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被誉为“当代诸葛”的杨永泰,他的才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大不列颠的帝王

杨永泰这个人物太厉害了,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完全充当着一个谋臣的角色,但在他的早期政治生涯里,却极其不受待见。他早期曾投靠桂系首脑李宗仁,结果李宗仁还看不上杨永泰,后来他在熊式辉的引荐下认识了蒋介石,从而一生为老蒋出谋划策,是老蒋最负盛名的高级幕僚。

在老蒋看来,杨永泰的厉害之处便是对于政治军事在大势上的把握,他的谋略极其出众,而他一生为老蒋出谋划策,帮助老蒋干了三件大事情。



第一件事情便是削藩

老蒋在北伐之后并不是一家独大,相反,除老蒋这个总司令外还有其他三位地方实力派军阀,尤其冯玉祥拥兵四十多万,还有山西的阎锡山和李宗仁虎视眈眈。而在中原大战前,杨永泰便对老蒋进言,说道:用政治手段解决阎锡山,用军事手段解决李宗仁,用经济手段解决冯玉祥,这便是著名的削藩策。结果老蒋按部就班的实施杨永泰的计谋,使得李宗仁兵败下野,冯玉祥众叛亲离,阎老西至此之后一直龟缩于山西,杨永泰也因此被老蒋极其重用,誉为“当代卧龙”。



第二件事情“围剿”红军

杨永泰这个人是老蒋剿共的实际策划者,他为老蒋的几次围剿都是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且在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得出了所谓的“剿共”方针,便是所谓的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还有上中下三策剿共计划,以土地改革对抗土地革命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杨永泰确实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谋臣,如此智商,也不负诸葛之名。



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著名的口号是老蒋的座右铭,但这却是杨永泰对老蒋的进言,是对其一统中国而进行的战略部署,因此老蒋在抗战前并不想打日本人,他想的就是先“围剿”红军,之后再平定各路军阀,来达到他蒋某人的一统,但他却低估了人民打爱国热情,双十二事变使得老蒋不得不抗日。



而杨永泰在国民党中的如日中天也引起了其他派系的嫉妒,因为杨永泰隶属于熊式辉的政学系,但却因为老蒋的宠信在国民党中权力不断增长,直接妨碍到了CC系的利益,这和二陈所把持的国民党内部势力直接产生了矛盾。最终老蒋将杨永泰派出中央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最终在1936年被刺杀于赴会途中,而这一天,离西安事变不足两个月。

在杨永泰死后,老蒋可谓失去了一大助臂,但也是我党的一大幸运。这般人物,确实是一个怪才,堪称智冠天下,而纵观近代谋士,无一能有如杨永泰般的谋略,其被誉为“当代卧龙”,他确实配得上。


风流倜傥张四少

恕我直言,蒋介石在三顾茅庐请出杨永泰前,真的不怎么样,成绩乏善可陈。

杨永泰其人生就天资聪颖,早期参加过报社运动,民国护国运动,倒过袁世凯,追过孙中山,创过党派,但是杨眼光独到,认为当时天下还没有能够治世的圣主,自己始终不过是文人,没有枪杆子,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过是乌托邦,难以实现,需要缓缓图之。



于是杨永泰开始闭门不出,专心治学,终于造就能够安邦定国的经天纬地之才。

杨永泰在蒋介石二次北伐之后,凭借自己此前的朋友黄膺白的推荐,进入了蒋的视野。

黄对蒋说“海内有奇才杨畅卿,经天纬地,王佐之才,凡我能者,其必能,其所能者,我未必能,国家大事,公可商之。”

