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刚当上皇上就要杀邬先生?

雨寒风


雍正帝刚刚继位并没有要杀邬先生,只是试探或者犹豫杀不杀,总之就是动了杀机。

雍正帝之所以动了杀机主要有两点。

一是邬先生太聪明了,在整部电视剧中如同bug存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猜透康熙帝所想,有点脱离了雍正帝掌控,产生了威胁。

二是登上帝位就需要使用上帝视角了,天子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最起码是表面上的正大光明,邬先生多是使用的阴谋诡计。而且在辅助雍正帝夺嫡的过程中出了太多计谋,知道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知道的太多了总是容易被人灭口的。

邬先生身为雍正帝夺嫡的智囊,是功不可没的,像雍正帝之子弘历能受皇爷爷喜爱就是邬先生一手教导的。康熙帝驾崩前夕免了雍正帝胤禛一切差事,胤禛心灰意冷之下都要打发邬先生走了,还是邬先生一番头头是道的分析让胤禛燃起信心重整旗鼓的,可见这个人的聪明恐怖之处。(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

雍正帝登基后对于这种人肯定是忌惮多于喜爱的。必然会想之前可以猜透康熙帝心思,现在猜透我的心思还不是很简单事情。是个正常人都害怕被人猜透,更何况九五之尊呢。而且万一邬先生为政帝老八所用呢,岂不是心腹大患。


邬先生的计谋属于阴谋诡计,可以出其不意的起到奇招逆袭作用,但对于登基为帝的雍正帝并没有太大用处了,因为皇帝大权在握,要行正大光明之事,生杀予夺,阴影之下的事情自然有人做。简单来说,皇帝位置的胤禛不需要智囊了。

九子夺嫡何其惨烈,邬先生知道雍正帝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没有成功时是患难与共,成功以后就是很大的威胁了。

雍正帝继位后自然是动了杀机,所以当晚回去以后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神色有些诡异的见了邬先生,想要试探邬先生,如果邬先生不急流勇退肯定是杀人灭口了。

邬先生最后还是聪明的,雍正帝说会安排起用他的,实则为试探,他以自己是残废之身和为先朝钦犯而拒绝了,又通过半隐的方式方便雍正帝监督,才使其放心。巧妙的躲过了这一劫。


宋安之

雍正想杀邬思道的剧情设计,很明显是作者二月河借用了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的梗。不过这个梗用在《雍正王朝》里面,我个人认为貌似也挺合理的。

从电视剧的逻辑来讲,抛开邬思道掌握的很多见不得人的秘密不谈。他的公开身份是弘时和弘历的老师,军师身份是保密的。雍正要杀他很容易,只要秘密处决即可。就像杀高福和坎儿一样。死了都没有人知道。

注:小说中高福和坎儿是两个人。


所以雍正杀邬思道,阻力并不大。只需要克服心理障碍即可。毕竟这人帮自己夺嫡,没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功之人就这么杀了,于心何忍呐?

但是《雍正王朝》小说中又有一句邬思道评价雍正的话:

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意思是,雍正为人阴险恶毒,旁人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同享福。凡是知道雍正秘密的人,大半都会遭到毒手。知道秘密的属下是可以除掉的,妨碍自己的父兄也可以除掉的。那么邬思道一个没见过光的军师,又有何不可杀的呢?


这种人如果见了阳光,即便他对雍正的忠诚无可挑剔,在政治上也是一枚危险的炸弹。因为邬思道手上有一个对雍正非常不利的把柄

这个把柄就是年羹尧血洗江夏镇时,从任伯安身上搜出来的一封信。这封信是太子写给任伯安的,让他把百官行述交给自己,以便于控制百官为自己效力。

信后来被被雍正得到,一直留在手里,没有交还给太子。

邬思道授意高福,让他把信偷出来送给八阿哥的门人。这个骚操作,直接导致了太子第二次被废。

可能有人会感到奇怪,四爷都当皇帝了,而且是邬思道让高福干的,他又不知情。雍正有什么好怕的?

