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余华凭借这本书看哭无数中国人,感动众多世界读者

在中国的主流文学作家里,蜚声国际文坛的人没有几位,余华便是其中之一。余华可以说是最没有“中国特色”的作家,因为余华不像众多的中国作家那样,以“乡土中国”作为叙事背景,他们的作品具备浓厚的地域或时代特色,那些发生在特殊时期特定土地上的家族故事,不能移换到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如莫言的高密乡,陈忠实的白鹿原,格非的烟雨江南,阿来的康定情歌等。余华没有如此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余华的作品,却能够毫无违和感地迁移到任何叙事背景之下。

余华是用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写作,他面向的是全世界的读者。《活着》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的故事,它也有可能讲述的是一位密西西比河河畔的美国农民的故事,同样《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讲述的发生在中国南方小城的卖血故事,也可能发生在里约热内卢的某个贫民窟。《许三观卖血记》被韩国人改编成电影,诸位不妨去看一下,这个发生在中国小城的故事,实际上在韩国也能够落地生根。

一生必读‖余华凭借这本书看哭无数中国人,感动众多世界读者

用中文普通话写作的余华代表了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余华一度被外媒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现代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余华本人也因此曾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家,余华无疑很成功。虽然余华自己说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但是在介绍余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活着》这本书之前,不妨再谈一些读者通过他的小说无法了解到的事情。在余华的早期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零星记录了他的创作之路。

有一次余华问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人为什么他们经常在街上游玩,那个人告诉他,这就是他们的工作。余华觉得这样的工作很适合自己,于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文化馆。摆在面前的路有三条:作曲、绘画和写作。对于只认识汉字的余华而言,写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生必读‖余华凭借这本书看哭无数中国人,感动众多世界读者

正是这个选择让余华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适逢二次复兴的中国文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拉美作品涌入中国,少年深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接触马尔克斯、卡夫卡等欧美作家后,余华的写作方式出现变化,与同时的格非、苏童、马原、洪峰、叶兆言等人开启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探索意义的“先锋文学”创作,《鲜血梅花》、《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一些列既冷静又残酷的短篇小说相继发表,确立了余华的在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1991年到1992年,余华相继在《收获》杂志上发表自己的长篇作品《在细雨中呼喊》和《活着》,两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宣告了余华在叙事风格上的再次转变,尤其是《活着》一书,余华彻底撕掉了早期短篇作品被贴上的“先锋文学”标签。三年后《活着》一书被介绍到法国,余华的作品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余华是一个愤怒而冷漠的作家。《活着》一书,余华完成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升华,并因此享誉全球。《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两本书一定程度上极其相似,充满温情的苦难叙述持续了他叙述上的旁观冷漠,但是读来却又震撼人心,让人感动。

余华说,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他认为,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种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一首美国的民歌《老黑奴》作为发轫的契机,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写下了《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人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文化与人性具有共通之处,福贵的形象,始于一位美洲土地上的老黑奴。所以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断定,《活着》是一个属于世界的故事。福贵这个人以及他的际遇,同时也是美国民歌中老黑奴这个人以及他的际遇。

一生必读‖余华凭借这本书看哭无数中国人,感动众多世界读者

《活着》这本书,以解放前后的中国乡村作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回忆自己一生的故事。福贵一生经历了国共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在不可抗拒的时代背景之下,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遭受着特殊时代所带来的苦难。

儿子有庆因为县长夫人生孩子献血被医生伤心病狂地抽血活活抽死了;女儿凤霞四岁时因为一场高烧变得聋哑,长大后嫁给二喜,过了一段时间的幸福生活,却因为生孩子难产而死。一双儿女的相继离世,让福贵本就重病的妻子家珍不堪沉痛,凤霞走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走了。四年后,凤霞的孩子苦根长到四岁,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压死了。唯一的外孙苦根长到七岁,一次生病,因为家里穷福贵给他煮了一锅豆子,没想到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一生必读‖余华凭借这本书看哭无数中国人,感动众多世界读者

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多年后,当这位叫福贵的老人回忆自己饱经沧桑和苦难的一生时,他说:我有时候想想觉得伤心,有时候又很踏实。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福贵亲手安葬了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懂事听话的儿女,还有他的女婿和外孙,还有那条最终陪伴着他的老牛……构成了他真实的生命历程,他们活着,带给他生命的充实和希望;他们走了,福贵依然感受着这样的充实和希望。所以年老的福贵耕田时,依然一次一次地叫着他们的名字。

一生必读‖余华凭借这本书看哭无数中国人,感动众多世界读者

阅读本书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百感交集的过程,人物的命运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读者的神经,余华精准的细节处理,不经意间就让人感动得哽咽泪流。

余华以其冷静的笔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结局悲伤的故事,可是每一个读者,都将含着眼泪接受了这样的结局。“新希望”和“大团圆”在《活着》一书中是看不到的,《活着》没有设置巧合和堆砌悲剧,家人的一次次离世,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无可避免地真实发生了。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小说的最后,老人和老牛在夜色苍茫中消失,故事在对土地的讴歌中结束。福贵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的苦难和不幸,以其强大的生命意志,继续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坚韧地活着。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