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中國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內蒙古赤峰市一帶。

現有姓氏有蒙古族姓氏,漢姓“牟姓、何姓、海姓、李姓、金姓、趙姓、季姓”等等,他們繼承了蒙古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大量接受了漢文化的習俗,大部分已漢化。

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阜新“李姓”木華黎後裔

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蒙郭勒津姓氏及村名考(圖片引自謝詠梅教授)

《蒙古族簡史》[2]記載,1368年(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元惠宗妥懽帖睦爾至正二十八年,明軍攻入大都,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北元蒙古兵分三路抵禦明軍,東路軍為納哈出的軍統帥,20萬大軍在東北遼河流域與明軍作戰,後於1378年戰敗降明,納哈出(木華黎後裔)之部眾、後裔等棲居於這一帶,有一部分在蒙郭勒津地區(遼寧錦州蒙古族自治縣)繁衍生息,與《元史》、《明史》記載相符。

這一部分人中的納哈出後裔,因“毛郝黎”(即“木華黎”對音譯)是“扎黎爾”(即札剌亦兒,引者注)部人,又稱“扎黎爾”氏族,因“毛郝黎”和“扎黎爾”中都有“li”音,故取蒙語漢譯同音“李”為姓氏。

這一部分“李姓”木華黎後裔,現主要聚居於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鄉套斯胡音艾裡(牛心屯)、諾彥各巴勒嘎斯(王府鎮)巴日嘎斯套海(南新邱)、沙日烏斯(沙拉)鄉朝代音艾裡(朝代營子)、阜新市郊區查干哈達(長哈達)等地(詳見圖1)。

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據內蒙古師範大學謝詠梅教授採訪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朝代營子陶格敦扎布老人,遼寧阜新一帶的“李姓”蒙古人是滅金時隨木華黎到此地,是扎剌亦兒部人,早期沒有漢姓,只是個部落,後取木華黎名尾音同音漢字“李”為姓,早期在查干哈達一帶居住了有700年,解放後遷居到朝代營子。

阜新一帶“李姓”蒙古人,熟知木華黎及其五弟帶孫郡王的事蹟,以及木華黎後裔留在山東史實,有一支帶孫答日傑的子孫明朝逃到這裡,帶頭的人叫李儉。

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遼寧阜新“李姓”木華黎後裔家譜1(圖片引自謝詠梅教授)

據保存於阜新大固本鎮毛敦艾裡村李淑堂家,更新於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二月二十一日的漢文捆卷式《李氏宗祖》記載,其先祖是李儉,原籍山東鎮定府嶺陽縣大柳樹柳樹莊,清康熙年間(1661-1722年)遷居建邑東,家譜記載八世祖先,立碑時間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二月二十日。

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遼寧阜新“李姓”木華黎後裔家譜2(圖片引自謝詠梅教授)

牛心屯的另一支“李姓”蒙古人是從山東濟南挑著擔子來的,居住的村子一度叫“李姓屯”,傳說祖先以前是漢族後改蒙古族(詳見圖2:《遼寧阜新李姓自山東遷移圖》)。

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綜合這些信息,遼寧阜新一帶的“李姓”蒙古人應是清朝康熙年間遷居與此的蒙元時期留居山東的木華黎及其五弟帶孫郡王的後裔,其世系木華黎、帶孫到李儉之間不明,甚至筆者推測李儉並非此支系的“李姓”始祖,只是其中的一支脈系,其世系大致如下:

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阜新“海姓”木華黎後裔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海姓蒙古族淵源與來歷,有三個傳說:

一說是木華黎三子霸都魯(應為木華黎孫,孛魯三子,引者注)徵遼東成功並在這裡駐守留下的後代;

一說是安童第四個兒子和童的後裔。《元史•安童傳》記載:“(其)子四人:長安童,次定童,次霸都虎臺,他姬子曰和童,襲國王。”大蒙古國時期,札剌亦兒部木華黎世襲封地在蒙古的東南以及遼東地區,“海”姓家族自認為是霸都魯將軍的後裔,姓氏源於“國王”稱號的繼承者——“和童”,根據一般習慣,蒙古人改漢姓是取祖先名子的首音為姓氏,“和”與“海”在讀音上非常接近。