有这种疑惑的人,就是没有注意看电视剧了。

八阿哥说过一句话:四哥这个人做事,处处都要占一个理字。


八阿哥的潜台词是:雍正这个人虽然心理扭曲,但是他对自己的形象很看重。

比如说,推举十四阿哥当大将军王那次。雍正心里明明就是想推荐胤祥当大将军王,但是经邬思道的点拨,觉得推举胤祥对自己不利,推举胤禵对自己的政治前景更好。

然后立马转身就对胤禵各种示好,俨然一副好大哥的模样。就连推举胤禵做大将军王的理由也是邬思道教他说的。

同样的一番话,邬思道对雍正说一遍。雍正再对胤禵说一遍。雍正在邬思道面前显得很捉急,转过身对胤禵时,就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若不懂何为虚伪?请看《雍正王朝》第17和18集,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即可。




所以,正是因为电视剧中的雍正对自己的个人形象非常看重。他就绝对不能容忍任何抹黑自己形象的事情发生。何况,现在他又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

他自己夺嫡时私自保留太子乱政的证据,间接导致了太子被废。这在封建儒家社会,是小人之为。小人又凭什么当皇帝?

如果这件事传出去,对他的个人形象是一种抹黑,对他的皇位也是一种威胁。

而且雍正说这事他不知道,谁信?高福是他的奴才,邬思道是他的军师。他要敢说自己不知道,别人会看看不起他。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杀掉高福,再杀掉邬思道,让这件丑事永久保密。谁都不知道最好的选择。

后来雍正派人杀了坎儿和性音(小说中的角色),就是为了保密而灭口。准备杀邬思道时,被他的一番嘴炮震慑住了。

雍正想了想,只要他半隐,不把自己的隐私说出去,随时在自己手中掌控,留他一条命也未尝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中的邬思道从田文镜处离开后就再也没有他的戏份了。但是在小说中还是被李卫逮了个正着,不仅媳妇被李卫扣在了总督府中,本人也被带回来京城。

用邬思道的心里潜台词说,自己怎还是没有逃脱四爷的魔爪啊……


Mer86

而且又知道你很多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作为一把手的你会不会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而寝食难安呢?先不回答,来看当时的来龙去脉,开始讲故事咯。

邬思道:智近于妖,工于心计

二月河同志中的邬思道是一个落魄书生,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因为没有给考官上供而落榜,不如他但给了钱的却榜上有名,一怒之下,邬思道砸了贡院。这在当时是大罪。

无奈之下,跑到深山里躲了起来,一天天的没有可消遣的项目,只能是读书,就这样,读了十年书,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出山了,没想到在半路被土匪打断了腿,所幸捡回一条命。

之后的事儿大家都了解了,邬思道跟雍正(当时是四阿哥胤禛)在扬州相遇,结下了不解之缘。

雍正有了邬思道就好比刘备有了诸葛亮。在剧中邬思道的智谋近于妖。是当时的大清皇帝心理的第一研究员。邬思道的出现让雍正在众多皇子中的智谋立马拉开几个档次。

胤禛有了邬思道,开始对大统之位有了想法。邬思道在暗中给雍正出点子。

比如建议雍正出来追缴国库的欠款。邬思道心理明白,康熙把这个看得很重很重。毕竟国库空虚是他心里的痛。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无疑是在康熙心中加分的。

又比如康熙废太子允礽,绝大多数人对允扔不能说落井下石吧,反正没人前去帮允扔。大阿哥甚至还要帮康熙除掉允礽。

康熙大怒,将其圈进一生。大阿哥属实是个棒槌,没有脑子。剧中也只有邬思道和张廷玉看出来康熙有保胤扔的心思。

又是邬思道,让高福把把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交给八阿哥允禩,允禩趁机借此扳倒太子,但同时同时也使名誉受损,在康熙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失去了继承大统的可能,这一次又让四阿哥胤禛坐山观虎斗,然后收渔翁之利。

