據售貨員的經驗:窮人更傾向於買大款的毛巾——省錢,而有錢人更傾向於適合的尺寸——也就是純粹為了自身需求。

這就是窮人思維造成的第二個影響,人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會變得更為專注,但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判斷力下降,這就是“管窺效應”。

別怪賺不了錢,都是被這窮人思維給害的!

窮人思維讓我們過於關注自己擁有的資源,從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你的目標。

當涉及價格時,金錢對大腦的愚弄是非常巧妙的。例如,貨架上擺著三種不同價格的商品,一種價格昂貴,一種折中,另外一種價格很低。在售賣時,往往折中的這件商品銷量最好。

而店主在貨物陳列方法上,也用到了這一手段。他們把昂貴的商品和價格較低的商品放在一起,利用“折中效應”。令顧客不走極端,擇中而行,似乎總是非常明智的。

但當你把商品買回家時,是否考慮到物品的合理性呢。我們的想法,經常被金錢的數量和來源左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購買的需求。

別怪賺不了錢,都是被這窮人思維給害的!

賭徒心理:低投入,高回報

窮人思維最可怕的一點是,它會消耗我們有限的自控力。

行為經濟學上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短時間內,你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

“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最大。調查發現美國窮人更喜歡買垃圾食品,不僅僅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他們習慣每買一樣東西,都要反覆比價。這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而且頻繁而無意義的決策會使大腦疲勞,無法抵禦垃圾食品的誘惑。

別怪賺不了錢,都是被這窮人思維給害的!

想想自己減肥時的經歷,在大量運動消耗了意志力後,你是不是更抵擋不了冰激淋的誘惑。

電影《華爾街之狼》就講了一個專門騙窮人的股票經紀人。他發現,窮人在長期消費決策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便宜的東西更有吸引力。他利用窮人想要一夜暴富的心理,把“垃圾股”賣給想發財的窮人。

我們在邏輯上常常會存在倖存者偏差,將成功的案例視為“傳奇”,進而爭相效仿,卻往往忽視背後的其他因素。

巴菲特成為股票大神,那是人家花心思研究了很多年,而不是撞大運。窮人思維總是希望利用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

付出才會有回報,只有堅持才有可能遇見勝利的曙光。

窮人思維並不可怕,關鍵是你能夠跳出這個怪圈,更好的和頭腦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