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行动的逻辑?是想好了再去做,还是啥也不想直接开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在上学时考试的前一夜自己非常焦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准备好,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学好。如果这个世界允许大家准备充足之后再去考试,估计考场上永远不会有人。

还有一种经验是,上级领导给你布置了一项工作,你不假思索马上去做。做着做着发现不对,有些因素没有考虑到,又回过头来寻求帮助并且重新去准备材料,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最关键是有时候白白浪费了一个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最有效的行动逻辑呢?是把事情计划周全了再去做,还是啥也不想直接开干?

什么是有效行动的逻辑?是想好了再去做,还是啥也不想直接开干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蜜蜂和苍蝇的实验。把蜜蜂和苍蝇同时装进一个开口的啤酒瓶内。苍蝇就会到处乱撞,在几次碰壁之后就会撞到瓶口飞出去。而蜜蜂由于群居习惯,就会不停向一个方向飞,不停地撞击一个位置,最后可想而知,永远不能跑出来。

从这个案例看来,没有计划的乱撞是更加有效的。

但回到我们当今商业社会,你求职或者计划创业。如果你不去调查这个行业前景如何,目前状况如何,都有那些大公司,新技术是什么。就一股脑的进去说要打下一片江山,最终惨死的可能性一定是百分之一百的,没有一点活的几率。

从这样看来,做事情还是要有计划。

从古代来看,兵法也是一再的教育我们打仗要先胜而后求战,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况呼无算乎!

毛主席在带领全国人们闹革命的时候,他也是深入到湖南各地进行各种调查,形成了湖南运动报告,后面才有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说明做事情还是要有前期准备的,没有准备的做事情都是瞎扯淡。

什么是有效行动的逻辑?是想好了再去做,还是啥也不想直接开干

三国曹操是一个大军事家,他的众多对手对于他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就是用兵狡诈,多变。曹操看的兵法其他人也看呀,为什么到了他这里就是狡诈了。其中有一段曹操教育曹丕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关于变与不变的论断。他要求曹丕要熟读天下兵法,但是在真正实战中切忌不能完全按照兵法来,或者说,就不能按照兵法来。

多牛逼呀!尽兴书不如无书,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兵法被曹操玩的就不是一个手艺那么简单了,成了艺术。艺术这个东西,只能够意会的。

遍观各路军事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枪声一响计划作废。拳王泰森也说过,每个人在脸上挨上一拳之前都有计划。

那从心理学,商业,军事,体育等等各个方便好像对这个话题有这各种的论断,到底哪个重要呢?

实际最有效的行动逻辑是绝对不能够偏向两个极端,而是要取中间。

战神曹操的逻辑是,你先要了解天下兵书都是怎么教你打仗的,熟读于心之后在面对战争时候,你能够利用兵法所说看清楚形势,并且根据以前兵法所言创造性的做出战术指挥。如果没有以前所读兵法垫底,你你能看懂个锤子。

什么是有效行动的逻辑?是想好了再去做,还是啥也不想直接开干

现在的商业理论也是这个道理,你要先定出一个方向。查找资料并且对行业内很多牛逼案例进行复盘,大致形成自己一套商业打法理论加上多个案例的复盘,再去进行实践。你可能就会躲避很多的坑,并且在实战中利用自己学习的理论形成自己打法。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从来不看书不学习,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了。这样的人着实害人!这样的人只是想把自己进一步神话而已,而从来不考虑自己作为名人的言论对于社会的误导有多深。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你一定要好好准备,把所有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后面你做起事情来就会顺很多,就一定能成功。现在很多培训机构都用这样的方式,感觉只要你上了他们的创业课你就一定是独角兽。不准备好就不要瞎动。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大家的腿脚都给困住了,和上述的害人理论有同样的杀伤力。

做一件事情,特别是一件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情,你一定要有理论支持,有案例佐证,有项目实践。 所以,有效行动的逻辑就是,你准备做一件事情最好进行一定量的准备,并且要有耐心。有一个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1+1+1理论“。

第一个”1“:看经典书目或找行业大牛给自己做一个做这个事情的框架理论。一定要做,这样你就不会做事没有方向和理论依据。

第二个”1“:要复盘前面人做过这个事情100个案例,找到其中他们的打法和具体操作方式,嫁接到自己的理论中去。就像过去军事家喜欢复盘各种战役,从中学打法,找教训。

第三个”1“:开干。一定要有一种做任何事情不尝试100以上就没有资格谈失败的霸气。如果这个事情你简简单单就成功了话,不是陷阱就这个事情毫无价值。

勇猛,精进,才是有效行动的逻辑。江湖骗子和书呆子是不可能懂得这个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