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在去尼泊爾之前,我們就做好了面對很多孩子的準備,因為有攻略寫到,當地的小孩會向遊人索要糖果和鉛筆,為了脫身自保,這兩樣東西自然就列入了我們的“出行清單”。

當我們真正走進這個國家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們並非想象中的那般“熊”,恰恰相反,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童年,那是一種在發達地區少見的澄澈和質樸,正如他們的眼睛,永遠散發著純潔的光芒。

圖文|冷大夫

▶︎ 本文約 3000 字,細讀全文需 8 分鐘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圖上的這位為孩子,是我在加德滿都北部的居民區見到的。當時他光著身子坐在排水溝裡玩石頭,雖然環境髒亂、身上也是髒兮兮的,但是他的眼睛無比清澈。在偷偷按下幾張快門之後,我確是不忍心久留,回來的路上,買了幾塊當地的糖果送給他,他的家人在一旁忙著幹活,見我們給糖,留下了一個同樣真摯的微笑。

初次來到加德滿都,周邊的一切都引人好奇,泰米爾街區的巷道交織如網,我將其比喻為白蟻的巢穴,這並不是一種貶義,而是再無更貼切的形容了。木質、土製、磚瓦的房子相依相疊,形成縱深錯落的密道。

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從什麼角落裡竄出一個孩童,嬉笑著、玩耍著、奔跑著,他們也會好奇地看你一會兒,有些會說英語的孩子還會主動和你打招呼。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尼泊爾的街道交錯複雜,你永遠不知道從哪裡會突然竄出來一個孩子。

這天在回旅店的路上,我們一行人正興致盎然地掃著街,忽然我被一個聲音叫住了:“Hi China!”一回頭,發現是一個小女孩從門縫裡在向我招手,身後一家五口人都在屋裡面露笑容,她指了指我們的相機,哦,原來是想要我們給他們拍照。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趴在門口喊我們拍照的小女孩。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座城市的孩子,我想大概是“獨”了,雖然並不是整體閉門不出的那種,但較之於我們走過的其他地方,這確是事實。再怎麼說加德滿都也是尼泊爾的首都,雖然貧困,但在這個國家裡也算是小康了,屬於相對“富足”的區域。得益於尼政府大力的助學政策,這裡的孩子生活在和我們並無大異的兩點一線之中,所以他們的玩樂也更為獨立,無可厚非。

而甘杜克(Ghandruk)卻是徹徹底底的偏遠山村。這是一個海拔兩千六百多米的小村莊,四周被群山包圍,村民們世代生活在這裡,自給自足,除了徒步的遊客,鮮有交通來往。

我們在布恩山(PoonHill)徒步的第四日路過這裡,偶然間發現了一所建在半山腰上的小學。顧不及下山的行程,便和嚮導說想去探訪一下。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早操隊伍中一個酷酷的拽拽的Boy,他們的這種毛線帽是尼泊爾人的標配。

進入學校的時候,孩子們正在做早操,我們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待。不時有羞澀的小眼睛望向我們,我們便招招手,他們也悄悄地招招手。在欣賞完一曲尼泊爾國歌之後,終於到了自由活動的時間。在徒步向導引薦下,學校的老師很熱情地迎接了我們。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山村的孩子大多數沒見過世面,看到有生人前來,略帶羞澀又很驚喜地上前圍觀。

既然是慰問,就肯定得準備點禮物了。我們在附近的登山客棧買了些糖果,老師叫孩子們排好隊去接,看到孩子們伸出的一雙雙髒兮兮又稚嫩的小手,腦海裡忽然回憶起朵爺拍過的那組照片,有些不是滋味。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自由活動時抱團圍觀的孩子們。

孩子畢竟是孩子,當掏出糖果的一刻,整齊的隊伍瞬間消失了,我們被圍了個水洩不通,但心裡卻湧上了幾分幸福。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這哥倆大概是兄弟,穿著相似的衣服,總是抱在一起,看到我們舉起相機就一個勁的往前湊。

