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逻辑:山比月亮大,月比人眼大,人眼比天大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

王阳明十岁那年,他老爹高中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智囊,在京城安顿下来了。

老爹很有孝心,想把阳明爷爷接到京城,安享晚年;另一方面,也是鉴于小阳明"游心"很重,怕爷爷管他不住,落了功课。于是,老爹就让小阳明和爷爷上京城来。

心学的逻辑:山比月亮大,月比人眼大,人眼比天大

爷孙俩高兴地结伴上路了。他俩一路走,一路玩,听说什么"著名景点",不惜绕路,也要前去玩个痛快。毕竟,对古代人来说,出一趟远门很不容易。

这天,二人赶到江苏镇江玩耍。刚好爷爷有几个老友就在镇江,于是以赏月为名,在金山寺大摆宴席。

古代读书人的娱乐方式,最主流的一种就是喝酒作诗了。酒至半酣,身处清风明月之中,阳明爷爷便摇头晃脑起来,不过一时大脑短路,沉吟半晌,也没想出什么应景的佳句来。

而此时,一旁的小阳明却有了词句,于是对爷爷说:"祖父,给我笔。"

"哦?我小孙儿也能作诗?"爷爷很吃惊。

心学的逻辑:山比月亮大,月比人眼大,人眼比天大

王阳明小手一挥,一首诗就成了。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席上宾朋,无不惊讶喝彩,更是有人想考考小阳明,于是就给他出了个题目,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写命题诗歌。

小阳明思量片刻,就写成了。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诗一出,满座皆惊。与前一首规规矩矩描述景致的诗不同,这首诗妙就妙在,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眼前的山与月:一个是从地上看,一个是在天上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