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來看泰山封禪――登泰山,看封禪,祈鴻福,保平安

我們一起來看泰山封禪――登泰山,看封禪,祈鴻福,保平安

​​

公元1008年,泰山送走了最後一個舉行封禪的皇帝宋真宗之後,封禪的喧囂像山邊的流雲一樣;很快的消失了,泰山沉思了兩百多年以後,把中國多民族統一再次推.上高峰的元世祖忽必烈,加封泰山神為天齊大生仁聖帝,他是最後一個為泰山神封號的中國皇帝。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恢復中華的戰亂中,完成了多民族的統- -大業,按常規他即使不封禪泰山,也完全有資格給泰山神封號,但是朱元璋認為,國家富強民族統一,這與封禪和給泰山神封號並無關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於是他下令把泰山神的一切封號去掉,並於公元1370年立碑昭告天下。雖然明代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禪,但是從皇帝繼位,到祈求皇慈,從水旱地震,到黃河治理,不管天災還是人禍,無不遣使到泰山祭告,因為泰山安則天下安,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無論是加封號還是去封號,泰山依舊是泰山,依舊是國泰民安的象徵。原來是皇帝到泰山頂上去祭天,明朝永樂皇帝乾脆把泰山搬來,在北京祭天。天壇,是明永樂時期遷都北京時建的,它和北京故宮是同年蓋完的,到現在是有570年的歷史了,這570年裡,皇帝都在這祭過天,不論是明代的,還是清代的,最主要的是表現人類要對大自然尊敬,祭天的目的,希望有一個風調雨順的環境,也就是有一個有利於生產,和生活的自然條件。最早祭天是從泰山開始,而中國社會的祭天在天壇結束,就寫了一部中國皇史。