經歷過這一番短暫的探訪,我是頗為觸動的。如此貧困的地區,卻有如此簡單的快樂和幸福。當我們還在為日常生活中的功名利祿而煩惱時,可曾想過在如此遙遠的地方,還有這麼一群清澈的眼睛,他們不希求金錢、慾望,一塊小小的糖果便能帶來整日的歡樂,和我們相比,到底誰才是幸福,誰才是貧困呢?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拿著棒棒糖耍酷的小男孩,臉上還掛著鼻涕泡泡。

徒步歸來以後,我們住進了古城巴德崗(Baktapur),原本以為這樣的古鎮應該是屬於上了歲數的老者和信徒的,卻沒有想到這是個孩子的王國。

在巴德崗杜巴廣場的南部,有一片開闊的廟宇群,這裡在白天是個菜市場,到了傍晚放學的時間,便成了孩子們的操場。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正在一起看“跳大神”的男孩們。

我們進駐巴德崗的第二天,就趕上了一個當地的節目表演,大抵是幾位扮演神明的人在敲鑼跳舞,全城的老小都被吸引了過來。一邊的臺階上坐滿了剛放學的小孩,和之前的經歷一樣,他們看見我們的相機,就開始招呼起來。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這位伸舌頭的小孩有著極強的領導能力,是當地的“孩子王”,在攀談中他向我們介紹了一些關於表演的內容。

和加德滿都以及博卡拉山村都不同,這裡的童年充滿了閒暇的時光,並且由於巴德崗的景區身份,使得這座古城裡的孩子見識到了更多的外部世界。他們善於交際,喜歡聚集成一個個小群體、小幫派,那種一群孩子奔跑著追逐著的景象,就像我們小時候的樣子。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小幫派的朋友們十分親近,喜歡聚集在一起,是個拍集體照的絕佳機會。

如果再用一個詞來形容巴德崗的小孩,應該是“活”,不僅僅是活潑,更因為他們懂得交往與過活。長時間在旅遊區里耳濡目染,讓他們學會了與遊客去套近乎、交朋友,他知道你想要拍照,便拉你去隊伍的最前排;你想要了解歷史,便給你講解奇怪的鬼神典故。更令人驚奇的是,這裡的孩子有很強的語言天賦,他們中間有不少會說流利的英語,甚至還能拽幾句簡單的中文。

在觀看演出的間隙,一個孩子突然問我“I Love You”的中文怎麼說。我告訴他應該讀作“我愛你”,心想這小孩兒還挺浪漫呀。沒想到過了一會兒,整個看臺的孩子都會說這句話了,真的是猴精呀!我便讓他們齊聲喊了一遍,錄了個小視頻,以後自己浪漫的時候留著用哈哈。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在巴德崗貧困問題依舊嚴重,他們要的竟然不是糖果,而是書本,這讓人有些心酸。

巴德崗這個“文化旅遊名城”依然是嚴重貧困的,那天我們慣例給見到的孩子們發些糖果。有一個小孩卻拒絕了我們手裡的巧克力,他說他只想要一本書。

我們四個聽了首先是震驚,這種在正能量文章裡才能看到的情景竟然真實的發生了,一個窮苦地區的孩子,拒絕了小小的享受,卻選擇了知識。在一番商量之後,同行的小夥伴給這個小朋友買了本漢語詞典(唔...)。

東方瑞士的孩子一點也不熊

△ 我們費勁走過的山路,是孩子們每日上下學的日常。

在尼泊爾,我們前後見證了三種不同的童年。從“獨”到“村”再到“活”,環境的差別塑造了三種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從加德滿都到博卡拉再到巴德崗,我們通過孩子們的視角,得以一窺這個國家最底層、最真實的一面。雖然生活不同,環境各異,但是孩子們經歷著同樣的貧困以及閉塞。我們看到,在這樣的困境中,依然有純真的眼睛、寬廣的心靈、求知的熱情。

活在城市裡的你我,自然沒有那般溫飽的擔憂,但我們是否有同樣高格的追求呢?

眼睛是尼泊爾最為神聖的圖騰之一,若這般神聖是有價的,我想這裡孩子都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因為他們都擁有那雙最為閃亮的明眸。

我是圖蟲攝影師,冷大夫

我在圖蟲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