于是蒋见了杨永泰,突然发现杨果然是大才,杨意气风发,分析了内外在形势,给出了“安内攘外”的国策。

蒋就像当初刘备见到诸葛亮、朱元璋见到刘伯温一样,如鱼得水,一请再请杨出山,杨最终抵不住蒋的盛情,出山做了蒋的幕僚。

北伐之后,蒋虽然无人能出其右,但是当时天下军阀混乱,随时有联合逼迫自己的可能,于是蒋问策杨,杨对这一切早已经了然于胸,对蒋说“总司令,依我看,当今天下,广西的第七军横在两湖,李济深负隅两广,白崇禧收编了唐生智三个军的残部,桂系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他和冯玉祥、阎锡山勾结,那么总司令你就岌岌可危了。好在桂系有能够拆李宗仁台的俞作柏,唐生智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三个军,必定会找白崇禧麻烦,我们再用重金去收买冯玉祥手下贪财的石友三等大将,那么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势力就不难土崩瓦解。如果再收买陈铭渠,陈济棠,那么就可以如束虎般扣留李济深于广州,到时候桂系的一分天下就变成了蒋公您的三分天下了。”

事实证明,后来事态发展,全如杨永泰所料,丝毫不差,足见其谋不差于当年诸葛亮三分天下。

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对付“我”的策略,如“七分政治,三分军事”,都是他的提议。

换一句话说,杨当初如果还在,西安事变基本不会发生,蒋根本不会去西安,整个历史都会被还写。


不书三少

戴笠都要感谢这位“卧龙”一样的人物,1934年南昌机场大火案,本是个意外失火的事故而已,由军事委员会所属邓文仪的“密查组”侦察结案,一直觊觎密查组技术实力的陈立夫突然横插一脚,发动关系将案件大肆宣扬为贪腐灭迹丑闻,致使全国舆论哗然,一并要求由“中统”复查,让蒋介石和邓文仪非常狼狈。

蒋介石首席智囊、“委员长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勘破天机,力主由第三方机构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复查案件,戴笠竭尽全力,甚至亲赴美国调查,终于还原事件真相,平息了汹汹舆情,蒋介石大喜,手谕密查组1000多名人员全部并入特务处管理。

戴雨农一下子兵强马壮,军统基本实力成型,终于有了跟中统分庭抗礼的资本。


CC系偷鸡不成倒蚀米,不但挨了蒋介石一顿披头盖脸的臭骂,还培养出来一个从此以后的劲敌,把所有的仇恨都记在杨永泰账上,两年后的10月25日,杨永泰在湖北省主席任上遇刺于汉口身亡,大约就是二陈收买刺客所为,案件的最后不了了之,只有一种可能:背后的势力和黑幕过于庞大,无人敢揭开真相。

杨永泰,广东茂名人,活跃于北洋政府和广州政府的跨界政客,文采出众,善划多谋,却因政治眼光不准,一直郁郁不得志。曾经上万言书给李宗仁、白崇禧遭拒,桂系错失一大才;再上万言书于蒋介石,同时在蒋的盟弟黄郛和心腹大员熊式辉的极力推荐下,1932年终于成为蒋的帐前军师。以“三分政治、七分军事”的政策献计,使鄂豫皖苏区和江西苏区逐步沦陷,用计不可谓不毒,不是过早横死,也必是革命大敌。

陈宝国《信者无敌》剧情里,那个中央大员“杨云泰”,人物原型就是杨永泰。



红军开始长征后,杨永泰再献“追剿削藩”之计,薛岳率领国民党中央军两个纵队只追不截,名正言顺进入云贵川西南诸省,压服龙云,拿下王家烈,控制四川,使国民党中央的势力终于深入腹地,及至一体控制陕甘和河西走廊,胡宗南这个“西北王”即是杨永泰政略的受益者。

然而蒋介石的言听计从也让杨永泰权力过于膨胀,四处安插要员,隐隐成为“新政学系”的政治领袖,让国民党其他派系通通感受到威胁,开始联合攻讦,为平衡党内,蒋介石不得不将杨永泰调离中枢,出任湖北省主席避风头。

失去蒋委员长护佑的这位重要谋臣,终于死在江汉关码头。


度度狼gg



杨永泰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卧龙”,是过誉了,孔明终生只忠于刘备,杨永泰则是不断钻营,钻过北洋军阀,钻过孙中山,钻过西南军阀,宛如墙头草。