我們一起來看泰山封禪――登泰山,看封禪,祈鴻福,保平安

​它是一種旋轉上升的趨勢,不論天有高,我就蓋多高,是一種意境,讓人想象,它和天就要連接起來了,這樣就是旋轉上升,就像登泰山,步步登高,跟天接近了,泰山有南天門,天壇也有南天門明清時期,祭天的場所雖然搬到了京都天子的腳下,但是皇帝連同百姓登岱朝山的。舉動卻有增無減,泰山由祭天的神山,逐漸變成了祈求國泰民安的聖山。公元1684年10月,經過24年安邊陲重生產,使大清江山統一穩定的康熙皇帝,到泰山祭祀。古時候,祭祀泰山的帝王先在遙參亭簡單的參拜-番,然後進入岱廟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的儀式等級十分森嚴,當帝王實行大禮時,閣老臣僚們,只能在閣老池裡恭候。康熙登上泰山後,仿效古時候的舜帝,在泰山極頂,點起了象徵統一的柴望之火。 康熙登泰山以後,在他的一篇論文中說,我研究了地形,並派人航海測量,發現泰山與長白山同脈,這個觀點有無科學道理不必細究,不過這位從白山黑水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帝,藉此說明大清江山根系泰山的良苦用心,卻不言而喻。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巡查黃河工程,又一次登上泰山時,看到泰安鬧饑荒, 親自辦理救災事宜, 並叮囑各級官吏不得剋扣。康熙在位61年,始終崇尚時政,而不務虛名,也許這就是他執政期間,江山穩如泰山的秘訣吧。這就是清摩崖石刻,它分兩個部分,上面部分雲峰兩個字,據說是康熙寫的,下面這些字,據說是乾隆寫的,康熙到這來,他是清朝的第二個皇帝,第一個順治,第二個是康熙,康熙的兒子是雍正,雍正的兒子是乾隆,乾隆是清朝第四個皇帝,所以稱康熙為皇祖,祖孫兩代,在中國歷史上,應該說康乾盛世,當時盛世什麼情況,中國的版圖,清朝是僅次於元朝最大的我們現在的版圖,基本是清朝最後奠定的在歷代帝王中,乾隆對待泰山的態度,可以說是最瀟灑的,他以向泰山進獻祭器的方式,巧妙的進行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藝術融合,從而促進民族的融合。清代皇帝一般要定期祭祀泰山,要給泰山獻禮,就是給泰山的供品,統稱祭器,. 上面的圖案就玉圭而言,這是六宗,尚書舜典上有引與六宗,望于山川,六宗是比較典型的原始崇拜,起源於原始崇拜,它分天三宗,地三宗,天三宗就是日月星,下面是地三宗,河海岱,岱就是泰山,在咱們傳統觀念,尤其是傳統宗教裡面,一個國家,有一座名山作為鎮山,一個州有一個圭作為鎮山,從這圖案來看,以泰山作圭,那就是泰山安,則天下安了。乾隆以穩妥的姿態,既維護了從遠古就有的泰山崇拜的傳統,又明確表明了不搞封禪的立場,在這裡他留下了“封禪是無我,撫安豈未濃”的詩句。有時候他作為國君來泰山為民祈福,有時候他作為詩人來泰山遊覽抒懷, 還有的時候他是作為學者,來思考泰山崇拜對國家政治的影響,他曾明確指出,國家祭祀泰山,和民眾信仰泰山,正如天賦地載,目的都是為了國泰民安。公元1790年3月,這位關心國家命運,而又登臨泰山最多的中國皇帝,以80歲的高齡最後- -次登上泰山,祈求國泰民安,隨著他那老態龍鍾身影的離去,泰山送走了朝他的最後一個皇帝。自從舜帝在泰山之巔點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把象徵凝聚統一的柴望之火,四千多年來,無論是盛世時報功,還是衰弱時求安,不管是時代變遷,還是朝廷更換,上至帝王君主,下至庶民百姓,在歷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泰山象徵民族統一,國泰民安的聖火,始終沒有熄滅,有學者統計,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封禪泰山兩千多年來,全國統一的時間是1400多年,封建害的時間只有600年左右,由此推論,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民族統一是主流和大趨勢。泰山,五嶽獨尊,怎麼尊起來呢,它和中國大一統的局面聯繫在一起,在人們心目中,慢慢形成五嶽獨尊的形象,而不僅僅是說泰山雄偉,高大,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含義,顯得更深刻了,泰山本身就具有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徵。 登泰山,泰山上留下的歷史足跡,可一說是全世界最多的一座山,只查查明代,可以算出一年有1 70萬到200萬人登泰山,那清代的人可能要更多了。所以把泰山兩千多年有歷史記載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開始,以前的權且不算,就是有歷史記載的,有多少人登了泰山。從最高統治者到平民百姓,登泰山留下多少足印,而且泰山鼓舞了我們中華民族多少人。 今天的中國人,不再像古時候那樣把泰山看成是天地肚臍眼上的天柱了,也不會再有人到泰山極頂,燃起祭祀太陽的柴火,然而,登泰山觀日出的人卻越來越多,尤其是每年五一節、國慶節期間,登泰山觀日出的人,已由起初的幾千人,幾萬人,逐步發展到十幾萬人。人們從五湖四海,帶著心中的泰山來了,又帶著心中的泰山走了,不少人走了又來,來了又走。為什麼五湖四海都來的人都來看泰山出?我認為它就是一種文化的凝聚力,他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要求, 很多海外人都來尋根,他有的到故鄉去,那是根,他的父母,祖父母,出生地,但是文化的根從哪來,周圍有很多地方,有很多點可尋,但是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山,黃河泰山。不管是重大節日,或是一個平凡的日子,每時每刻都有人在登泰山,漫漫山路,茫茫長夜,巍巍泰山吐納過多少人生命的氣息,揹負過多少人的六望和祈求。當你走過漫漫山路,渡過茫茫長夜,站在拔地通天的泰山之巔,迎著朝陽,披著霞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