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夏日午后的阳光颇有余威,

阁楼上的马小军健步如飞,

《乡村骑士》的旋律悠扬响起,

青春在暧昧的镜头语言里流逝......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从《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作为国内导演界的翘楚,姜文每隔3—5年就会给大家奉献一部作品,甭管是否合您的口味儿,绝对都是良心之作。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正阳书局砖读空间 id:zysjzdkj”

小北最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爬烟囱,举着望远镜偷窥,打群架,少年少女们放肆的笑脸......影片中的几乎每一个细节、场景,小北都了然于脑海。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而以上这些经典画面的取景地点,就位于东城区内务部街的11号院,这也是70年代、姜文一家从唐山迁到北京后,居住的地方。

11号院曾经“阳光灿烂”内务部街

在1965年之前,内务部街11号院的门牌号是5号,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院落便成为解放军总政宣传部的机关办公地,1960年后作为职工宿舍使用。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京报网”。张宁/摄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魏巍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宫洁民

就像父亲笔下“奇袭白虎团”的士兵那样,小宫同学向围观群众挥舞手臂,高呼口号,甚至沿着烟囱边走起了平衡木,这份无畏和勇敢,真有当年乃父之风。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这段被王朔等大院子弟津津乐道的英勇壮举,终于在30年后被11号院的另外一位住户搬上了大荧幕,这个人就是姜文,影片么,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内务部街11号院在1984年成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街坊们陆续搬走了,如今院子里的大烟囱还在,随处可见垂花门、抱鼓石还有山影壁,而正门广亮门已经降级成了如意门......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京报网”。张宁/摄

这些老物件,老装饰物,透露着11号院不同凡响的历史风貌,恰巧,姜文导演的新作、将于今年夏天上映的《邪不压正》也曾在11号院取景,只是故事背景从“文革”时期变成了民国年间。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正阳书局砖读空间 id:zysjzdkj”

内务部街,究竟有多少精彩往事,热血传奇,竟让男性荷尔蒙一向旺盛的姜文欲罢不能,频频取景呢?

“勾阑”之处尽风流内务部街

内务部街这名字听着高端大气,可在元代,这里叫做“勾阑胡同”。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勾阑”本为戏院,后成为妓院的代称,这一带是当时京城有名的烟花柳巷。据说其中有一家名为“花厅”的妓院,琴瑟演唱可谓技惊四座。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到了清乾隆年间,“勾阑胡同”改作“勾栏胡同”,属于镶白旗。

1906年,清政府在这里成立了民政部,这条胡同也更名为“民政部街”,一直到民国北洋政府在此设立内务部,才有了“内务部街”的名称,并一直延续至今。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京报网”。张宁/摄

姜文所居住的内务部街11号院,在乾隆时期是大臣明瑞的府第,他因平叛有功,被封为一等诚嘉毅勇公。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后来,明瑞的曾孙景庆袭爵,并迎娶了道光皇帝的寿恩固伦公主,于是11号院便被称为“六公主府”,也称驸马府,很多老街坊如今还这么叫。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京虫儿地面儿”的日志

到了民国年间,11号院的主人换成了商界传奇、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11号院后花园小山东侧现仍保留着一个山洞,传说就是当年岳乾斋藏宝的地方。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来自“京报网”。张宁/摄

当这么多的故事、逸闻传承到了建国后的总后勤部5号院,才有了姜文的绵绵情怀与才思泉涌,而内务部街的精彩,可不仅仅限于11号院。

内务部街39号院

青枣一枝寄乡愁

旧时的门牌是内务部街20号院,也是近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的出生地。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虽然祖籍是浙江省杭县,但梁家早已入了北京籍,梁实秋称北京是他儿时最流连的地方,他把北京当做第二故乡,喜爱内务部街20号院中那棵伴他成长的枣树。

漂泊在外时,梁实秋曾在梦里无数次梦到豆汁、灌肠、羊头肉等京味儿美食;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梁实秋

