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作為六朝古都,南京自有一派驕而不傲,跌宕風流的古都氣韻。單是十里秦淮,風情八豔,就足以讓後人念念不忘。

曾有一年,我抱著這樣的期待跟友人一起去了夫子廟。那並不是什麼好的遇見,花燈俗,河水髒,夫子廟裡各種“秦淮八絕”的小點心更是慘絕人寰,最後只好來碗“回味”鴨血粉絲壓壓驚。

如果不是有了一定要再三去南京的理由(家屬是南京人),只怕那一次相遇就是訣別。

01

在南京,沒有一隻鴨子能遊過長江

去南京,最要吃的還是鴨子。

有名言曰:南京上空每天飄著4萬隻鴨子的英靈。

老人家從南京來上海,經常會給我們帶韓復興真空包裝的鴨子和綠柳居的滷牛肉,都是老字號。相對而言,韓復興的鴨子鹽份較少,也比較瘦,看起來比較健康。刀切牛肉真是棒棒的,纖維分明,酥爛易嚼,尾調有些甜——是的,我是甜口。

過年的時候,我去韓復興排隊斬新鮮的鹽水鴨,那真是一條不遜於光明村月餅的隊伍。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前陣子,我去了陸家鴨子。這是家名氣很大的鴨店,水西門號稱南京鴨的發源地(因為水西門緊靠黃金水道秦淮河,自古販鴨制鴨就生意興隆,是名副其實的“鴨子窩”)。 陸家鴨子作為“水西門”的代表作,和金陵飯店貴族血統的鹹水鴨,曾在Discovery探索頻道《發現·南京》的第一集《金陵名餚》中各佔半壁江山。

那個小小的如同報亭一般的滷貨鋪子,有種見慣風雨的泰然,有著傳承百年的老滷,用著70天以上的瘦型麻鴨,別無分店。雖然號稱一直在排隊,但我去的時候倒是很客氣。只有一位本地大叔站在前面,在等斬滷水老鵝,“這裡的老鵝好,老鵝嫩。”鋪子裡的小姐姐手持菜刀,以劈柴的架勢跟老鵝做搏鬥,手起刀落,骨渣四濺。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在南京買鴨,店家都會附送一小包滷水。鹽水鴨帶白湯鹽滷,烤鴨則要帶一兜紅湯老滷。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跟挺括油亮、毛孔粗大的北京烤鴨不同,南京烤鴨的皮在出爐後有些皺,毛孔細密緊緻,肉更水嫩,最誘人的,還是要數最後澆上的那一瓢紅滷,澆前澆後,判若兩鴨。滷水多是有些酸甜,酥鬆的鴨皮不能久泡,就著汁水吃正好。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南京烤鴨一般是燜爐烤制,不見明火。

鴨入爐前,從體側刀口處灌入八成熱水,從鴨屁股裡塞入一節竹節防漏。

烤鴨的時候,另一邊要架起鍋來,用生薑、蔥、桂皮、香葉、蒜頭、辣椒幹、十三香等等佐料十幾餘種,慢火熬製滷子。等到鴨子出爐,把烤出的汁水與鍋裡的滷子倒在一起,趁熱澆上糖色、米醋、精鹽,便成了每家都獨一無二的紅滷。

在南京人看來,南京烤鴨當然是北京烤鴨的祖宗——去看看北京的老字號便宜坊呀,大門口寫著哪!

人們相信,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就像是嫁去法國的意大利王妃,一同打包去的不光有南京的文官武將,更把一眾秦淮美食,都帶去了燕京之地。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另外一個經常排隊排得很長的店是“章雲板鴨”,有80年曆史的老店曾經在今年的315活動裡被爆光,說疑似有鴨來自於黑作坊,但檢驗結果竟是個烏龍。整改8天,甫一開業,就又重新排了長隊,半點懷疑都沒有,由此可見它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至於鴨血粉絲,我最喜歡的還是份量十足的鴨得堡,裡面的湯包也很不錯。尹氏雞汁湯包的這種黃金搭檔也挺好——在做成加盟店之前。

02

鍋貼裡的牛郎最性感

我家屬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鼎鼎大名的七家灣牛肉鍋貼。但為了路途方便,我們最終去了新街口的李記清真館——“點評排名比七家灣還高哦!”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李記蝸居在幾條小弄堂的橫枝椏錯的交界處,一副老城區的懈怠和隨意,

一位阿婆推著坐著輪椅的大爺在身後咯噔咯噔地挪步子,

突然就飛出來一句阿婆的嘟囔:

