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第一次聽說三明市這個地方是一次老鄉聚會了,正好老鄉的一個室友是個三明人,那兄弟賊能喝,對著啤酒瓶就連著喝了兩瓶,一口喝完一瓶,老猛了,想想就說說三明這個地方吧。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福建人在外面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團結,尤其三明市的人更為團結吧,他們老鄉會基本所有人都會參加的,南方人愛抱團,福建人和廣東人尤其如此。

  • 團結的精神也讓他們在外面更加混的如魚得水,說實話蠻羨慕的。話不多說吧先放上三明市的地圖。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三明擁有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是全國四個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截至2015年6月,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礦種79個,已探明儲量的礦種49種,已開發利用的43種。

  • 全市擁有泰寧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2個世界級品牌和國家級、省級旅遊品牌各50多個,數量和等級名列全省前茅。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歷史文化

梅林戲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梅林戲俗稱土戲、土京戲,是福建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泰寧、將樂、順昌、邵武、光澤等地。

  • 清代乾嘉年間,徽調經浙江、江西兩路傳入泰寧後,與當地方言和民歌小調、道教音樂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其道白採用當地官話,唱腔以亂彈、西皮、下江為主,其唱腔優美、行當齊全、表演粗獷,唱做念打都具有鮮明個性。

  • 泰寧的梅林戲是中原文化與閩越古文化結合的藝術標本,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梅林戲,因形成於泰寧縣朱口鄉梅林村而得名,流行於泰寧附近的三明、明溪、將樂等地。

  • 梅林戲是從宋朝開始興起,據說泰寧狀元鄒應龍在任禮部尚書時,為豐富泰寧的漢族民間文化,專門挑選了家鄉的一班鄉民到京都學習宮廷舞蹈和宮廷娛樂文化。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返鄉後,把所學知識與當地的儺舞、跳神、道教文化等融合交匯,創編泰寧土戲。

  • 土戲在清朝乾隆年間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徽調的傳入使土戲得到昇華。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當時泰寧朱口梅林一富寡婦周氏,在其壽辰時請了徽戲,感覺徽戲發展的較為系統、全面,就籌錢聘請徽班藝人為家鄉藝人傳藝,使徽調與泰寧土戲交相輝映,內容日趨豐富,因傳藝地在梅林,便起名為梅林戲,從此土戲便為梅林戲所取代,並在那時得到迅猛發展。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當地特產

明溪肉脯幹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南宋末年(1277年),文天祥在南劍州募兵後,欲往汀州,路經明溪鎮。當時,明溪不少百姓參加勤王之師,隊伍開拔前,親友總要送些禮物給即將遠行的親人。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送什麼好呢?有人受給老師送“束脩”(肉乾)的啟發,將豬瘦肉切成薄片,用天然名貴香料醃製,精烤成肉脯幹送給親人,以使行伍攜帶,隨時可食用。明溪肉脯幹遂成福建明溪一種獨特的傳統名吃。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其風味獨特、工藝古老,講究色、香、味、形一體。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色,具有特有的金黃色、油潤均勻有光澤;香,它散發出的是豬肉烘烤的自然香氣;味,具有特有的紅曲醇味、鹹中微甜帶植物香辛,耐咀嚼有韌性感,回甘留香;形,厚薄均勻,纖維完整。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 據明溪縣誌記載現在流傳最久的肉脯幹是中華老字號榮興肉脯幹。

  • 其所有秘方在於調料的配置為家傳之秘。

福建的水果之城三明市(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