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為什麼稱為“三夏”?

江山無限53890484

首先,“夏”和“麥”有直接而割捨不斷的關係。“夏”的本義就應該是收割小麥的意思。許慎不知“三農”事,故《說文解字》多有不妥之解,尤其是與“三農”有關的事。實際上,“夏”字從首(或從頁)從麥省。“麥”字又從從夂,是會意字。“”表示稼禾,“夂”是以手持械的形象,這裡是以手持鐮刀的形象。比如“教”字中的“夂”,則是以手持杖的形象。“麥”字上“”下“夂”,就是手持鐮刀收割莊稼的意思,這裡特指割麥,“麥”自古為中原地區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故這個字特指“小麥”。“夏”字從首省(或從頁省)從麥省。“首”與“頁”都是腦袋的意思,“丷”在上或在下的區別,這裡省去“丷”還是指腦袋的意思。“麥”在這裡指麥田。所以“夏”字的形象,就是在廣闊的麥田裡,人們正彎腰收割小麥,苗田裡只顯露出許多人的腦袋。這種情形,用鐮刀收割過小麥的農村人是十分熟悉的。“夏”字從字省,上面只突出腦袋,下面只突出手執鐮刀,更加形象地反映出大田裡割麥的勞動場景。

我國的“中原地區”,自古就是統治者的統治中心,今河南洛陽一帶自古就是統治者建朝立都的地方,誰控制了中原就等於控制了天下,所以有“逐鹿中原”的說法。大禹之有天下,行世襲,徵三苗,鑄九鼎,劃九州而居中,所謂“定鼎中原”。而中原地區自古又是小麥主產區,小麥成熟時,大田裡人頭攢動,賺刀簌簌,一片繁榮景象,故王朝以“夏”為名。

中原地區小麥的成熟季節,在每年的夏至前後,故以“夏”作為這個季節的名稱。“夏”本就是大田割麥的形象,人頭攢動,鐮刀簌簌,故把割麥稱為“三夏”。“三”者,多也,頻繁也。麥收季節,人們早出晚歸,整天出入麥田,人數眾而頻繁,故謂之“三夏”。









子夏故壇

麥收為什麼稱為“三夏”?

現在這個時間,全國各地基本到了小麥的收穫季了!

三夏——主要是農業生產與季節氣候、時令節氣相關的一個農忙時間階段,簡稱夏收、夏種、夏管!

這個時間階段約為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無論北方南方,都是最為農忙的時候!



夏收、夏種、夏管,這是在有限的時間階段內,一套上下銜接的農業生產模式!

夏收——去年播下的秋小麥,一般都在今年的五月份開始收割,南方小麥五月中下旬就可以成熟,北方要在六月上旬!小麥成熟後,因為高溫天氣,如果再有陰雨天的高溼的影響,小麥有可能還來不及收割,會在穗上發芽!

夏種——小麥收割完成,土地是不可能荒廢的,為不致於錯過最佳時令,所以會及時的播種其他農作物,如北方多為新種玉米,南方多為新種水稻!

夏管——新種下的玉米、水稻等作物,種下之後就要展開適時的管理工作,防旱、排澇、施肥、補苗等等!

以前人們的農耕作業基本依靠人力或者畜力,因為效率低下,在與時令節氣的關係上顯得很緊張,所以起早貪黑的異常忙碌。

現在多為機械化作業,效率高了太多,僅從人們的勞動強度來講省時省力不少,但作物與時令的關係,這個還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到作物的長勢及最終的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