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重庆西沱巴盐古道上的背盐哥们,用肩膀与脚步组成的输运线


背负百余斤茶盐的背二哥艰难地在有113个平台,1124步青石梯的西沱云梯街上负重前行。 西沱古镇是巴盐古道中巴鄂古道的起点,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这里就是“水陆贸易,烟火繁盛,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唐宋时,西沱又是川东、鄂西边境物资集散地之一;西沱古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自治县,在新石器时代,土家先人就在西沱镇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川东盐业兴起,“川盐销楚”,西沱成为当时川东南地区的商业重镇。

水陆商贸繁盛兴旺的旧时西沱古镇,主要靠人力和畜力搬运商品流通,背盐哥们在这条长长的青石板道上一步步丈量历史,记录古镇的繁华衰落与沧桑。

巴盐古道是川盐济楚盐道中的一支,北起西沱古镇,几千年来,背盐哥们在这条道上,用“背”把无以数计的巴盐和来自更远的川盐跨过着长长的云梯,背出这曲折险峻的云梯街,再由马队运送往各地。 背盐哥们中途在休息,用拐杖支撑分散背上的重物,以扎马步的姿势站立休息,背盐哥们的随身上带着竹水筒、走马灯、拐杖。


这条青石板铺就的呈龙型蜿蜒曲折的云梯, 垂直于长江,直耸入云。现在的街上已经看不到背盐哥的身影,但是铅华洗尽长满青苔的石板阶梯,仍然在诉说着背二哥们沧桑而又艰辛的过往,曾经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声喘息用人力组成的一支运输队,将山脚码头上长江流域运输而来的货物,经过云梯,交给车马队再输往各地。

背盐是一个体力活,这长长的一千多级的阶梯平常走都很费劲,背二哥们负重一百多斤盐包在上面来回跑,相当不易,所以大部分的背盐哥都组队出发,排列队形,统一口号,统一行进步伐,相互关照相互给予力量。图为在原地歇息的背盐哥们,一字排开的队列,用打杵支撑着背上的重物,站立着抽一口烟,提一提精神。

背盐哥用自己拿精瘦的肩膀背出了别人的需要,也背起来自己的希望,曾经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山脚码头等待船只抵达,为货物装卸搬运,背商客运货抗物。


背盐哥们有一句话“上七下八平十一,多走一步都吃力”,就是上坡起步就得歇一下,下坡的时候走八步也得休息一下,在平路走的话十一步就要歇息了,背负一百多斤的货物多走一步都会感觉很吃力。这样,这段一千多步的云梯,要歇一百多次才能走完,艰辛可想而知。而在路上很难能找个一个地方可以将背上的货物卸下来好好休息一下,背盐哥们依然是只能双腿站立,用打杵或者单鞭支撑盐包,双腿并不能得到休息,只能是暂时放松一下肩。

上坡腿又软,下坡腿打闪。背盐哥们用拐杖支撑着一步一步走下云梯,步履维艰。

背负百余斤茶盐的背二哥艰难地在有113个台阶1124步街梯的西沱云梯街上负重前行。

天黑了,背二哥们点亮挂在盐口袋上的马灯继续赶路。在漆黑的云梯上星星点点,恍恍惚惚,伴着背盐哥们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