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的體系之爭:從阿里和騰訊去看,也從線上和線下去想

文 | 萬德乾、楊亞飛

核心導讀:

1.騰訊為什麼要上零售業的牌桌?

2.騰訊智慧零售的七種武器是什麼?

3.為什麼說騰訊有兩種智慧零售?

大公司之所以叫大公司,決定了大公司在任何業務上,都不能掉隊,更不能缺失。

互聯網行業的競爭,如同一桌永不散場的牌局。任何江湖場的名角、人物,登上牌桌,是其基本義務。

這一局你可能是贏牌,下一局你可能是守牌,再下一局你可能只能助攻隊友的爛牌。總之,你手上此刻的牌面如何不要緊。關鍵是,你不能不上牌桌,更不能下牌桌。

有如互聯網時代的微軟,幾次試錯耗費巨資,始終不下牌桌。終於在Surface產品系列,獲得全球一致好評,佔據移動互聯網江湖一席之地。

一旦下了牌桌,再回來,就沒可能了。

比如某些老牌門戶網站,或是地產大佬,屢次試錯卻難改頹勢,各種跟風卻又不得要領。稍有受挫,立即自我休克免戰。換來如今人在江湖,卻無傳說。

騰訊入局零售業,從大局回看騰訊的選擇,就是騰訊不能不上零售的牌桌。

不管今天騰訊手裡拿著什麼牌,騰訊能夠打出什麼牌,更不管騰訊入局牌桌時間是早是晚。不下零售牌桌,用時間換空間,騰訊在零售業的影響力,只能多,不能少。

不下牌桌的零售業介入法?

騰訊,不是沒有在消費零售上,努力過。

新零售是驅動零售業變革的一道分水嶺,時間以2016年10月為界。在此之前,騰訊通過自創對標淘寶的拍拍,入股易迅和京東等系列動作,強硬的堅挺在電商牌桌上。

當然,電商時代,騰訊有身影沒聲音。在消費零售領域的幾個主要組成方——交易平臺(支付等全鏈路資源)、品牌商、服務商(物流)、消費者,騰訊從未很好在這個領域構建其完整的資源框架。

這個時代的贏家,是阿里和京東。其中京東在幾個品類上的攻勢,一度讓對標的天貓非常警惕。

同一時期,整個商業經濟孕育的互聯網+、消費升級、O2O模式、全民移動支付,以及電商趨頂等各類動作和客觀規律,都為新零售的到來,鋪墊好了所有的序幕之路。

從2016年10月開始,阿里用了一年時間,完成了新零售的概念普及:大數據驅動零售業重構;傳統商業的數字化升級。

阿里以一家之力,推動主導一個社會(絕非一個行業)的消費零售變革。不僅是零售商,阿里還要帶著全球品牌商一起,完成數字化經濟的升級轉型。

阿里也因此收割的豐碩的果實。不到一年時間,新零售這個看似簡單,其實異常專業的商業概念,實現了在社會層面的共識達成。

零售業的體系之爭:從阿里和騰訊去看,也從線上和線下去想

阿里和騰訊,一次次在各個細分賽道上遇見。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一套知識和意識體系,按照其分佈圖譜,大約能夠觸達四個層面。

第一層:專家層面。比如還在實驗室階段的6G移動通訊技術,在當前別說媒體跟蹤、社會討論。縱然是政府產業發展報告,也未曾涉及;

第二層:行業層面。比如AI人工智能、IOT物聯網等技術,大公司已經有廣泛的探索和應用試錯,媒體也有數不清的報道和研究,但就社會大眾來說,普通人既做不到一句大白話說清楚,也看不到相應的成熟產品應用。

第三層:社會層面。新零售就是典型案例。它本是一個行業術語,但是阿里讓它普及成一個社會術語。讓普通社會大眾,也多少聽過新零售,知道這是當前的商業熱點,是商業的未來趨勢。行業也因為社會大眾的強認知,基本上和大眾達成一種社會共識:誰都逃不過新零售的轉型升級。不過,怎麼轉型?怎麼升級?方法論的困惑,依然還在。而這,也為騰訊的入局,留下了機會點。此乃下文重點,在此暫不贅述。

第四層:全民層面。手機就是智能手機、中國要加強科技創新的自主技術、中國要富強……這是每個人不以個人意志、不以個人喜好而轉移的全民共識。

在這個圖譜分層中,本來屬於第二層的新零售,成功的拓展至第三層。這讓阿里的新零售,獲得了空前的社會資源傾斜和社會趨勢的助力。用句大白話來說:阿里是強力製造了一場颱風,帶動大家都飛起來了。

騰訊其實也是這麼認為的。

2017年12月,騰訊以42億元人民幣入股永輝開始,宣佈騰訊正式落座到了零售業這幅牌桌上。

騰訊應該想的很明白。

縱然技術賦能零售業的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但是僅就單純的財物投資回報值來說,每家零售企業佔股5%,也是一筆劃算的投資買賣。

模式分析:阿里VS騰訊

因為阿里和騰訊在所有細分賽道上的直面競爭,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兩強格局已經存在很久了。所謂的BAT格局,大家談起來的主要還是AT格局。