当然,杨永泰作为蒋介石的首席智囊输出,确实很有能力很有谋略,否则也不会得到蒋介石如此重用。杨永泰在投入蒋介石阵营后,为报老蒋的知遇之恩,可谓是不遗余力地为老蒋出谋划策,为老蒋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杨永泰的“墙头草”政客生涯:

杨永泰是晚清秀才,从晚清秀才到民国高官,可谓是混得风生水起,近乎完美的转型升级。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政府,中国民国成立,杨永泰于1912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国会议员,1914年袁世凯废除国会后,杨被迫离京另谋出路,随后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杨永泰返回广东参加护国运动,随后得到孙中山的赏识,最终因为孙中山是个“空架子”而转投西南阵营,并帮助西南阵营改组军政府。1920年,杨永泰因陆桂系军阀荣廷失势而被迫离开广东北上投靠北洋政府,最终因为没得到重用再次选择离京。1927年,杨永泰想投靠李宗仁,但是遭到李宗仁的鄙视。

1928年,蒋介石决定北伐,黄郛向蒋介石推介了“胸罗经纶,足以佐治”的杨永泰,自此,杨永泰正式加入蒋介石集团,成为蒋的臂膀。如此辗转,杨永泰不仅没倒,最后反而扶摇而上,堪称民国政界的“小强”。



杨永泰献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我们今天谈蒋介石,便绕不过蒋介石那个臭名远播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可是这个政策可不是老蒋自己想出来的,是杨永泰绞尽脑汁帮他想出的“馊主意”。

1932年,蒋介石决定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时作为智囊输出的杨永泰看到机会来了,于是赶紧为蒋介石制定策略,最后给老蒋上了份“万言书”,提出所谓的“剿共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政策,这份万言书算是拍到了老蒋的马屁上,让老蒋格外受用。“七分政治”即以政治手段消除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三分军事”则以军事力量围剿消灭共产党,以摧毁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不可不谓之毒计,反正很合老蒋的胃口。

杨永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在第五次“围剿”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34年,中国红军因“反围剿”失败而被迫开始长征。蒋介石因此给杨永泰记了大功,甚至让他当了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杨永泰助蒋介石收权:打压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的“CC系”

我们知道蒋介石有着基本的用人标准,用同乡,用黄埔系,用“忠臣”。可是,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则是自成一派,被称为“CC系”。

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出身于“民国四大家族”的陈家,陈氏兄弟掌控国民党党务机构,势力遍布中统局、组织部、地方党务部门,对老蒋有着很大威胁,当时甚至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对于这样的陈氏兄弟,你说“霸道总裁”蒋介石能容忍,能不忌惮?

杨永泰的政学系因为杨永泰受到重用而逐渐在国民党站稳脚跟,但仍然不是黄埔系和CC系的对手。“帝王之术”在于什么?在于平衡。杨永泰深谙蒋介石的心思,黄埔系是蒋介石的嫡系,那么杨永泰的目标只能说CC系。于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杨永泰开始对CC系展开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削弱了CC系的势力。杨永泰与陈氏兄弟真正是水火不容了,但是蒋介石很高兴,杨永泰知道只要蒋介石满意了他就会没事,甚至可能还可以往上爬。

杨永泰遇刺身亡:政治派系角逐的牺牲品

1935年,蒋介石将杨永泰调任湖北省主席,这时的蒋介石第五次“围剿成功”,同时也成功削弱了陈氏兄弟,蒋介石此时调离杨永泰的举动难免显得有点“过河拆桥”的味道,在打压完陈氏后当然也要想办法安抚他们,打压他们的“那把刀”往往会成为祭品,这也是古代帝王经常用的手段。

1936年,杨永泰受到日本驻汉口领事馆的宴请,在宴会结束返回武昌途中,遭刺客枪杀。而此案真相如何却没人关心,真凶到底是否真的是CC系呢?