那一夜,康熙自之大限已到,成败在此一举。另几位皇子赶至病榻之侧。颤巍巍的说出传位于皇四子胤禛。气息微弱,但足够听到。

八爷党并不信服。因为他早已打点好一切,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他的人。自然是想要干点事情。但随着十三爷的到来,八爷瘫坐在桌子上,他明白,丰台大营已经被允祥控制了。自己还是败了。就在此时隆科多拿着遗照也进了屋子。宣读了康熙的遗诏。隆科多这老小子真是精明得很。


看到大局已定了,才把诏书拿出来,十三爷去丰台都一个来回了。而胤禛知道今晚的大局已定。想到还有邬先生这个心腹在,匆匆忙忙赶至自己的府邸来解决问题。

大幕就此来开:雍正大步流星走进邬思道的屋中,邬思道这个老小子何等聪明,见面就行礼下跪。


直呼皇上。雍正略带沉重的说:“今晚一见,十分难得,宫中情形不明,还是回来得好。顿了一下,转身看了邬思道一眼,又接着说道顺便来看看你。”又说了关于调兵的事。

随后雍正想试探邬思道,说给他安排职位。但邬思道马上打断了他。

说自己志不在官。也不适合为官。原因有三:

其一,自己是个瘸子,自古以来,居庙堂之上的都是四肢健全之人,瘸子当官,有损朝廷的脸面。

其二,自己当年是被康熙通缉的罪犯,如今却得以为官,是康熙抓错了,还是雍正用错了呢?这个是个矛盾点。

其三,自己的一些计谋,多是一些阴暗的,见不得光的。如今雍正做了皇帝,生杀予夺尽在他手,自然用不着这些阴谋诡计了。加上自己在府中多年,纵然有些聪明才智,也已用尽。故而不堪大用。

雍正一听,眉头一皱,这老小子确实说得有点道理。但你要是跑了,输出散步我的谣言,那可怎么整?“你想怎么隐”,雍正踱了几步问邬思道

邬思道又不紧不慢的说:“我想半隐,其一,全隐不成,手不能挑,肩不能扛,肯定得饿死。其二,跟了皇上这么多年,也是很有感情,皇上一朝想找我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得到我。”

邬思道顿了一下,眼里含泪继续说:“我就是想找一个饿不死,而且能让皇上随时找到我的地方半隐起来。这样也不枉君臣相遇一场啊。”

注意此时雍正的眼神,先是布满杀气,但慢慢的变得柔软了。眼里也是有泪。转过头,缓缓地说到:“那就依你。”


至此。邬思道这个妖怪算是完成了急流勇退,心想:我这条老命终于被我的智商和三寸不烂之舌给拯救了。

我们现在来看,邬思道说得也有道理,但是他说全隐之后,他会饿死,我是断然不信的。完全是忽悠雍正。最后不还是从田文镜那儿跑了不是?

雍正顺利登基,邬思道的价值得以实现。雍正要杀他不外乎这几点原因:

第一,邬思道在雍正身边十多年,知道雍正的许多阴暗面和见不得人的事。所以为了保存这些秘密,需要杀了这个老头。以绝后患。

第二,雍正已然当了皇帝,大权在我,想做什么都可以正大光明的去做,不需要再用那些阴谋诡计了。

第三,邬思道有大才,智慧近于妖,若此人为八爷或者他的敌对势力所用,比如年羹尧,那么后果是相对严重的。

经过一番对话,雍正又决定不杀的原因也有四点:

其一,邬思道还是十分忠诚于雍正,不敢造次

其二,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

其三,半隐,自己可以随时监视和掌握其一举一动

其四,可能也是最站不住脚的,就是君臣在一起十几年。雍正被邬思道的话说得感动了。也是下不了手了。

剧中有个小细节:十三爷送别邬思道的时候,邬思道跟他说:“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被清洗了”。比如雍亲王府的太监总管高毋庸就已经消失了。心想:幸亏溜得快啊!



小王看历史

雍正杀邬思道,完全在情理之中,不值得意外。

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帝王的一贯动作。

雍正也不例外。在雍正夺权过程中,邬思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雍正是勾践,邬思道就是范蠡。

范蠡隐居了,邬思道夜隐居了,所以两人都可以善终。

可是,没有隐居的文种是谁?

