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口述 | 陈景林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陈景林

台湾工艺大师、“天染工坊”创始人及艺术总监,专注植物染30余年,著有《大地之华——台湾天然染色事典》等多本草木染专业书籍,被工艺界誉为“台湾染织工艺的推手”。

天然染色早在周朝就有记录。路边常见的黃土、荒地摇曳的野花、蓬勃生长的草木、饱满的果实及部分植物的寄生虫等,都可以成为染料色素的来源。到目前为止,色彩种类繁多。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天染工坊以天然染色开发的产品有着自然而鲜艳的色彩。打破传统草木染色调单一的印象。

天染工坊在研究上有较大的进展,目前除了金色、银色和荧光色还不齐全外,其余各种色相,及其鲜浊色彩变化、间色调配等传统色的复原已经基本构建完成。在我看来,天然染色其实就是还原大地本来的色彩。

我来自中国台湾,从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被博物馆中古代织物及早期台湾原住民织物的优美色彩所吸引,决心投入天然染织研究,到现在已经超过

33年。研究初期,正值台湾工艺发展的最低潮。那时,我对天然染色也是个门外汉,便从文献的阅读、邻近国家的访问和深入山间田野的调查开始,研究与实验工作交互进行。

我走访了不少台湾地区的原住民部落,令人难过的是,这些部落在染织方面多数都使用化学染料。然而,经过近20年时间的技艺复原,目前已有很多原住民重新拾起他们过去拥有的染色技能,运用大自然提供的最优美的色彩进行染织创作。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二十多年前,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随处可见传统染色。

我曾和许多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师有过大量互动,除了积累民间专业知识外,也从他们的原始生活中,观察到800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手工染织技艺,让我仿佛回到过往,回到历史前段,体会到遥远的古代生活。在这期间,我们除了记录民间传统工艺,同时做了不下3000个染色实验,每一个实验都记录了采集地点、萃取方法、时间、温度、染色步骤等基本资料。逐一对比后,再做一些水洗牢度、日照牢度的测试,这样才可以衔接未来的实用需求,并从中淘汰大量实用性低的染料种类。

通过文献阅读与田野调查累积,我发现可应用的传统染料已有数百种,但这些只是祖先留下来的部分资源而已。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关心的是未来的开发与知识整合,还有我们该为当代生活设计产出的部分。如果没有整合创新、没有现代生活应用,传统工艺便只能停留在对过去的追忆及传统样式的复原中。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多年前, 陈景林到日本冲绳竹富岛考察传统染织。

创新不是口号,

是为美好的生活应用而开发设计

学习传统天然染织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想快速发展,也想工艺创新。乍看创新好像很容易,推翻原有的即可。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

如何清晰地认知传统内容,又如何汰劣存优,如何把传统形式转化为当代造型语言,如何透过科学认知进行有效的生产管理,这些都是相当困难的。

一锅染汁,一块布,加上缝针扎线,就有上百种扎染法,这些都是源自老祖宗的智慧。想要在染织技艺上创新,需要基础知识的建立和长期工作的积累。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工艺设计要面对的首先是造型,要考虑到染色后的效果与纹样。

工、艺要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时代造型。工是技艺,艺是创造的形式美感,这就涉及到艺术设计能力的开发。其次是和谐的色彩应用,它传达的美感直接而细腻,仅凭热爱而不知研修色彩的应用,是很难做出扣人心弦的作品的。尤其对于初学者,色素特质是最难掌握的。每种色素的成分和形状都不一样,要了解清楚之后才能正确应用。最后便是对织维材料和织品布料的理解以及技艺的生产进行探讨。

如何将文化母本应用于现代生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到贵州看到很多蜡染,技艺上堪称精湛,但同样的图案搬来搬去,和画国画的人搬岩石和树枝如出一辙。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泥石流三部曲:《风韵》《竄流》《疗伤》

