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文化之旅系列之四——遺存風物(1)

尧文化之旅系列之四——遗存风物(1)

遺存風物(1 )

yicunfengwu

堯文化之旅系列之四——遺存風物(1)
堯文化之旅系列之四——遺存風物(1)

堯都區遺存有堯廟、堯陵、堯帝古居、仙洞溝、康衢擊壤處、倉頡造字處等文物古蹟。陶寺遺址、下靳墓地等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突破。關於帝堯的歷史民間傳說俯拾即是,如堯造圍棋、娥皇女英、后羿射日、洞房成婚、嫦娥奔月等。堯都每一寸土地上都飽含著堯文化的精萃。遺存風物相互佐證堯都。

古帝堯廟

臨汾堯廟,是帝堯國邑之所在,堯都是古中國的誕生地。正因此,位於平陽府城南的堯廟,其規模面積之廣闊建築之雄偉,歷為全國堯廟之首。

堯廟祭祀

帝堯時期每當國家有大事,與其大臣在祖廟議政,帝堯逝世後亦當有廟祭祀。先秦到秦漢,史書上沒有建廟祭祀帝堯的記載。漢章帝元和二年,遣使祭帝堯於濟陰成陽靈臺。魏晉建廟,沒有確定常祀之地。北魏泰常七年,明元帝駕橋山,派遣有司祭祀黃帝、唐堯廟。太武帝曾駕幸廣寧,以太牢祭祀黃帝、堯、舜、禹。孝文帝下詔:“堯樹則天之功,興巍巍之治,可祀於平陽”。同時確定祀舜於廣寧,祀禹於安邑,祀文王於洛陽。堯廟宮內元碑記載:“謹按祀典,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實以春之仲月,其地以當時所展國邑。祭祀伏羲於陳……唐堯於平陽”。

歷史沿革

臨汾堯廟,原先建於汾河西岸,西晉惠帝元康年間遷徙到汾河東岸,當時建於平陽府城西南。唐顯慶三年,遷移至府城南五里許,即今天的堯廟宮址。

唐代重建於現址的堯廟更加宏偉壯觀。佔地面積700畝,楹室有400間。門稱“賓穆之門”,殿稱“文思殿”,宮曰“光宅之宮”。其殿為文思殿,祀奉帝堯。殿左右有老君洞,德盛洞,後有玉皇閣。李唐奉老聃為先祖,崇道之風遍及全國,因之有了堯廟宮的建築佈局。此格局一直沿襲到明代前期。

宋金時期,堯廟香火綿綿,殿宇廣大,只是修葺補缺。

元中統四年忽必烈未取得全國政權前夜,下旨重修堯廟。在1998年堯廟再度重修之時出土了該碑。元朝前至元年間堯廟進行了大規模重建,歷時四年,“耽耽翼翼,儼然帝王之居”。然而,宮成不久,元成宗大德七年,毀於大地震。泰定元年又一次重建。

明正統十年,明政府撥款撥糧繼續修建前朝因地震毀壞的堯廟。正德九年,“拓其土地,增其殿宇,翼以兩廡,僚以周垣”。原先將舜、禹祠置於堯殿之後配享。山西監察御史周倫等,認為不合祀典經義,將老君洞改為舜廟,德盛洞改為禹廟,玉皇閣改為執中閣。舜廟右為丹朱祠,禹廟左為皇英祠。三殿之後各有寢宮,三殿前各樹匾額,帝堯曰“俊德協和”,帝舜曰“玄德”,大禹曰“祗德”,由此三殿巍然,金碧輝映。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平陽再次遭遇強烈地震,堯廟三聖殿毀壞無存。八年後康熙西巡平陽,撥巨資重修堯廟。由於工程浩大,精構彩飾,歷時六年方全部竣工。康熙皇帝親筆為各殿題寫門匾,堯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賴”。有清一代,堯廟之後還經歷了道光、光緒年間的修復。

清末至民國,堯廟傾塌毀壞於戰爭。解放後,堯廟宮建築僅存光天閣、廣運殿和帝堯寢宮。面積只原來的十分之一。

廟宇建築

堯、舜、禹三座宮門重建於1999年。堯廟正中匾額“堯廟”二字,系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2002年在堯廟參觀考察時題寫。

光天閣建於明正統年間,三簷歇山,二層周設圍廊閱臺,一層圍裙,建築獨特俊秀,在古建中屬罕見結構。光天閣意為堯舜光天下之明。此樓又稱五鳳樓。堯為仁君,其時一日十瑞,鳳凰五彩,見則天下安。唐制修城建殿均設五鳳樓,以示天降仁君,宮禽五色,國泰民安。2002年落架重修,保持了其原貌風格。

廣運殿是堯廟建築群中最為高大宏偉的中心建築,始建於唐,歷代均有修茸。該殿重簷歇山,五彩琉璃,龍鳳飛舞,栩栩如生。殿前正中上方設有二層綵樓,與大殿一體精構,新穎別緻。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載地,帝堯功德天高地厚。殿前綵樓兩旁懸有“民無能名”,語出《論語·泰伯》。帝堯功績巍巍,人民無法用語言稱讚他。

廣運殿後寢宮,始建於唐麟德年間,宮內供奉著帝堯與其夫人塑像。

舜殿、禹殿民國35年被毀,2003年重建舜、禹殿按明清風格恢復,單簷歇山,前有捲棚抱廈。殿內塑像取材於舜耕歷山和大禹治水的典故。近期修復增設了各300長的堯典、堯字壁廊,鐘樓和鼓樓,宮內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合理。

古帝堯廟,宮殿千尋,松柏常青,佳木爭奇。1965年被公佈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全國AAAA級景點。古帝堯廟既是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又是一處著名的旅遊風景區。

明代陳循在《堯廟重新記》碑記中寫道:“古者聖王之制祭祀,凡法施於民,與能捍禦大災患者,皆祀之。況堯,其仁如天,其功大而無所不至,為萬世人倫之極!”此說,道破了臨汾堯廟緣何千百年來香火不絕的真諦。

◆ ◆ ◆ ◆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