就是隆科多。隆科多在雍正夺权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大,隆科多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掌握北京城的治安和防务。在隆科多的辅助下,雍正安安稳稳当皇帝,其他皇子一点机会都没有。

这个雍正夺位的第一功臣,知进不知退,不死就没天理了。其实,雍正叫隆科多舅舅的时候,早就想杀他了!

二,敬畏智慧,夸大权谋,这是我国的文化糟粕。



在我国历史上,有个很奇葩的现象。在战争中,我们喜欢歌颂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争。在权力斗争中,我们喜欢那些以弱胜强的故事。即使是传说故事,也是一定要有屌丝逆袭白富美。

其实这种推崇,正是因为稀少。如果想要取得胜利,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堂堂正正打败敌人。《孙子兵法》里面所谓“正奇相合,运用得度,以正兵决战,以奇兵决胜”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长期民间流传的故事都是教人奇谋诡计战胜敌人的。以至于在屈辱的近代,我们就有马桶阵,五虎灭洋这样的“奇谋”。事实上,在绝对的势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只是小丑的表演。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面被推崇,就是基于这一点。

所以,雍正的态度就是,邬思道这个人,太聪明,所以太危险,必须杀掉。

这样异常的脑回路,符合讲故事的思维,但并不是现实的历史。

三,多疑猜忌,乾纲独断,这是明君的基本素养。

在我国古代,明君一定要符合多疑猜忌和乾纲独断两个品格,才是真正的明君。

秦始皇千古一帝,却担心王翦拥数十万军队自立楚国。所以王翦不得不干点伤天害理的坏事显得自己很没品。

汉武帝大破匈奴,却担心卫青霍去病有异心,解除卫青权力,毒杀霍去病,逼反太子刘据。可怕的猜忌心理,让汉武帝没有被别人打倒,也让自己失去了更好的继承人。

不需要我举出太多的例子,封建帝王如果不展示出以上两种形象,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甚至,死后还要成为司马衷那样的白痴。

《雍正王朝》的编剧二月红,导演胡玫,太了解观众的需要了!需要一个神一般的谋士,也需要一个狐狸般狡猾多疑,狮子般独断独行的皇帝,所以,《雍正王朝》的成功,就很顺理成章了!


历史知事

雍正的心思邬先生自然知晓,作为雍正亲王府时候的第一智囊,算无遗漏,说他是帮雍正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也不为过。邬先生神机妙算,如神人一般充满了人格魅力,赢得了大量的剧迷和粉丝。

邬先生当然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勾践之于文种,刘邦之于韩信英布,朱元璋之于他的建国功臣们都是这个理。邬先生深知这个理。虽然雍正对他做下许多承诺,没有表示明确的表现出要杀邬先生的意思和举动。但是我们从雍正一向寡恩刻薄的性格和雍正不放邬先生走的表现,可以看出雍正确实可能动了杀心,因为他知道的太多太多了。



邬先生作为雍正亲王府的一员,帮助雍正一步一步在九子夺嫡最后胜出。他陪雍正从阿哥到皇帝一路以来,当初的那个求贤若渴,低头求教的雍亲王胤禛已经是一个拥有帝王之术的皇帝了。九子夺嫡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刻在邬思道的脑海里,登基前雍正赐死了亲王府高福,高无庸。大概邬思道想到了自己就是下一位罢,于是他声泪俱下陈说,想要离开。


雍正不放人,这就是帝王家啊。 邬思道很聪明,他向雍正说我是个瘸子,当官影响形象。我现在走出去宣扬您的光辉形象。我也走不远,就去李卫那里,不去别的地方。李卫是雍正自小在潜邸培养出来,很信任,去了李卫那里就相当于在眼皮子底下。后来邬思道又去了田文镜身边,田文镜也是雍正的心腹。雍正这才放心的留下邬先生。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说雍正刚当上皇上就要杀邬先生,这是造谣污蔑雍正。雍正在府邸时期的重要策士是戴铎,戴铎年羹尧举报后,雍正才杀他。即使雍正认识邬先生,也是雍正当皇帝几年后的事情。有权势的人,确实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黑历史,要么让知情人远离,要么让他们早死。

