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薩達姆大罵美國的外交部長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結局怎樣?

首先要說明一下,這個人叫做薩哈夫,他當時是伊拉克新聞部長,並不是外交部長。主要的工作就是新聞發言人,可以說是薩達姆的代言人。關於薩哈夫此人,世界對其評價很高,在伊拉克戰爭時期,全國軍隊潰散,大部分軍官被策反,不是投降,就是逃跑的情況下。只有薩哈夫在堅持每天戰鬥。他每天面對全球媒體,以強硬的姿態表明伊拉克的抵抗意志,和美國的失敗結局。即使到最後時刻,薩達姆帶著都逃亡了,其還在向全世界表示,總統還在指揮戰鬥,必將與美國戰鬥到底,伊拉克必勝,美國必敗。最後就剩薩哈夫自己留在媒體面前一直鼓舞著伊拉克人抵抗美軍,他的這種頑強不屈、抗戰到底的精神,使得很多人把他當成了英雄。

幫薩達姆大罵美國的外交部長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結局怎樣?

十五年前的4月8日,當美英聯軍幾十萬士兵乘坐裝甲車開進巴格達時,想象中與十幾萬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展開殘酷巷戰肉搏的畫面沒有出現,幾乎是自由挺進到了一座空城裡。和京劇《空城計》裡相同的是,這座城裡也只有幾個伊拉克人;不同的是,守城的不是在城牆上彈琴,而是在大街上召開新聞發佈會:一堆各式各樣的話筒,海浪般簇擁在一個頭戴貝雷帽,身著綠軍裝,鬍子颳得乾乾淨淨的人的前面。這個人就是時任伊拉克新聞部長的薩哈夫。這是一場名符其實的一個人應戰的戰鬥。遠處火光沖天,炮聲隆隆。薩哈夫“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沉著冷靜,妙語連珠:“我站的地方就是伊拉克新聞部。美軍沒有攻到這裡,美軍沒有攻人巴格達。”

幫薩達姆大罵美國的外交部長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結局怎樣?

2003看4月10日,當人們如期坐在電視機前,想再享受一會薩哈夫的“脫口秀”時,卻看不到了他的身影,好多人心裡覺得空落落的。6月下旬,失蹤了兩個多月的薩哈夫在媒體重新露面,又一次引起轟動,弄得巴格達市民“徹夜不眠”,懷念他、同情他、惋惜他,也恨他。此時的薩哈夫已是青絲變白髮,恰如過昭關的伍子胥,一夜白了頭。他的說話也不像過去那樣幽默了,聲音也沙啞了,人也消瘦了許多。他使巴格達市民一下子從麻木狀態中醒悟了過來,明白“真的變天了”。

幫薩達姆大罵美國的外交部長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結局怎樣?

說到其結局,還算很不錯,美軍並沒有為難他,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將其釋放,之後薩哈夫帶著家眷到了阿聯酋,在哪裡繼續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現在已經80多歲了,可以安然度過晚年了。

幫薩達姆大罵美國的外交部長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結局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