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俄国著名文学家普希金年轻时曾疯狂迷恋过一个女子。

他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丽。

一段狂热的追求后,普希金终于与她结成夫妻。

娜坦丽有着惊人的美貌,他和普希金并非同路人。

他不仅不懂得欣赏普希金的作品,还要求他陪她参加各种豪华的宴会,到处游山玩水。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每当普希金将自己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将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大声说“不想听。”

为了取悦娜坦丽,普希金渐渐丢掉了自己最喜爱的创作。

年深日久,普希金不仅完全放弃了写作,还欠下了巨额债务。

在最后一次因娜坦丽而起的决斗中丢掉了性命。

一颗文学巨星就这么过早的陨落了。

在大师普希金的眼里,美丽的女人一定是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某些高尚的品德。

但是,他想错了。

这位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与他格格不入的女子,亲手毁灭了他的一生。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这个故事在心理学界一直被广为引用。

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晕轮是当月亮被光环所笼罩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模糊不清的,就像人在认知和判断上通常是从局部开始,在扩散到整体。

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的到过程中某人身上的一些特点,掩盖了他身上的其他特点。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人,在最初印象的深刻作用下往往会影响甚至是扭曲以后的判断,造成认知上的片面性,这是人际认知的一大障碍。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人际关系中晕轮效应,一直在悄悄的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认知。

比如,有的人不喜欢性格内向的人,认为他们很难相处,比较自我。

于是只要是内向的人就统统拒绝交往。

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内向的人都是如此。

这是用特殊再评价一般,自然不是完全正确的。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因为我们太容易被主关偏见所支配。产生绝对化的心理倾向。

没有真正把握住事物内在的联系,问下了外貌、个性和品德之间的关系。

往往以点概面,犯了以偏概全错误。

那么,我们要怎么克服这样不健全的人际认知呢?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首先,切忌将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强加给他人,这种心理倾向属于“投射效应。”要知道你的喜好,厌恶并不代表别人也是这样。

其次,对待第一印象要冷静、客观,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第一印象,处理好首映效应,避免被先入为主而影响。

再次,千万不能以貌取人,外貌仅仅是辅助你认识、了解一个人的途径。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个人的本质。

最后,切忌将自己预想的情况强加到对方身上。那些根据社会群体分类,将人随意划分的做法实在是不明智的。这也叫“定型效应”和“刻板印象。”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克服“定型效应”才能帮助我们摆脱以偏概全的认知错误。

另外,在避免自己陷入晕轮效应的同时,也应恰当的利用该效应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总之,晕轮效应是一种不良的人际认知效应。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尽力克服。

了解一个人要全方位观察,长期相处,只有通过自己的深入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切勿因晕轮效应的作用,而搞砸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之“晕轮效应,”教你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