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有效行動的邏輯?是想好了再去做,還是啥也不想直接開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上學時考試的前一夜自己非常焦慮,總是感覺自己沒有準備好,還有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好。如果這個世界允許大家準備充足之後再去考試,估計考場上永遠不會有人。

還有一種經驗是,上級領導給你佈置了一項工作,你不假思索馬上去做。做著做著發現不對,有些因素沒有考慮到,又回過頭來尋求幫助並且重新去準備材料,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最關鍵是有時候白白浪費了一個機會。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最有效的行動邏輯呢?是把事情計劃周全了再去做,還是啥也不想直接開幹?

什麼是有效行動的邏輯?是想好了再去做,還是啥也不想直接開幹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蜜蜂和蒼蠅的實驗。把蜜蜂和蒼蠅同時裝進一個開口的啤酒瓶內。蒼蠅就會到處亂撞,在幾次碰壁之後就會撞到瓶口飛出去。而蜜蜂由於群居習慣,就會不停向一個方向飛,不停地撞擊一個位置,最後可想而知,永遠不能跑出來。

從這個案例看來,沒有計劃的亂撞是更加有效的。

但回到我們當今商業社會,你求職或者計劃創業。如果你不去調查這個行業前景如何,目前狀況如何,都有那些大公司,新技術是什麼。就一股腦的進去說要打下一片江山,最終慘死的可能性一定是百分之一百的,沒有一點活的幾率。

從這樣看來,做事情還是要有計劃。

從古代來看,兵法也是一再的教育我們打仗要先勝而後求戰,多算者勝,少算者不勝,況呼無算乎!

毛主席在帶領全國人們鬧革命的時候,他也是深入到湖南各地進行各種調查,形成了湖南運動報告,後面才有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論斷。說明做事情還是要有前期準備的,沒有準備的做事情都是瞎扯淡。

什麼是有效行動的邏輯?是想好了再去做,還是啥也不想直接開幹

三國曹操是一個大軍事家,他的眾多對手對於他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用兵狡詐,多變。曹操看的兵法其他人也看呀,為什麼到了他這裡就是狡詐了。其中有一段曹操教育曹丕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關於變與不變的論斷。他要求曹丕要熟讀天下兵法,但是在真正實戰中切忌不能完全按照兵法來,或者說,就不能按照兵法來。

多牛逼呀!盡興書不如無書,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兵法被曹操玩的就不是一個手藝那麼簡單了,成了藝術。藝術這個東西,只能夠意會的。

遍觀各路軍事將領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槍聲一響計劃作廢。拳王泰森也說過,每個人在臉上捱上一拳之前都有計劃。

那從心理學,商業,軍事,體育等等各個方便好像對這個話題有這各種的論斷,到底哪個重要呢?

實際最有效的行動邏輯是絕對不能夠偏向兩個極端,而是要取中間。

戰神曹操的邏輯是,你先要了解天下兵書都是怎麼教你打仗的,熟讀於心之後在面對戰爭時候,你能夠利用兵法所說看清楚形勢,並且根據以前兵法所言創造性的做出戰術指揮。如果沒有以前所讀兵法墊底,你你能看懂個錘子。

什麼是有效行動的邏輯?是想好了再去做,還是啥也不想直接開幹

現在的商業理論也是這個道理,你要先定出一個方向。查找資料並且對行業內很多牛逼案例進行復盤,大致形成自己一套商業打法理論加上多個案例的覆盤,再去進行實踐。你可能就會躲避很多的坑,並且在實戰中利用自己學習的理論形成自己打法。

如果一個人告訴你,他從來不看書不學習,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了。這樣的人著實害人!這樣的人只是想把自己進一步神話而已,而從來不考慮自己作為名人的言論對於社會的誤導有多深。

如果一個人告訴你,你一定要好好準備,把所有一切都準備好了之後,後面你做起事情來就會順很多,就一定能成功。現在很多培訓機構都用這樣的方式,感覺只要你上了他們的創業課你就一定是獨角獸。不準備好就不要瞎動。為了自己的利益,把大家的腿腳都給困住了,和上述的害人理論有同樣的殺傷力。

做一件事情,特別是一件自己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事情,你一定要有理論支持,有案例佐證,有項目實踐。 所以,有效行動的邏輯就是,你準備做一件事情最好進行一定量的準備,並且要有耐心。有一個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1+1+1理論“。

第一個”1“:看經典書目或找行業大牛給自己做一個做這個事情的框架理論。一定要做,這樣你就不會做事沒有方向和理論依據。

第二個”1“:要覆盤前面人做過這個事情100個案例,找到其中他們的打法和具體操作方式,嫁接到自己的理論中去。就像過去軍事家喜歡覆盤各種戰役,從中學打法,找教訓。

第三個”1“:開幹。一定要有一種做任何事情不嘗試100以上就沒有資格談失敗的霸氣。如果這個事情你簡簡單單就成功了話,不是陷阱就這個事情毫無價值。

勇猛,精進,才是有效行動的邏輯。江湖騙子和書呆子是不可能懂得這個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