以致抗战胜利后回到内务部街的家中,听到胡同里卖羊头肉的吆喝声,已经快入睡的他,还是披上衣服买了一包,回来躺在被窝里,品着蘸有椒盐的羊头肉进入梦乡。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1948年冬,梁实秋去了台湾,此去便是永别,他再没能回到北京,没能回到内务部街,直到客死他乡。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1981年,梁实秋的女儿带着他的愿望来到了北京故居,看见了当年院落中的那棵枣树挂满青枣,便折了一枝带给了身在台北的梁实秋。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睹物思乡,梁实秋见到枣枝后,便留下了“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的语句;北京,内务部街,永远是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内务部街15号院

“贵族学校”北京二中

地处内务部街的北京二中,名气响彻京城,其前身清朝左翼宗学,创建于1724年,办学地点位于今东四南大街,学生都是些非富即贵的八旗子弟。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清末,左翼宗学改建为小学堂、中学堂,校址也移至史家胡同,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1936年由史家胡同迁入现址。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内务部街15号原本是北洋政府内务部的旧址,如今二中门口的那座民国样式的门楼,正是仿袭当时北洋政府内务部公署的门楼样式而建。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据说,二中每年有1/6的学生可以考入北大和清华,学生家长们都盼着孩子可以考入这里,那意味着提前拿到了重点大学的“通知书”。

内务部街21号

胡同里的大使馆

内务部街不仅有“贵族”学校,还有卢森堡大公国驻华大使馆,位于21号,这在胡同里很少见。旧时这里的门牌号是11号,原属于佟家大宅;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佟家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户,据说光房产100多间,占地面积六亩多地,30年代,佟家将自家的内务部街10号、11号等地房产,卖给了一个叫王绍范的富商;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王绍范置业后,将院落打造成了西方花园式别墅,并取名“颐寿堂”,希望自己能在这里“颐养天年”,时人称王绍范为“颐寿堂王”。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可惜好景不长,日军侵略了北平,王绍范只得离开北平去往天津。而在建国后,这座西式宅院租给了巴基斯坦大使馆,此后,巴基斯坦驻华使馆一直设在这里,直到1978年底退出;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这期间,著名的乒乓外交,起初正是由巴基斯坦方面进行斡旋的,而且很有可能,美国与中国官员之间的某些谈判就发生在这里;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1980年,这里又租给了卢森堡大公国驻华大使馆,现今成为唯一还在胡同里的外国使节驻所。

内务部街44号

毫不起眼却不同凡响

在内务部街西部有一处宅子,银灰色的大门,紧紧地关闭着,早先,上面清楚写着“甲44”,别看貌不惊人 ,曾居住过数位达官显贵。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据说在清朝时这里曾是李莲英的一处府邸,身为老佛爷身边的红人,李总管在京的房产多了去了,住在这里的日子,其实也有数。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李莲英

30年代末,这里留下已故的台湾作家李敖儿时的记忆,他两岁时随全家迁至内务部街居住,一家十口人在此住了十年;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李敖

后来,李敖在《回忆录》中写道,从他有记忆开始,他家就住在内务部街甲四十四号,想必和姜文一样,李敖儿时最美好的回忆留在了这条胡同里。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李敖

当然,这处宅子还住过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姬鹏飞,

还有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70年代初,华国锋从湖南调至北京工作时,也择居于此。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乔冠华

人文荟萃,故事满满的内务部街,是东四南一带众多京城优质胡同的代表,小北一直觉得这一片儿的胡同是京城文化的精髓所在,常言道“东富西贵”,东城的富贵绝伦,就全在东四南的历史街区了。

干面胡同

明清时期,这条路是去禄米仓的必经之路,每天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下干面”,久之大家就喊“干面胡同”。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干面胡同30号

在干面胡同通往东石槽胡同的拐角处,有一栋二层灰砖小楼,这是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先生曾经的宅子。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拐进东石槽胡同还能看到著名导演凌子风的住所,他执导过《骆驼祥子》《边城》,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在北京时也曾住在西石槽胡同。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凌子风

干面胡同33号

外面看起来还是传统金柱门,院内确是西洋风景,这是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旧居。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干面胡同49号