历史传来的故事,传播者出于各自利益,要么断章取义,要么添油加醋,早不是历史本来面目,故事流传方式与自媒体作者编造信息没有多大区别。


429方寸世界

也没有确定必须要杀,雍正只是在考虑怎么处理这件事。



邬思道这样的人物,在两种情况下,必须要杀:

一、想掌权

帝王处理朝政,自然要用帝王之术。而邬思道深黯帝王心术,不但能勘破康熙的种种心思,还能根据各种情况游刃有余地采取相应的最佳对策。

这种人如果入朝为官,那帝王之术就难以施行,他就能揣度圣心,先机应对,从容化解,长此以往,必祸乱朝纲。

即使是寻常人,被别人时时处处看破心思,难道不感觉毛骨悚然吗?何况帝王!



二、想走

邬先生这样的人,如果不能为已所用,落到谁的手里,都是后患无穷。

做帝王要有条件:脑瓜子(谋略),钱袋子(资本),刀把子(军队),印把子(权力)。

想想后来,年羹尧怎么死的?索额图怎么死的?一个个对照上面他们所掌握的东西。

他们死,就因为缺个脑瓜子。

现在该明白为什么邬思道喜欢年秋月,也不敢要的原因了吧?



一旦这些条凑成一体,马上就是君主巨大的威胁,那就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当年刘备感叹自己苦无基业,否则天下英雄皆鼠辈耳,就是因为他那时虽有脑瓜子和刀把子,却没有钱袋子和印把子。

邬思道长在雍亲王府多年,掌握着胤禛所有的机密和上位的过程,如果想跑路,就证明心思不对了,要立即处理掉。



那么,什么情况下,就不杀呢?

一、你还能为我所用。

当时朝局并不稳定,谁又能预料即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有这么一个智囊,能听取策略,采纳些智谋,当然还是好的。

二、随时都能伸手够住。

只要还在自己的掌控中,没有脱离自己的范围内,想看就能看到,想抓也能抓住,就不怕你玩阴的。又是个残疾人,跑也跑不快,特征这么明显,就没有杀的必要。



与帝王相处不同于普通人。

和普通人相处,能同甘不能共苦,大家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可以,大难临头各自飞。

和帝王相处,能共苦不能同甘,大家风雨同舟,同仇敌忾打天下,到了收获的时候,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所以要把握好与人相处的定位和尺度,古今皆同。


馋嘴肥猫1

帝王的心思谁能猜的到,可邬思道猜到了,四阿哥胤禛登上了大位,危险向邬思道逼近!“白帝城托孤之时”的典故没有不知道的,心里想好了的脱身之计必须冒险一用。

按照《雍正王朝》的剧本表述,是雍亲王府的长随一个叫戴铎的推荐给雍亲王胤禛的,有记载实际当中也有这位绍兴师爷邬思道,可是他是在河南田文静处当师爷,没有记录雍亲王府有他的痕迹。

冷面王与邬思道珠联璧合

雍亲王胤禛与邬思道扬州的邂逅加强并坚定了雍亲王对“世事难料”的储君一定要试一试,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追缴库银欠款的时候,大眼瞪小眼,都不动,雍亲王接差了!

这就是邬思道的主意,邬思道说:库银欠款康熙老爷子是必须要追讨的,只是怎么个讨法,所以雍亲王胤禛就要干一件别人不能干的事。

太子胤礽被废,大多数人没猜得出来康熙帝的心思,邬思道看出了,所以都不保太子胤礽,雍亲王又干了一件别人看不懂的做法,继续保废太子胤礽,得康熙帝继续褒奖。

雍亲王府神秘人的脱身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自打邬思道进入雍亲王府的那一刻起,他就是把自己陷入了危险境界,雍亲王这个帝位争夺成与不成他邬思道都难逃干系,为什么,知道细底太多了,一旦传扬出去那就是笑谈。

当雍亲王登上了皇帝位置的那一刻起,邬思道已经预料到雍亲王府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核心办差的人估计危险了,既然是夺嫡,一个“夺”字就包含了许多阴谋诡计。