我更想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例如泥石流是个灾难,我可以把它做成画作,控诉人们对土地的破坏。还有故乡的山水,我也用蓝染来呈现它的清静与丰饶。很多人以为用毛笔画上去也可以呈现同样的效果,但它很快就会褪色。染和绘有很大的不同,染是进入线的内部,绘只是表面的化妆。把染色的材料当作绘画的笔墨来处理,这在人类的染色文化中算是不一样的创作。

如果把传统手工艺看成一艘船,那天然染色技艺只是帆,日常生活应用才是永恒的载体,技艺再精湛,如果没有载体,也只是徒劳。如今大家的居住空间倾向于简洁,我们的染色产品就要顺应这样的需求,这便是我所认为的有效创新,好用的东西才会是好的作品。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2010年,在台中县立文化中心,陈景林将植物染应用在纤维材质的居家设计上。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2014年,在博物馆中庭的绿工艺意象设计中,用植物染来展现“地.水.火.风”的造形意象。

扩大群众基础,

才是传统工艺的活化传承之道

20世纪末,天染工坊做了一个“寻找台湾的色彩”的研究课题,我们把过往十几年的染色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做了一系列专案研究并将成果汇成书籍出版。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工匠精神”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许多年轻人对天然染色逐渐重视,正努力地往工艺研究、复兴、创新路上迈进。持续培养专业人才,让教育引领工艺走向未来,将是手工艺传承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天染工坊”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前期没有产业诱惑与市场催促,稳定地研究了10多年,有了研究基础后才开始进行推广与教学。我们和不同的文化单位合力培养了一些工艺后进,有了人才与工艺品产出后,再推出大量密集的展览。有了小众的专业力量,传播便更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染织DIY已经非常灵活,很多手作工坊都扮演着传播的角色。

天染工坊也有很多学生和朋友,陆续开办展览和课程,至今,第一代接棒者做了将近20年,现在传播群体已经扩展到第二代、第三代了。他们会继续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下一代的传承。

天然染色乃至所有的传统工艺都不只是手上功夫,想要传承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用新生力量将传统优秀手工艺重新带入日常生活。扩大普通人的认知和参与,这是让传统工艺焕发活力的必经之路。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量产不是降低价值,

而是让更多人享用

手工技艺可以沿着自己的思维延展,如果设计和制作出来的东西完全是孤本的话,工艺发展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当我们做出样本之后,一定要思索如何复制和延展。辅助机械便应运而生。

很多工艺家容易囿于传统排斥复制,其实是对现代手作理念的曲解。对于机械辅助量产来说,目的并不是要降低产品品质,而是要让生产更顺畅有效,也可以使好产品被更多的人享用。

生活工艺品的制作不能只停留在纯手工上,如果这样,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发展和进步。未来在市场需求扩大后,生产力上一定会需要机械的辅助,量产化的过程才能更顺畅。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多年以来,陈景林老师扮演着台湾染织工艺的推动者的角色,发现台湾当地的美,并用丰富多彩的植物染色彩来呈现台湾的美,并在民间播种教学、传授学生。2010年起,他将精力转移到了经营天染工坊上,以形美、色雅、质优、技精、绿用

的严谨设计,致力于收藏级美术工艺品的创作,及时尚生活设计品的开发,希望融合传统与现代,呈现美与实用的良好结合。

如今,陈景林老师已经很少授课,但依然有心让更多人认识植物染、喜爱植物染。

2017年11月25日-26日,陈景林老师将带着作品从台湾远道而来,出席“染缬之美——2017重庆传统工艺振兴系列活动(第二期)”,将与多位染织方面的艺术家、从业者一起,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植物染沙龙和作品展览,还将亲自教授一场植物染专业体验课程。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染缬之美

—2017重庆传统工艺振兴系列活动(第二期)

沙龙/ 11.25 14:00-17:00 / 真理客厅

展览/ 11.25 - 12.02 / 揖美 · 泊物

植物染专业课/ 11.26 9:30-17:00 / 二厂

重庆市渝中区鹅岭正街1号二厂文创园1栋2楼

陈景林:自然与生活,会造就最美的植物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