门前最显眼的是两块上马石,这是民初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凌福彭私宅。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1900年,民国才女凌叔华出生于此。她的土豪老爸,在其结婚时将六进大宅的后二进送给她做嫁妆,大门开在了史家胡同,后文会详细介绍。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凌叔华

干面胡同53号

干面胡同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旧址,中国红十字会大院,隔壁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大院。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干面胡同57号与甲57号

57号和甲57号挨着,甲57号是西班牙风格建筑,57号是美国风格建筑,本是为培养铁路人才创建的私立畿辅大学,现在已是驻外机构服务局。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干面胡同61号

这个三进四合院是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李鸿藻旧宅,传说川岛芳子在此住过。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建国后成为社科院宿舍,还有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就在此院住过,现在住的大部分都是外来租户。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不但住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还有富可敌国的大财主,整条胡同随处可见青砖灰瓦,如意雕窗、亭台阁榭、古色游廊,朱漆大门、石刻照壁,可以说是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文化的典范。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史家胡同8号

这里曾是黄敬(俞启威)的故居,其妻子范瑾曾是北京市副市长。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史家胡同20号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草创时就选在这里,它西邻史家胡同博物馆,规模与博物馆一样大。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1950年,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当年周总理喜欢看人艺的话剧,每每散场后就步行去史家胡同人艺宿舍,看望演员,还与他们亲切合影。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当年的《龙须沟》剧组在实地体验生活

史家胡同24号

现在是史家胡同博物馆,民国时期,这里是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主人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小北前文提到过的凌叔华。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凌叔华生于京城一个书画世家,父亲凌福彭为光绪末年进士,曾拜缪素筠为师,受过辜鸿铭教育,幼时拜王竹林为师,又师从女画家郝漱玉,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凌叔华的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散文集《爱山庐梦影》,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凌叔华陈西滢夫妇

这里本来是她与陈西滢结婚时的嫁妆,当时,胡适则是她们的证婚人。那时,经常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交流十分活跃。陈衡恪、齐白石等大师也曾在这里即兴泼墨;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就连泰戈尔,都应凌叔华之邀,在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

史家胡同51号

这座院落在解放前,原为香港《大公报》的北京办事处,还曾是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私邸。解放后,成为章士钊先生的住宅。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章士钊在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总长等职,曾为营救李大钊奔走,也曾为陈独秀出庭辩护,还与鲁迅有过著名的新旧文化之争。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章士钊

住进51号院的1959年,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毕业,并留校任教。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前为章士钊、后中为章含之

1961年,章含之与洪钧彦的女儿妞妞出生,而妞妞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洪晃。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2011年,中国的“名门才女”洪晃,主动把史家胡同51号院上交,这里深藏过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就此定格。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洪晃

史家胡同53号

据说,这里最早的主人是史可法,他是明末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史可法

传说在清末,这里是状元洪钧的宅子,洪钧有个小妾,是中国十大名妓之一,也是历史上“妓女救驾”的女主角赛金花。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洪钧与赛金花

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张治中私邸,他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张治中

民国末年,这里是范汉杰的官邸,他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学员。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范汉杰

解放后,全国妇联接管了这里,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都曾在这里办公。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邓颖超

现在,这里是涉外宾馆 — 好园宾馆,门牌上“好园”二字就是邓颖超题写,“好园”即“女子园”,恰与妇联工作“一语双关”。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史家胡同59号

这里曾经是史可法祠堂,同时,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弟子的“左翼宗学”,现在是史家小学,堪称北京最难进的小学之一。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史家小学原来是清政府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桢、胡适、赵元任等都是从这儿中榜,得到出国留学的机会。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这些出国留学人士在回国后,多数都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家胡同是这场教育革命和文化革新的起点。

内务部街,永远阳光灿烂!

请输入图片描述

胡适

此外,这一片儿还有东罗圈胡同、本司胡同、演奏胡同、灯草胡同、礼士胡同、前炒面胡同、前拐棒胡同等多条有滋有味,有情有调的胡同,阡陌交错间,散发着姜文所怀念的,老北京那阳光灿烂的生活气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