“這個diao路,這麼難走!”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這家20多年的老店,牛得很,牛肉鍋貼、牛肉煎包、牛肉餛飩、牛肉湯、以及滷牛肉,門口還有羊肉烤串……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我們11點去的,就已經排隊排得老遠了,都是南京人,幾乎沒遊客。鍋貼是標配,臨街面放毒的開放式廚房看得給力。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鍋子沉,鍋貼香,小哥帥。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淋油,大火煎,關鍵是要加水(水裡應該是有調料),水要加得滿,蓋上鍋蓋大火煎個三四分鐘、中間要不停的轉動鍋子。烈火烹油,我似乎聽到山呼海嘯的聲音,就像水漫金山時廟宇裡的尖叫,組織重組後變得蓬鬆的炸裂,較之上海斯斯文文的嬌俏生煎,南京鍋貼的暴力美學貫徹的更加淋漓盡致。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熱油無孔不入得炸平了牛油鍋貼的毛孔,就像犁出了一片鬆土,灌注了自己的性情,近似於咖喱的香氣,和跳躍的孜然。

最後來個二澆油,出鍋時把油再倒出來,就剩下脆生生的鍋貼,瓜分給嗷嗷待哺的食客們了。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南京人講:一個好的鍋貼外觀要金黃色,形狀如月牙形、底子是脆的、咬到嘴裡有滷子,餡兒是成團的。

可不就是這貨了嘛!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餡料調味跟湯包很相似,都有些甜味收稍,這就是南京的性感!糙裡帶著講究,豁朗里長著傲氣。

03

鍋貼裡的牛郎最性感

大概在6年前,被領去獅子橋吃到了尹氏雞汁湯包,驚為天人,皮薄餡大,湯汁不多但濃郁,微微的甜味最是迷人。

南京人就很得意啦,跟我講,這包子是市長請來的。

1956年的時候,主政南京的彭衝市長,為了將南京小吃發揚光大,特地從外地請來八大名廚。湯包江湖的的話事人居銀根老爺子就是這樣從蘇州搬過來的——他家的雞鳴酒家湯包不是上海人常見的小籠包,但你去看蘇州西北街吳盛興家的縐紗湯包,一下子就看出血脈相連了。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從賣相上看,湯包沒有玲瓏褶子,揪面頭的地方墊在底下,大白屁股翻在外面,跟小籠包的站位正好相反,據說這是為了保證湯汁在蒸的時候不漏出來。

而且,你造嘛,湯包之所以配個“湯”字,並不是如小籠一般,在餡裡按了皮凍,而是過去吃湯包,都是一籠包子,配一碗蛋皮湯,故而曰湯包——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居老爺子這包子一和一包就是60年,但後來,因為拆遷,雞鳴酒家就銷聲匿跡了。1991年的誕生的尹氏雞汁湯包就成了網紅地段獅子橋的招牌。

當時尹氏還是老店一家,別無分號,我經常讓家屬,從南京給我大老遠打一飯盒回來,冷包子都喜歡。後來,尹氏的加盟店開得到處都是,反而覺得滋味大減,對它的慾望也大打折扣了。

南京還很多家在搶雞鳴酒家湯包這個大IP,主要競爭者是漫山遍野的雞鳴酒家湯包連鎖店,和“徐建萍湯包”(徐建萍是居老爺子的女兒和手藝傳承人,所以一直diss連鎖店搶注了商標),但孰優孰劣,還是要靠味道來決勝負。

這樣的搶IP陣勢也不少見,無錫小籠包的搶注大戰在當地也是人盡皆知,魔都的老大房也是真真假假費腦筋。

04

廟街旁的驚悚料理

知乎上有道題:活珠子和旺雞蛋有什麼區別?

嗯,吃了才知道。

一直念念不忘的活珠子在晚上逛夫子廟的時候遇到了。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雖然,不太吃得了辣,但我其實是個重口味。

旺雞蛋是孵化不成功的雞蛋,而活珠子則是十二天左右的正在孵化中的雞蛋。旺雞蛋的小雞仔已經成形,並有胎毛。活珠子卻是再嫩一點,蛋裡的薄膜包著未成形的小雞還有一汪湯汁,特別鮮,半固化的蛋白也有嚼勁。店家還配有椒鹽,吃旺雞蛋必備。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我在廈門的時候,經常有阿婆推著小推車賣鹽焗活珠子。一鍋燒熱的鹽裡埋著許多顆蛋,打開自帶鹽味,更加美味一些。

在魔都的話,我告訴你,活珠子是南京大牌檔的隱藏菜單,別處真是找不到。

後來,我又問了一些南京人對於本地小吃的看法,

他們的隨意和對於街坊美食的信任,很令我佩服,

畢竟在上海,很難吃但也在排隊的店,太多了。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傳杯換盞,吃到午後,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喂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字裡行間,可見當年秦淮小吃的景象。

其實,我們現在找得對地方,吃的也很好。

食物,也是生命的一種,

哪有地久天長,只爭朝夕罷了。

逛南京,探鴨店,見牛郎

對,這是金陵少年的梅花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