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善祥和他的群眾工作法

增強自身本領,創新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發揮聯繫群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調研員馬善祥,30年來在群眾工作方面積累了不少先進經驗,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他是如何做的?

思想疏導,找準基層調解工作切入點

怎樣讓群眾帶著問題而來,滿意而去?

這個難題一度成為工作之初的馬善祥的困擾,也是他研究群眾調解工作的焦點。治標治本的權衡中,他找到了癥結所在——問題出在思想上。

“老馬不但調解群眾糾紛,還注重從思想上引領群眾對黨的認識和對個人矛盾的反省。調解只是表象,真正讓當事人的思想發生改變,這才是他解決矛盾的根本出發點!”曾經接受過馬善祥調解的人說。

基層工作與百姓零距離接觸,調解工作中,什麼人、什麼事都可能遇到。

群眾糾紛的根源,很多在於只注重個人利益得失,沒有集體利益至上的大局觀念。為此,馬善祥成立了“老馬工作室”,走村入戶宣講黨的方針、十九大精神。以政策感召人,馬善祥解開了不少人心裡的疙瘩。

“現場正確引導,安撫情緒衝動的問題群眾,三言兩語就熄滅了來訪百姓心頭的怒火,維護了黨的形象,這個老馬有兩下子!”街道里的一位退休老人說。

“老馬工作室”成立這麼多年來,調解了無數群眾糾紛。打開他的調解工作簿,簡直就是群芳譜。”

熟讀黨章,學習各項政策精神……文字的東西,只有內化於心,才能在實踐工作中靈活運用。這是馬善祥能成功進行思想疏導的秘訣。

矛盾化解,贏得基層廣大群眾信賴

“只要群眾遇到問題,有了矛盾,他就會不遺餘力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幫群眾解決問題。”街道幹部說。從當上調解員開始,馬善祥從來沒把群眾當外人,而是把為基層群眾服務視為終生事業。

為了使矛盾化解達到最佳效果,馬善祥給自己立下了接待群眾的很多規矩,又給自己提出了更高標準:讓群眾享受服務,使群眾不僅能解決問題,還有一種內心愉快的感覺。營造化解矛盾的氛圍,這是老馬的一個小竅門。

“進城農民谷某租了居民小區底樓的房屋開豆花館,相鄰的居民魏家兩姐妹以豆花館油煙擾民為由上訪。谷某按相關部門要求花了兩萬元進行整改,其他居民都認可沒有油煙了,可這兩姐妹卻依然不認可。”這是馬善祥調解的眾多案例之一。

一次爭執中,谷某情緒失控,打了姐妹倆。姐妹倆均被評定為輕傷。

打人者已觸犯刑法,但這類輕傷案又是依法可以和解的。當事雙方若能就此達成賠償諒解,事態就不會再惡化。馬善祥不厭其煩地在兩家之間來回跑,歷時2個月、14次調解,最終使案件不出社區。雙方達成和解協議,谷某賠償魏家姐妹倆共7萬元,姐妹倆到公安機關撤銷了上訴。一起糾紛成功化解。

“做群眾工作,群眾感情是第一位的,能力、方法都建立在深厚的群眾感情基礎上。”30年的群眾工作經驗中,藏著一顆為民服務的火紅的赤子之心,“做群眾需要的人,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

厚植鋪陳,做好基層調解接力傳幫帶

時光荏苒。30年間,馬善祥累計成功調解基層群眾矛盾糾紛2000多起,撰寫了152本、520多萬字的工作筆記,他將工作經驗歸納為一套獨具特色的理論。通過調研分析,馬善祥面對基層群眾工作中的“疑難雜症”,總結出66種工作方法。如今,這66種群眾工作方法被各地廣為學習實踐著。

單槍匹馬乾不成大事,幹部要有所作為,必須要有凝聚力,有號召力。現在的馬善祥,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培養“小馬”的工作中。目前,江北區先後成立了60多個“小馬工作室”,馬善祥經常前去講課,介紹自己的工作經驗,為打造基層綠色政治生態添磚加瓦,不遺餘力。

“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鬥。”馬善祥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基層調解工作是民生工作的前沿陣地,身為調解員,必須將自己的經驗方法傳播開出,才能對得起黨員的擔當。”(曹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