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文 蔡暄民

我不会弹古琴,但一直对古琴心怀崇尚之情,认为它是古代文人畅叙幽情的佳器。很偶然,近日友人处见到一尾从欧洲回流的古琴,首先,被它温润如玉的断纹包浆震撼了,接着翻看琴底,龙池上方横刻隶书铭文“峨嵋松”,这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因“峨嵋松”是某博物馆馆藏的一尾明代古琴,除了铭文下方正中,镌有“乾隆御赏”篆书方印,下有乾隆朝七位词人:董邦达、裘日修、梁诗正、厉宗万、陈邦彦、汪由敦張若霭的颂词。

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友人藏“峨眉松”古琴

问题来了,两尾同名同型同铭文之琴,必为一真一假,如馆藏为真,则友人之琴必假,反之,则友人之琴为真,馆藏为假。当然,我这推断会引来很多人的嘲笑,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怀疑堂堂馆藏之物?请君先别以外部衣衫论真伪,我们还是要看东西本身。好在馆藏的“峨嵋松”古琴在网上能找到细节图,两者就可作对比了:

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友人藏琴印章

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馆藏琴印章

首先,对比那方“乾隆御赏”印——那填红彩的印面系馆藏旧物,笔划线条柔弱,一看就出于非篆刻家之手,而那友人所藏之琴为填金的方章,笔划挺坚有力,结体自然,留白恰到好处,非篆刻高手而莫为。

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友人藏琴“峨眉松”铭文

第二,我们再仔细看龙池下的“峨嵋松”铭文,馆藏之琴隶书笔划僵直,过渡无变化,而友人藏琴的三字笔笔有变化,更有墨韵的厚度,给人隽永的视觉享受。

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馆藏琴“峨眉松”铭文

再次,接着看底部七位为官词人的铭词,除了各人那颂琴的优美词章外,友人所藏之琴的各人所呈书体均异,楷、行、篆、隶和魏碑,精彩纷呈。真佩服古人的绝妙雅致,铭文、篆刻与琴相得益彰,闻音之余尚能欣赏各种书体之美,眼福耳福得到充分的满足,也说明皇家所藏之物的精绝,细微处都做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

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馆藏琴背铭诗词

也真是细微处最可辨古物之真伪,仔细审视馆藏之琴上陈邦彦和裘日修的铭文,竟是如出一辙的楷书,且点划僵硬,刻工低劣,线条呆板,书体和笔法几乎毫无变化。而友人所藏之琴上的陈邦彦为楷书,舒展而不失规正,尤其是裘日修书带有碑味的又有黄庭坚潇洒运笔的行书,使得七篇铭文成为一首有机的乐章!可能有人会说,仿者完全可以依样画葫芦啊,这往往是仿品伧促和功夫不到留下的破绽。因裘日修的书体魏碑中蕴含黄庭坚的潇洒结体,形都很难仿之,别说神韵。故只好取易为之,用楷书代替,这大大降低了御赏之物的高度。

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友人藏琴背董邦达铭诗

收藏故事║两张“峨嵋松”古琴之疑云

友人藏琴背梁诗正铭诗

第四,从铭文和印章上的填色分析,凡宫中珍贵之物,如需填色,往往不惜功本,因而用真金作填色几成惯例,木质、瓷质上常用之,我们从很多官窑器上镌刻的铭文都可得到印证,绝不会用那么俗气的红色和绿色填之。

最后看琴身的断纹。我们知道,一尾古琴的器身要形成优美的蛇腹断纹,至少需要500年以上。友人藏的“峨嵋松”遍身均有优美自然的蛇腹断纹,而且器身包浆肥厚自然,呈色温润养眼。而馆藏琴则通体无一丝断纹,且器身干燥,无丝毫岁月的形成的包浆。

纵观以上诸点细节审视,孰真孰假非常清楚。为什么会有宫内所藏为假、宫外藏品反真的现象呢?其实在清朝末年,大厦将倾,皇室内斗激烈,管理混乱,掌事太监乘机监守自盗,宫内大量的国宝器物被夹裹出门,因此,当时形成了琉璃厂古玩一条街。由此,我不妨大胆推断,友人从欧洲觅回的古琴“峨嵋松”就是当时被偷梁换柱而流出的宫藏真品,那尾仓促仿制漏洞百出的假琴至今仍供奉在殿内。

所以,我常常和人聊起,鉴物不能重衣衫,历来“博物馆内有赝品,民间手里藏珍宝”!要想慢慢杜绝这一现象,主要还是要提高博物馆掌眼人的鉴赏力以及博物馆领导的敬业精神,多学习多研究,对社会负责,不辜负民众的期望,对得起子孙后代,这才是我们博物馆的责任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