必定打扫干净,不留后患

雍亲王府首先被开刀的是“高福”,只是这一件事邬思道明白了,该死的是所有“核心人物”都面临着危险,自己是否逃脱也在两可之间。

对于邬思道的生与死,留与不留,我想新皇帝雍正一定想过了,因为邬思道对于雍亲王的上位那是再清楚不过了,留下;任何安排,如不留毕竟雍正帝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帝王的心思就在那“一闪念”当中决定邬思道的生死,雍正犹豫了。

最后;邬思道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雍正帝,是雍正的一个犹豫

特别是那句“中隐”和如果皇上想念臣子了,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这就表明了邬思道不会离开雍正帝的视线,雍正帝的一个犹豫邬思道捡了一条命,柱着拐杖一个高跑了!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及网络)


日尧居k古史

大家可以根据剧情去揣测帝王的心术,但千万不要被电视剧误导。雍正王朝是一部佳作,但里边有太多与历史不符之处。比如邬思道这个人物,邬思道确有其人,但是他在雍正即位之前根本没有和雍正有过任何交集,根本不认识。也就不要说帮雍正夺取帝位了!他是田文镜的师爷,帮助田文镜弹劾隆科多,雍正不信是田文镜的做派,于是问田文镜是谁的主意,田文镜和盘托出,因此赞赏邬思道才智和远见,好像还有赏赐。邬思道在铲除隆科多上有一些功劳,雍正好像还召见过邬思道,除此没什么交集!电视剧中的邬思道其实是雍正手下谋臣的一个集中代表罢了!通过邬思道的韬光养晦,激流勇退来表现狡兔死走狗烹的无奈现实吧!


萌萌哒阿瑞斯

四爷顺利登基,新君继位,而幕后的主要谋划者邬思道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前来送他的只有侠肝义胆的十三爷。

十三爷见到邬先生,很是悲戚惋惜地说:邬先生,我们对不住你啊。

邬先生笑道,我是带着为天下苍生造福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求?

十三爷可能并不完全知道,邬思道此前是经历了多么严峻的生死时刻,才得以保全性命。



邬思道何许人也?明着是弘时和弘历的家庭教师,背地里却在为四爷谋划着夺嫡之事,是名副其实的幕僚,四爷在其夺嫡过程中的所有阴谋、阳谋,乃至于内心所想、心路历程,邬思道全都了然于胸,这些都是雍正一生难以启齿的“黑材料”啊。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都难没法完全不使权谋,但也都要追求一个光明正大的形象,所以掌握了大量内情的邬思道就成了四爷心头的一块心病。再加上像他这样一个能人,如果能让他活着离开,万一为他人所用,尤其是为八爷党所用,那对雍正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于是,在成功登顶的那个晚上,四爷说什么也要赶回府里一趟,借口宫里情形不明,回来略住一宿,目的就是要解决邬思道

只见邬思道先是提了个“三不可用”,打消了四爷的顾虑,那意思就是说:我不会找你邀功要官的,但你也别把我杀了。



四爷听懂了,问了一句:先生想怎么隐?

邬思道提出一个“半隐”的方案,其基本意思就是:我保证离你远远的,但你要不放心我的话我也不会离开你太远,这样可以方便你时刻对我进行监督,你就更放心我了。

最后邬思道再动之以情,感激知遇之恩,四爷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不好再下手杀他了。

临别之际,邬思道劝诫十三爷一定要拼命辞掉铁帽子,才可保一世平安。

十三爷不以为然,表示四哥不会鸟尽弓藏,邬思道这才道出真相:府里专门为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就要……

后面的话虽然没说,想必熟谙宫廷政治的十三爷就算再心无城府,也能明白了。

到此,十三爷对雍正的态度才真的有了实质性的转变,他心里的那个铁杆四哥“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需要小心对待的喜怒无常的、高高在上的皇帝。



我已经在多个问答中提到,电视剧中的雍正总是大义凛然,但却无法摆脱他敏感多疑的性格缺陷。但话又说回来,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个帝王不敏感多疑呢?这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带来的必然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