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深化改革系列談|從群眾中汲取改革力量

從群眾中汲取改革力量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封信可以傳達群眾的感情。隨著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深入,十師一八四團職工群眾切實感受到改革帶來的變化和實惠。截至5月18日,該團共收到職工群眾寄來的感謝信1831封。“改革讓我們有話語權了”“改革讓我感覺更民主了”“改革讓利益更傾向我們職工了”“改革好”“支持改革”,一句句樸實無華的話語,深情滿滿地道出了職工群眾對改革的擁護和對未來的期許。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改革離不開人民群眾,黨領導的改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只有堅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把群眾的福祉抓在手上,把群眾的期盼扛在肩上,改革才能科學務實,才能有成效。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實施以來,從連隊“兩委”選舉,到“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等民主決策制度切實貫徹執行;從土地確權頒證,到全面取消義務工、“五統一”……一系列改革舉措受到職工群眾廣泛支持和擁護,團場連隊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職工群眾參與改革、支持改革、擁護改革的積極性高漲。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兵團的全面深化改革,如果沒有職工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再好的“頂層設計”恐怕也是空中樓閣,再美的藍圖恐怕也難變為現實。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之所以得到職工群眾的大力支持,正是瞄準了職工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所以,改革必須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要始終站在群眾立場上謀劃改革,始終依靠群眾推進改革,始終尊重群眾意願深化改革,把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此,改革方向才能不偏離。

同樣,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改革面對的是不同的利益主體,每往前推進一步,都將牽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但無論困難和挑戰有多大,只要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不斷在群眾中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就能清除改革路上的各種阻礙。在改革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利益訴求,就要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尋求改革的“最大公約數”。只有時刻關注群眾對改革的反應並及時回應,方能把職工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職工群眾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離不開廣大職工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從1831封感謝信中可以看出,廣大職工群眾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熱切期盼改革,從一封封感謝信中我們讀出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對改革發展的參與願望。

總之,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力爭做到讓職工群眾滿意,改革的大船就始終有廣大職工群眾載起,就能一路揚帆破浪,乘風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