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榮軍:我見證了“復興號”創新全過程

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丁榮軍院士2012年10月30日在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仿真實驗室工作中,侯藝兵攝。本幅肖像收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系列畫冊卷10總第1787頁。

我叫丁榮軍,來自中國中車。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還是一名電力機車專業的大學生。1984年大學畢業後,我來到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從事軌道交通傳動與控制技術的研究。這項技術被譽為軌道交通的大腦和心臟,它也推動了舉世矚目的“復興號”動車組的誕生。

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圖為CR400AF和CR400BF“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華麗亮相。陳 濤 攝

去年7月27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安排“復興號”在京滬高鐵開展體驗運營,通過全面系統的科學論證和綜合評估。專家多方評估一致認為,京滬高鐵滿足按設計速度350公里/小時運營要求。9月21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成功在京滬高鐵上實現350公里/小時的旅客運營速度,京滬高鐵全程運行時間縮短為4個半小時。

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首趟北京南開往上海虹橋的G123次“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駛出濟南西站。楊寶森 攝

我想到了2004年,當時中國的高鐵技術還需要引進,外國公司則堅決不予以轉讓。通過多年探索,我們由研發控制技術逐步延伸到研發大功率器件,如今中國的高鐵技術水平絕對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差。“復興號”的奔馳讓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運營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國高鐵技術從“追趕”到“引領”,軌道交通技術在高鐵上開花結果,為實現“科技強國”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上的列車乘務員檢查行李擺放情況。姜 超 攝

很多人對“復興號”的創新曆程非常感興趣。“復興號”從初始研發到去年“上線”,大概花了5年時間。5年前,科技部開始立項,組織了國內51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包括企業的創新中心參與其中,項目研發團隊中有1500多人是具有高級職稱以上的高級技術人員,其中不乏中國工程院的佼佼者。我所在的中國工程院機械和運載學部負責諮詢、研究、評審等工作。歷經2-3年的基礎性課題研究,鐵路總公司和國家鐵路局商議,從應用需求的角度提出頂層要求,目標是提升車本身的性能,真正達到350公里運行時速。

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上的列車乘務員為旅客提供飲品。姜 超 攝

作為“復興號”的旅客,我們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復興號”車廂內的美感大大提升,也更加舒適,車輛行駛的平穩性更好了。從車的設計來說,無論是穩定性還是減震,專家們都做了很多工作。以前因為車速太快,“和諧號”上的信號跟不上,用手機打電話總是斷斷續續,“復興號”讓通訊不中斷。我們還在研究讓“復興號”接入視頻媒體。除了以上技術外,通過研發,我們讓“復興號”的電磁干擾小於國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高鐵,人均能耗節約了17%,保證了350公里運行時速的經濟性。因為目前350公里/小時的速度等級在國際上是沒有標準的,中國走在了最前面,所以我們對“復興號”上84%的技術標準進行了創新。另外,研發過程中產生的1000多項發明專利,構成了“復興號”紮實的技術體系。

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餐車吧檯。陳 濤 攝

運行的“復興號”並沒有停下技術研發的腳步。目前,永磁驅動系統已經裝車,正在接受考核,400公里/小時的變軌距車甚至是超越600公里/小時的磁浮車正在研發,高鐵的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技術也正在研究。對於人工智能在高鐵方面的應用,技術人員也有新的想法。比如,在未來,乘客走上高鐵如走進家門,不僅有個性化的娛樂設施,甚至車窗就是電子屏幕,輕輕鬆鬆就能忘卻旅途的疲勞……

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首趟北京南開往上海虹橋的G123次“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停靠在北京南站準備發車。楊寶森 攝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我們由原來的技術跟隨到現在與發達國家並跑,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領跑。這些年,隨著“復興號”的上路,我深深感到國家的強大,高鐵人也碰到了很好的時機,鐵路的大發展使我們技術研究的成果能夠得到更好的應用。我相信,中國的高鐵技術一定會為全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榮軍

來源 | 解放軍報

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本期編審:田 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