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防秋燥“圣品”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

每周一药|防秋燥“圣品”菊花

每周一药

菊花,中药名。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栽培类型。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名句。

菊花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地。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由于又有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每周一药|防秋燥“圣品”菊花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每周一药|防秋燥“圣品”菊花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

每周一药|防秋燥“圣品”菊花

天一名医堂的杨恭友主任(中医内科、肝病科)介绍,不同菊花做茶时作用不同。贡菊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白菊疏散风热的效果最强,可降火,对肝火上亢、头昏脑胀等有缓解作用;杭菊清热利咽的效果最强,咽喉肿痛者时可选用;野菊花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最强,对缓解上火导致的口腔溃疡、牙痛、口臭都有效,但因其寒凉作用较强,建议少喝,以免造成胃部不适、大便稀溏等不良反应。

拣去杂草,阴干、生晒。

菊花虾仁

材料:虾仁400克、鲜菊花15克、青豆10克、鸡蛋清30克。

做法:1、葱、姜、蒜切细末;淀粉(15克)放碗内加水调成湿淀粉(30克);将虾仁放入碗中,加鸡蛋清、黄酒、精盐、湿淀粉拌匀上浆。

2、碗内放清汤、菊花瓣、黄酒、精盐、湿淀粉对成芡汁备用;炒锅内放入熟猪油,中火烧至四五成热,投入虾仁过油捞出;锅内留油,放葱、姜蒜末炸出香味,加入青豆、虾仁,倒入芡汁,快速翻炒,淋麻油出锅即成。

功效:虾肉有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的功效,鸡蛋清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加之养肝明目的菊花,这道菜有养肝的功效。

菊花炖猪脚

材料:菊花(最好选胎菊)15克、干荷叶5克、红萝卜250克、猪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1、菊花、荷叶稍浸泡,漂洗净;红萝卜刮皮、洗净,切块;猪洗净,切方块状,把各汤料一起放入炖盅。

2、加冷开水1250毫升(约5碗量),加盖隔水炖约3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

功效:有滋阴润燥、养肝明目、益肺生津的功效,为秋燥时的家庭养生靓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