如此结局,让人不甚唏嘘。


吾与吾国

说实话,我不知道是谁把杨永泰称之为“当代诸葛”的,我只能说他的这个说法我完全不同意。

杨永泰无能从人品,眼光还是谋略上,都跟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差距甚远,把他称之为“当代诸葛”,我感觉是严重的拉低了诸葛亮的形象。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人品

杨永泰的人品就不用说了,在蒋介石重用他之前,几乎可以用“声名狼藉”这个词语来形容他。杨永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者,毫无信仰和忠诚可言。他的一生中,投靠过北洋军阀,投靠孙中山,也投靠过西南军阀的政客,最后投靠到了蒋介石。

杨永泰的每次跳槽倒戈,并不是因为和原东家的信仰、理想等不同,而是觉得原东家的实力不行,没有前途,所以就见风使舵,风吹两边倒。而诸葛亮呢?选定了刘备之后,不管世事如何,他都坚定的跟着蜀汉走到底,两个人的人品高下立判。


眼光

杨永泰的眼光比起诸葛亮也是差得很远,用“目光短浅”这个词语来形容他毫不为过。他当政治投机者就算了,还是每次都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跳槽反叛,搞得自己声名狼藉,甚至后来无人敢用。


杨永泰最开始是投靠孙中山的,但是后来在护法战争中见孙中山没有实权,转而投靠西南军陆荣廷、唐继尧他们;后来西南军阀失势,他们北上投靠北洋政府;等到北洋政府垮台后,杨永泰又想再次投靠国民党,但是这个时候国民党不要他了。相比于诸葛亮一开始就看中了刘备这个潜力股,杨永泰的眼光可以说是差得很远。


谋略

杨永泰最为人称道的,大概就是他的谋略了。杨永泰在被蒋介石重用之后,确实为蒋介石提出过一些重要的谋略。比如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就是杨永泰的建议,至于这种策略是否正确,我在此不做评论,但是这为后世蒋介石背上抗日不利的骂名起了重要的作用。

杨永泰还提出过“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论断,对蒋介石建议说如果消灭我党,必须要多使用政治手段,因此也造成了后来我党张国焘的叛变。在这一点谋略上,杨永泰还算是有一些水平的。但是总体比较起来,杨永泰的谋略比起未出茅庐就天下三分的诸葛亮而言,还是差很多的。


我的结语

把杨永泰称为一个水平还可以的谋臣可以,但是把他称之为“当代诸葛”,我觉得确实是言过其实了,个人觉得他离诸葛亮还差得很远很远。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老魏聊历史

蒋介石著名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即此公杰作。以“两桃杀三士”之策挑起“中原大战”在中原大战中杨永泰凭三寸不烂之舌,能用钱解决的绝不用枪。从内部瓦解了冯阎联军,使蒋介石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在蒋介石围剿红军中献“驱虎搏狼”之计对红军追而不歼,企图让红军与地方军阀相残,以坐收渔人之利。获得了很大成就。杨永泰在为人处世上更接近纵横家苏秦、张仪。眼中只有目标。心中没有道德正义界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早年游走投机于各方势力之间,很为主流社会所不耻,曾经欲投靠李宗仁之桂系,遭拒。称此人为现代苏秦比较贴切。


还算正常人

杨永泰的确很聪明,但这种聪明给他带来声名鹊起的同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也把蒋介石和国民党带进了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杨永泰三策。一是削藩策,直接引起蒋冯阎大战和蒋桂战争。二是围剿红军的三分政治,造成中央和鄂豫皖等根据地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三是更著名的攘外必先安内,不用多说了。


拦门蓑笠翁50831

杨永泰一生可以说就是战国时代的门客式人物,小才虽可谋生,但私德缺陷致命!当然,由于杨永泰寡妇多嫁,也让他对当时军阀割据的诸多特点比较清楚,对社会的基本认识更加接地气,因此出了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计谋。但是,和当时社会的大背景和国家与人民的切盼相比,和其被刺身死的结局看,其才智上不能报国,下不能全身,中不足顾家,完全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谋士!


来看失笑儿的

配得上这样的评价是真的能人啊!诸葛亮在当时战国时期那可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啊!多少大国将军都惨败在他的手下。杨永泰为何会被誉为当代诸葛亮呢?

杨永泰自小聪慧,足智多谋。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军事家,连蒋介石都对他百般敬佩。当时蒋介石频频获得战斗胜利都是听从了杨永泰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