一說木華黎淪為成吉思汗祖先海都家奴後隨海姓[3]。

阜新“何姓”木華黎後裔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貞)的“何”姓蒙古族,此支脈與遼寧阜新“李姓”蒙古族淵源相近。遼陽一帶的“毛忽來氏”,本為先祖扎剌亦兒部木華黎將軍子孫,Mohulai(毛忽來),即木華黎的蒙古語形式。相傳,蒙古右翼萬戶長、享有太師國王稱謂的木華黎將軍,領札剌亦兒等蒙古大軍攻大金遼河地區時,傷員眾多,在蒙古大軍主力班師北返後,傷員便留守於土獲真河(老哈河)駐牧。木華黎將軍在留守在老哈河的部將,曾以“毛忽來•奈•巴特如德”(木華黎的勇士們)自稱,元亡明替,為了生存,他們分別取“毛(牟)忽(何)來(李)”的首音、中音、尾音以“牟(木)氏,何(華)氏,李(黎)”氏為漢姓。當年留守的蒙古士兵,便是今天“牟、何、李”三姓蒙古族的祖先,在今老哈河、希拉木倫河、西遼河地區喀喇沁蒙古人之中,多有“牟、何、李”三姓,尤以“李”姓分佈最廣。

赤峰“金姓”木華黎後裔

主要居住於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其姓氏來自札剌亦兒部的Altačin altan γadasu一支,簡化 為“金”。據傳其祖先遷自口裡,初到東土默特,即現遼寧阜新地區,後到喀喇沁中旗(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北一帶,引者注),住在鄰近遼寧地區的瑪(瑪哈巴拉)公旗的五花十家(Ongqor-un aru engger),並投奔了海山成為其屬下一名軍官。在喀喇沁土默特地區時金姓是個大家族,說起“黑大門”“黑轎子”,方圓數里無人不知。但因受到一些牽連,離開了寧城,兄弟二人分別奔走喀喇沁左右二旗,歷經翁牛特、巴林等旗,通過賣苦力度日。

赤峰“季姓”木華黎後裔

“季”姓蒙古人,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旗府西南的長勝鎮牛力皋行政村,該村有個叫“枳針林子”的自然村落,“枳針林子”三組(俗稱北營子)季姓蒙古人較多。該地“季”姓蒙古人傳說,他們的祖上血統是札剌亦兒木華黎後裔。相傳,“季”姓蒙古族為札剌亦兒氏(Jalair)。據傳後世取“札剌亦兒”首音“札”的近音,改漢姓除了“季”氏之外,還有改漢姓“趙”氏。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木華黎後裔

木華黎後裔分佈(三)——東北部的木華黎後裔

明代萬曆年間,哈布圖•哈撒爾第十五世孫博第達喇的第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綽爾河流域,所部命名為“扎賚特部”。

阿敏用“扎賚特(札剌亦兒)”命名其統領的部落,主要是屬民中除了孛兒只斤氏後裔——科爾沁貴族以外,屬札剌亦兒部落後裔的人較多,此其一。

更為重要的是,“札剌亦兒(扎賚特)”部落是蒙元時期極具影響力的部落。

清代“嫩江科爾沁”十旗中的扎賚特部,即從此開始。簡單說,“扎賚特旗”是“札剌亦兒部落”名稱演變而來。

扎賚特的札剌亦兒人從何而來,有以下說法:

一是元代朵顏溫都兒兀良哈千戶所中的“札剌亦兒”人;

二是元初從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遷徙至遼陽的“札剌亦兒”人;

三是隨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後代奎孟克塔斯哈喇遷徙而來的“札剌亦兒”人;

四是外七鄂托克喀爾喀遷徙來的“札剌亦兒”人;

五是南遷“漠南”的木華黎五弟帶孫郡王的後裔及部屬。

現今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的“札剌亦兒”後裔,都以木華黎後裔自稱。


[1]高勒巴乾等編:《蒙郭勒津姓氏及村名考》;蒙郭勒津,《元朝秘史》記載為“忙豁勒真”,鐵木真十三代遠祖孛兒只斤•蔑兒幹妻豁阿所屬部落;《蒙兀兒史記》記載孛兒只斤•蔑兒干與妻忙豁勒真•豁阿為黃金家族“博爾濟吉特”的得姓始祖。

[2]編寫組:《蒙古族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

[3]謝詠梅:《長城東部邊緣地帶木華黎後裔傳說與記憶》,《烏審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察干蘇力德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7年11月18-22日,第219頁。其文後備注:轉引自海德山《蒙古族海氏家族史略》(內部資料),第89頁所引莫•賀希格陶格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