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记忆中的唐雎!从天而降“正义之剑” 130岁老人吓得秦皇下跪

春秋战国时期,安陵是附属于魏的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嬴政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他派人对安陵君说,愿意拿秦国500里的地盘跟他换只有50里的安陵国国土。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

当年,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又故伎重演。

不是记忆中的唐雎!从天而降“正义之剑” 130岁老人吓得秦皇下跪

秦王表示,安陵君不答应是看不起他。唐雎表示,安陵君只是想守住祖宗留下的土地。秦王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说:“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愤怒还没发作,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一旦发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都要穿孝服,现在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看到唐雎这阵势,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立即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不是记忆中的唐雎!从天而降“正义之剑” 130岁老人吓得秦皇下跪

1、基本情节合理吗?作为一方域仅五十里之小国,当天下板荡之际,只能成为臣服大国强国的附庸,事实上是很难作为一个“国家”独立存在的。以秦王横扫六合之兵威,弹丸之地旦夕可下,何须自讨没趣,进行一番外交斗争呢?

2、唐雎当时多大岁数?“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西出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至于此,甚苦矣。”这便是《战国策》所载唐雎首次使秦事。当时唐雎“九十余岁”,自称“老臣”,秦王则以“丈人”呼之。照此推衍,唐雎十年后说信陵君,十五年后说春申君,已过百岁,至为安陵君使秦而面见秦王嬴政,上距说秦昭王四十余载,唐雎已为一百三十余岁之老朽!百岁老人面折廷争折冲樽俎,而令秦王惊惶失态俯首听命,这只能是编排出来的一幕滑稽剧。

不是记忆中的唐雎!从天而降“正义之剑” 130岁老人吓得秦皇下跪

3、唐雎的剑哪来的?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221年间,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任由使者携剑以示气度?那唐雎该不会用的秦王之剑吧?秦法规定“群臣、使臣不得持尺兵”,秦王不在此列。但即便接见,也只能殿下侍候。当然也不排除秦王想羞辱唐雎,故跟他对立而坐。但是,无论唐雎有没有接近秦王,拔出秦王之剑也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唐雎的这把“剑”不是藏匿而来,也不是操持而入,更不是取之于人,乃是人们同情弱小的心灵之剑,是从天而降的一把“正义之剑”!

因此,《唐雎不辱使命》事出虚妄,当可定论。不仅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作为文学作品,也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当代学者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辨》一书中断定,是章出自秦末汉初纵横家之“拟托”。朱东润先生也认为:“本文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