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重新啟動eSIM試點 幹掉SIM卡的節奏嗎?

近日,去年曾被工信部叫停的聯通eSIM業務再次上線,聯通宣佈正式在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鄭州、長沙6座城市率先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的辦理。

聯通重新啟動eSIM試點 幹掉SIM卡的節奏嗎?

另有消息稱,聯通在與蘋果合作推出eSMI一號雙終端業務外,還在與華為Watch 2 Pro實現了虛擬SIM功能。一旦試點順利,聯通很有可能會在全國推廣eSIM卡業務,這是要幹掉SIM卡的節奏嗎?

落後的SIM卡阻擋進步的車輪

1991年,手機首次在芬蘭成功通話,SIM卡因此進入消費者的視線。幾十年過去了,無論是幾十塊錢的功能機,還是售價近萬元的iPhone X,都離不開SIM卡。然而,與eSIM相比,落後的SIM已經制約智能手機和運營商的發展。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SIM卡大小的變化,在中國聯通引入iPhone 4手機後,使用了多年的SIM卡外觀上迎來一次升級,體積更小的Micro SIM問世了。隨後,國內手機廠商也紛紛跟進,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都支持Micro SIM卡。最近兩年,蘋果又再次引領了SIM的又一場革命,Nano SIM卡迅速普及,國內三大運營商都普及了Nano卡。目前,除了一些功能機外,大部分手機都能支持Nano SIM卡。

SIM體積不斷變小,這很大程度是智能手機行業競爭在推動。雖說SIM卡與Nano SIM卡的體積相差不大,但卡槽佔用的空間已經嚴重影響了手機輕薄化的發展。相比之下,高度集成的eSIM方案,能夠解決SIM卡槽佔用大量手機空間的難題。此外,SIM卡槽還影響手機的防水性能。目前,蘋果、華為和三星等品牌的智能手機,都具備了一定的防水能力。由於eSIM集成在手機內部,不需要在機身上開槽,這可以提高手機的防水等級。

聯通重新啟動eSIM試點 幹掉SIM卡的節奏嗎?

在應用層面,SIM卡也非常落後。眾所周知,現在很多手機都是雙卡雙待的,使用eSIM後,無需裝兩個卡就能實現雙卡雙待。更重要的是,使用eSIM卡可以更方便的更換運營商,無需更換SIM卡。對於運營商來說,SIM卡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三家運營商一年至少消耗1億張SIM卡,一張10元,這就是10億的開支。

不可否認,SIM卡的誕生,顛覆了人們的通訊方式。不爭的事實就是,誕生幾十年的SIM卡,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廠商和運營商前進道路上的一個牽絆。不過,這並不代表eSIM卡能夠幹掉SIM卡。

eSIM卡要幹掉SIM卡其實不容易

在技術層面,eSIM卡有著一定的優勢。與傳統的SIM卡相比,eSIM卡最大的特點是它不綁定於任何一個移動網絡,和SIM卡不一樣,不能說這個是“某某運營商的SIM卡”,它不屬於任何一個運營商,它能夠在多家運營商網絡之間切換接入。接入一家新的運營時,只需要更新一下eSIM卡的鑑權信息。

更自由,更獨立的特點,註定了eSIM卡能夠更方便的接入運營商,這對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使用eSIM卡方案,用戶的手機,可以同時接入兩家或三家網絡運營商,這能夠打破手機只能支持雙卡的極限。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eSIM卡能夠衍生出更豐富的應用,蘋果手錶和華為手錶的虛擬SIM卡業務不過是一項最基礎的應用。

在外出旅遊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自己使用的A運營商網絡信號不好甚至沒有信號,朋友使用的B運營商網絡信號非常好。由於沒有B運營商的SIM卡,無法接入B運營商。有了eSIM卡後,在遭遇一家運營商信號非常差,或者沒有信號的時候,可以非常便捷的接入另一家運營商。

聯通重新啟動eSIM試點 幹掉SIM卡的節奏嗎?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eSIM卡給消費者帶來便捷體驗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從SIM到eSIM卡,產品升級背後,是主導權的變遷。目前,SIM卡是由運營商掌控制權,而eSIM卡是手機廠商掌握控制權。加之eSIM卡中包括運營商鑑權、計費等機密信息,一旦洩露後果不堪設想。正因於此,國內三大運營商對於開放eSIM業務才會非常謹慎。去年,中國聯通與蘋果合作推出了eSIM業務,最終被工信部叫停,這或與信息安全有關。

寫在最後:不可否認,eSIM卡能夠帶來體驗的革命,但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加之eSIM卡普及,會奪走運營商的控制權,這背後的利益之爭,同樣是eSIM卡難以取代SIM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儘管目前聯通重新啟動了eSIM卡試點,但這並不是幹掉SIM卡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