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的邏輯:山比月亮大,月比人眼大,人眼比天大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

王陽明十歲那年,他老爹高中狀元,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相當於皇帝的顧問智囊,在京城安頓下來了。

老爹很有孝心,想把陽明爺爺接到京城,安享晚年;另一方面,也是鑑於小陽明"遊心"很重,怕爺爺管他不住,落了功課。於是,老爹就讓小陽明和爺爺上京城來。

心學的邏輯:山比月亮大,月比人眼大,人眼比天大

爺孫倆高興地結伴上路了。他倆一路走,一路玩,聽說什麼"著名景點",不惜繞路,也要前去玩個痛快。畢竟,對古代人來說,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

這天,二人趕到江蘇鎮江玩耍。剛好爺爺有幾個老友就在鎮江,於是以賞月為名,在金山寺大擺宴席。

古代讀書人的娛樂方式,最主流的一種就是喝酒作詩了。酒至半酣,身處清風明月之中,陽明爺爺便搖頭晃腦起來,不過一時大腦短路,沉吟半晌,也沒想出什麼應景的佳句來。

而此時,一旁的小陽明卻有了詞句,於是對爺爺說:"祖父,給我筆。"

"哦?我小孫兒也能作詩?"爺爺很吃驚。

心學的邏輯:山比月亮大,月比人眼大,人眼比天大

王陽明小手一揮,一首詩就成了。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席上賓朋,無不驚訝喝彩,更是有人想考考小陽明,於是就給他出了個題目,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寫命題詩歌。

小陽明思量片刻,就寫成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首詩一出,滿座皆驚。與前一首規規矩矩描述景緻的詩不同,這首詩妙就妙在,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眼前的山與月:一個是從地上看,一個是在天上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