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出品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大賽的國際影響力以及作品所呈現的藝術水準

紀實性的廣度與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大賽評委凱西·奧爾森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近日,Lensculture(Portrait Awards)公佈了 2018 年度“肖像獎”的獲獎名單,揭曉了獲得了組照,單幅一、二、三等獎,以及8位評審選擇獎的優勝者,同時分享了數十組優秀的入圍作品。

LensCulture是一家由Jim Casper於2004年創辦的攝影網站,曾先後被英國《衛報《獨立報》評為最佳和十佳攝影網站,每年都會舉辦肖像、紀實、街拍等多個年度大獎的評選,入圍作品通常能夠代表這一年度的較高水準,在業內擁有極高的關注度。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本屆賽事中,來自全球各地39位攝影師鏡頭下的肖像作品,在向人們展示了各色人種、各類人群不同的生活狀態同時,也為肖像攝影的視覺形式、敘事方式和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據瞭解,本次全部入圍的作品都將在世界著名的倫敦攝影節上展出,在阿爾勒開幕週期間舉辦展覽,並在國際攝影節上進行系列放映。

現在讓我們走進Lensculture

感受這些令人震撼的肖像照

- 系列照片組 -

一等獎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蘭迪》 攝影師:Robin de Puy(荷蘭)

作品描述:

攝影師騎著她的哈雷摩托車穿過美國的內華達州,記錄了一名15歲瘦小的男孩“蘭迪”,在家鄉恣意玩耍嬉戲的生活片段。蘭迪看起來十分自由,有男孩的野性,在懷抱熟睡的妹妹時也會流露出柔情。

二等獎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倖存的人體炸彈:博科聖地逃亡女孩》 攝影師:Adam Ferguson(澳大利亞)

作品描述:

被稱為“尼日利亞塔利班”的極端組織“博科聖地”成立於2004年,已在尼日利亞、喀麥隆、尼日爾、乍得等地長期進行自殺式炸彈襲擊,並利用眾多婦女兒童作為人體炸彈,對準諸如清真寺、集市、檢查站、流亡平民的營地,以及其他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

組圖中為幸運逃脫的女孩。她們並非自願參與,而是被綁架變成了人質。武裝分子會強迫女孩子跟他們“結婚”——這是強姦的委婉說法,被女孩拒絕之後就會安排她們充當人體炸彈。

對於這些女孩來說,就連向政府求助都很危險,因為檢查站的士兵和平民對任何可疑人士都高度戒備。被解救之後的她們經常被懷疑是武裝分子的同夥,很難融入青少年生活。

三等獎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公園深處》 攝影師:Bruce Polin(美國)

作品描述:

這組作品拍攝於美國布魯克林的展望公園。從表面來看,這組作品並沒有過多的政治意義,只是展現了擁有不同背景和性格的陌生人。但作者將象徵著多樣性的展望公園作為拍攝背景,為作品注入了政治含義。

2016年大選前,美國社會已出現嚴重兩極化,也正是從那時起,作者開始創作這組作品,拍攝陌生人並與他們建立起聯繫,通過他們來展現美國社會的多樣性。

- 單幅組 -

一等獎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巴斯家族》 攝影師:Kremer Johnson(美國)

作品描述:

巴斯夫婦和他們的孫女住在這一間小公寓裡,牆上滿是耶穌的畫像。雖然夫婦兩人都是第三次結婚,但是他們認為自己家庭美滿,是“耶穌將他們聯繫在一起”。

二等獎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杜克和喬伊,相似卻又不同》 攝影師:Peter Zelewski(英國)

作品描述:

杜克和喬伊是一對15歲的雙胞胎兄弟。雖然兩人相貌相似,但性格卻彼此不同。杜克活潑風趣,喜歡化妝,夢想是成為一名化妝師。

喬伊沉靜內斂,喜歡呆在“幕後”,沉迷攝影。兄弟倆說做雙胞胎最好的一點是,可以和一個自己信任的人暢所欲言,而不用擔心被評頭論足。

三等獎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無題》 攝影師:Juul Kraijer(荷蘭)

作品描述:

作者利用鏡像創作出的一幅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

縱觀這些獲獎作品,每一張精心拍攝而成的肖像照背後,都講述了一個關於人的故事。對於攝影師而言,拍攝人物的過程讓他們在瞭解被攝者的同時,重新瞭解自己。而對於欣賞照片的我們來說,一張照片,也許就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陌生的世界。

- 評審選擇獎 -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死了的文件》(組照)攝影師:Andrés Orjuela(哥倫比亞)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泰晤士河老人》(組照)攝影師:Julia Fullerton-Batten(英國)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帕斯卡利亞》攝影師: Meeri Koutaniemi(芬蘭)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頭巾》攝影師: Labkhand Olfatmanesh(美國)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恆光,變光》(組照) 攝影師: Massimo Giovannini(意大利)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追逐靈魂》 攝影師: Mauro De Bettio(意大利)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安娜愛你》(組照) 攝影師: Anya Miroshnichenko(俄羅斯)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紅樹林領主》(組照) 攝影師: Felipe Jacome(厄瓜多爾)

- 部分入圍作品 -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戰爭中的兒童》(組照) 攝影師: Alena Grom(烏克蘭)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到這裡療傷》(組照) 攝影師: Alice Joiner(英國)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吉娃娃》(組照) 攝影師: Beat Mumenthaler(瑞士)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近與遠》(組照) 攝影師: Chris de Bode(荷蘭)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片刻的真實》(組照) 攝影師: Erica Nyholm(芬蘭)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幾乎無形》(組照) 攝影師: Jenni Holma(芬蘭)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母親》(組照) 攝影師:Ketil Born(挪威)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遇見蘇菲》(組照) 攝影師:Snezhana von Büdingen(德國)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女孩》(組照) 攝影師:Tatiana Vinogradova(俄羅斯)

Lensculture2018肖像攝影大賽,閱後即粉!

▲ 《白人》(組照) 攝影師:Tom Swoboda(波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