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38年乞丐,卻名垂史冊,被皇帝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

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人們把“九流”分為上、中、下三種。“三教九流”一般被理解為各色人物和各色行當,並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而下九流裡面有一種行業,我們是很熟悉的,那就是乞丐,在任何時代都會有乞丐的身影,自古以來,街頭要飯的乞丐數不勝數,但是今天給你們介紹的是一個不尋常的乞丐。

當了38年乞丐,卻名垂史冊,被皇帝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

而乞丐,每個時代的地位都是比較低的,談到乞丐,會聯想到《天龍八部》裡面的丐幫,也會想到街頭巷尾髒兮兮的可憐人。但大多數人都會對乞丐投去厭惡的目光,認為他們是社會的下等人,而今天給你們介紹的這個乞丐,他的身份地位很高,而且是唯一以乞丐身份載入史冊,名垂史冊,流芳千古的奇人 ,他就是武訓。

當了38年乞丐,卻名垂史冊,被皇帝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

武訓,行七,原無名,字蒙正,自號義學症,諡號義學正。而武訓這個大名,還是朝廷下令賞賜給他的,為嘉獎其興辦教育之功,取“垂訓於世”之意。而武訓先生,他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他被譽為“千古奇丐”,武訓出生於一戶貧苦人家,他是家中的第七個孩子,按家中的排行稱之為武七。

當了38年乞丐,卻名垂史冊,被皇帝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

而在武訓七、八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四個姐姐也相繼做了人家的童養媳,他與尋常的窮困小孩並無不同,年少時為了生存乞討為生,年紀稍長進入了一戶富人家裡做工賺錢謀生,但是因為沒有受過教育,大字不識一個,更不會算數之類的,所以當時,武訓在做傭工的時候,一直因為文盲而吃虧,被騙工資,而後爭辯還被反誣並遭毒打

當了38年乞丐,卻名垂史冊,被皇帝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

由於少年時吃盡文盲的苦,所以武訓決心行乞興學,武訓從20歲開始,就到各地去行乞,當時他下決心要靠要飯來興辦學校,讓窮家子弟也能上學,不能讓他們和自己一樣。而後,武訓從20多歲開始,沿街乞討38年,武訓行乞的足跡遍佈全國各省,武訓每每討得一些衣物,他總是想方設法變換成現錢,不知道從哪裡學會了江湖人士的雜技,於是,便開始給人表演,以此來獲取施捨,“行乞興學”也一直激勵著他,他也一直為目標而奮鬥。

當了38年乞丐,卻名垂史冊,被皇帝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

而武訓49歲的時候,通過乞討變現,已經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在當時來說,已經是一方富豪了,終於在光緒十四年,武訓的夢想得以實現,在柳林鎮東門創建了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這一年,他50歲,之後又辦了第二所義學、第三所義學,而武七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他的事蹟,都感動了內憂外患的清廷,山東清廷封其為“義學正”,賜給黃馬褂和“樂善好施”匾額。

當了38年乞丐,卻名垂史冊,被皇帝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

​學校建成之後,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其實武訓他完全不用當乞丐,可是他依舊守著自己的破廟過著心中守道,以苦為樂的生活,終於積勞成疾,病逝於御史巷義塾,享年59歲,但武訓離開人世時,是在學童們的朗朗讀書聲中,含笑而走的,而武訓出殯那天,鄉民自動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武訓一個當了38年的乞丐,卻名垂史冊,被皇帝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值得我們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