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川黔鐵路依山而建、臨河而修,沿線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如今已開通運行半個多世紀,造福渝黔兩地人民。隨著今年1月25日渝貴鐵路的開通,雖然川黔線沒有了往日的繁忙,更多的是貨車和5629次“慢火車”繼續著它們的慢時光,但它們的守護者一如既往地排查整治鐵路線路的安全隱患,精心呵護旅客列車安全。

入汛以來最強降雨後的趕水,沒有了前幾天的炎熱,空氣清新。5月23日,經過幾個日夜緊張的防洪備戰之後,重慶工務段趕水危石整治工區的6名年輕人沒有絲毫鬆懈,又開始攀爬於大山之中,穿行於荊棘叢中,對鐵路沿線山上的危巖、危石進行搜尋、監控和處理等。工區管轄川黔線87公里至138公里共51公里範圍內的山頭60座。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我們管內山高坡陡,地質情況複雜,汛期災害多發,這一輪強降雨太大、太急了,還好沒有發生險情。”工長王彥金心有餘悸地說,今天作業主要是對管內最艱險的地段川黔鐵路124公里770米至126公里290米區段進行雨後隱患排查。”2014年入路,2016年任工長,年僅28歲的王彥金說,他們來自甘肅、四川、重慶三省市,平均年齡不到25歲。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王彥金,老家在甘肅,是今天作業施工負責人,也是作業6人中年齡最大的。4年時間從指間悄然劃過,還記得剛到山城,剛到工區後的場景。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蚊子特別多,白天酷暑,晚上悶熱,難以入眠,理想與現實差距讓他流下了傷心的淚水,甚至想過了離開。“真的很感謝我的師父,他下班後與我促膝談心,帶我熟悉工區環境,還鼓勵我好好幹,在他一次次開導下,情緒也穩定下來了。”王彥金回憶道。如今,曾經的追風少年,已蛻變成了皮膚黝黑,目光堅毅的工務漢子。

待大家都起床後,簡單吃過早飯,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和步行,到達作業地點附近,只見川黔線穿行在高山峽谷中,一側是植被茂密、陡峭的山,一側是洪水剛退去河水渾濁不堪的松坎河。在一處民房前的院壩,開始排班點名,王工長將作業內容、里程、人員分工、安全注意事項等一項不落進行交代。當和工地防護夏忠義一起清點工具備品時,蛇藥被他們再三確認。跟班作業的車間支部書記劉琳介紹,天氣逐漸炎熱,山裡蛇、馬蜂、蚊蟲出沒,稍不注意就會遭到它們的襲擊,所以蛇藥成了必備品。“上山本就不容易,還得留意獵人安放的獸夾,上次還好我躲得快,不然就慘了……”青工李佩宗仍然心有餘悸。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在王工長的帶領下,來到了作業地點的入口處,其實就是沿著山上的排水溝的出口。帶著彎刀、電鑽、鐵錘、安全繩等沿著邊牆往上爬,負重前行,彼此之間相互提醒,不時伸手拉一把,向山的更高更深處進發。“沒辦法,汛期雨水多,這些植被長得快,每次來都要砍一次,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路,這樣的路管內約70多公里。”工長王彥金在路的盡頭一邊說著一邊拿出彎刀,戴上手套,經過一陣左劈右砍,為大家從灌木叢中找到了上山的路口,他們就是這樣硬生生在山上開出一條條路來。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搜山掃危,就是要走沒走過的路,才會發現新的危石隱患,只有搜山不留死角,危石才無處藏身,人實在去不了的地方,只好通過航拍協助檢查……”車間技術員李茂華說,他手裡的彎刀是特製的,帶上把足足一米長,不僅能披荊斬棘,還能當柺杖,遇到蛇也不用怕。

“唉,我就比彥金小了幾個月,就成了工區的老二,便宜他了。”說話的是28歲的楊皎,和王彥金是甘肅老鄉,身材高大、壯實,主動擔起扛鐵錘的重活,斜揹著白色安全繩與黃色作業服搭配起來特別顯眼。“95”後的李哲旭和張濤配合作業,對著大石頭用噴漆寫著檢查日期,用手持機對著石頭上貼著的鋅片進行掃描。“鋅片雖小,一掃就可知道這塊危石的大小、平距、高度、變化情況等信息。”張濤說,一處芯片代表著一處危石,工區管內共有芯片1002處,其中三類危石7處,二類危石995處。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工長,這塊石頭有變化。”,接到張濤的報告,大家迅速靠近。“我們對於危石處理方法有打刷、支撐、鋼軌樁插別、錨杆加固、安設主被動網等,”隨行的車間書記劉琳剛說完,只見楊皎指揮著大家散開,掄起鐵錘一頓猛砸,破碎的石塊被處置妥當,絕不讓它流落到鐵路上去傷及列車和旅客。處理完石頭,大家就地休息,王彥金查看著手裡的資料,大家喝著水、吃著隨身攜帶的零食,插科打諢,吹著山風,賞著美景,任汗水滴落。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休息了十多分鐘,王工長又組織大家開始工作起來。“這處主動網,石頭風化嚴重,還是得上去看看”,李茂華說道。作業人員馬上行動起來,兩人固定安全繩,王彥金在小夥伴兒的協助下打好安全帶,爬上主動網,認真檢查,貼好鋅片,做好記錄才緩緩下到平地,額頭上已掛滿了汗珠。

“雖然工長年齡比我們大不了多少,但遇到重活、累活總是衝在最前面。”李佩宗說,這不得不說一說工區老工長。在王彥金前面有兩任工長,一個是師父黃普龍,另一個是鄭黔勇,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上班的時候都是走最前,下班的時候走最後。師父常給他說:“當工長就要能吃虧,能吃苦,要時刻把工作放在前面,把職工放在心中。”,這句話也成了他當工長後的座右銘。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汛期的一個星期五,參加雨後檢查,檢查到135公里600米處,發現一級坡面坡頂突然有山水流下來,必須要上到坡頂檢查,只有順著主動網爬上去。雨不停地下,坡面溼滑,很危險。當時工區的人都想自己上去,但鄭工長說:“比較危險,還是我上去”,聲音不大,但不容爭辯。說完就穿好安全帶,戴上安全帽,拿起安全繩向山上爬。看著他像蜘蛛一樣懸掛在40多米高主動網上,大家心提到了嗓子眼。待他檢查確認是虛驚一場才順著安全繩下來,已溼透了全身。

翻越60個山頭,不為沿途風景,只為看一眼石頭

“如今我成了工長,傳統可不能丟了。”王工長說完,收好繩索,大家上到山頂已下午1點過,作業任務完成,開始往回走,下山走的是村民硬化了得小路,平坦而順暢。回到工區,班後總結,吃過午飯。一個個癱坐在椅子上,不想動彈,只想好好休息。明天,將有更艱險的山石等待著這群年輕的危石整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