零售業也沒能逃過AT格局之爭。

當然,AT在零售業上的兩強地位,在當前還是兩家公司的地位對比,而非兩家公司在零售行業,也實際形成了實力相當的兩強地位。

所以,對於騰訊來說,是否會長時間允許外界用騰訊集團的實力,去包裝抬升騰訊零售的實力,未曾可知。

不過,外界期望的是,騰訊還是應該用零售實力,去和阿里的新零售直面較量。讓AT在零售業的兩強關係,名副其實。

雖然這有點不太公平。新零售幾乎代表著阿里的絕大部分業務。而智慧零售只代表著騰訊的一部分。

在5月23日-24日的廣州騰訊雲+大會上,智慧零售也只在騰訊雲產品服務全景的最外圈,尚不如遊戲、金融和視頻業務。

就連馬化騰在23日的開場演講中,也未曾專題講解騰訊智慧零售。對比2016年10月馬雲在杭州雲棲大會上拋出的“五新”概念,兩家零售業務在兩家大佬的兩家技術年度大會上的份量,確實不太一樣。

但是,這並未影響外界對騰訊在零售業有所動作的期待。

零售是商業的基礎,實體零售是零售的大盤。因為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在實體領域。

可以說,零售與消費,與人人有關。

但也因為人也差不多全面數據化(智能手機人人都有),讓數據驅動零售,阿里做的就是這個事情。

這樣大的兩家巨頭公司,這麼重要的一個與人人有關的傳統行業,零售業的一舉一動,關乎著全民的實際生活方式。

所以怎麼看懂阿里和騰訊在零售業的佈局和差別,兩家公司其實把難題交給了社會大眾。

有人比喻,阿里是蘋果系統,騰訊是安卓系統。更有甚者,比喻阿里是華約模式,騰訊是北約模式。

說這話的人,還是混跡於零售江湖的大佬。其言真是一竅不通,一派胡言。華約和北約暗示什麼意思,稍加了解的都懂。用這種歷史語境,比喻阿里和騰訊的零售業之爭,不僅愚昧,可以說很惡毒。

不過也不得不承認一點的是,正因為騰訊從去年底開始大規模入股實體零售企業,全行業才開始喜歡拿阿里和騰訊的零售業佈局說事。

但這有個嚴重的前提性問題,入股實體零售企業,改造實體零售業,根本不算零售業變革的主要方向。

而且,兩家在實體零售業能做的事情,根本沒有太多可對比性。

仔細想想,很少有像零售業這樣,讓兩家互聯挖個巨頭的競爭方式和刀刃接觸點,始終湊不到一個頻道上。

也就是說,阿里和騰訊在零售業的對標比拼,好比一個在唱京劇,一個在唱搖滾。讓人沒法在細節上,很直觀的做一一對比。

這種情況,相比其他業務賽道,非常罕見。

阿里和騰訊在其他業務上的競爭方式,基本都在模式雷同的狀態下,雙方打開資源和能力、耐力的閥門,看誰打得過誰?

比如在視頻方面,兩家有優酷和騰訊視頻。對於用戶來說,選的兩家誰的片源多,誰的自制劇或節目好。更多時候,兩家視頻資源,基本雷同。

或者如騰訊和網易在網遊上的競爭,固然遊戲題材不同,玩法不同,但他們吸引玩家的方式和利益點,還是雷同的。

其他細分賽道,皆是如此。

唯獨在零售業,雙方對標競賽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假設幾個行業內比較公認的競賽標準,試著看看這場AT(阿里&騰訊)之間的零售之爭,孰優孰劣。

第一,技術之爭?

阿里帶給實體零售業的,是全鏈路的數字化升級,一切以大數據作為唯一的驅動和決策依據。讓實體零售企業的運營本身,在技術的賦能下完成成本和效率的優化;完成場景和交付的再造。

騰訊端出的方案,主要是基於技術衍生出的“七種武器”,用於七個細節的提升:店鋪選址、營銷觸達、人臉識別、動線分析、貨架陳列(電子價籤)、成本降低、自助收銀(掃碼購)。

這是騰訊智慧零售部門、家樂福中國、百麗鞋業等各方都認可的標準化零售方案。

坦率的說,這七種武器也好,七種資源也罷,拿到阿里那裡對比,阿里能再拿出幾十種細分技術出來。

技術層面的對比,阿里好像比騰訊能拿出來的更多。

第二,賦能之爭?

阿里帶給旗下實體零售業的,是全方位的資源讓渡。因為阿里在電商時代,就是構建了完整零售資源框架的公司。

不僅給企業帶去技術,阿里對接著國內外眾多的品牌商,能為零售企業的商品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不可複製的資源輸出。

更重要的一點,阿里對旗下零售資產的強整合力,能快速複製對接到所有旗下企業。

比如全資收購了餓了麼之後,餓了麼的蜂鳥騎士資源,就能對接給阿里旗下,包括盒馬、大潤發等聚焦近場景零售的業務。

幾家淺層入股,更不談深度掌控和資源整合的平臺資產,彼此之間還有一定的競爭和廝殺。比如京東和拼多多,美團和滴滴。

賦能層面的對比,阿里好像在資源整合上,也體現出更高的效率和效能。

第三,規模之爭?

阿里和騰訊兩家公司,通過入股或業務深度合作的實體零售企業,或是關聯的消費購物類平臺,都是公開可數的信息。

也就是說,兩家公司各自體系的關聯公司,在年交易額上,能不能作一個比較?

更具體來說,萬一騰訊旗下的公司,年交易額,超過了阿里旗下的公司,怎麼辦?

退一步來講,騰訊旗下的公司,年交易額的增長率和增長規模,也超過了阿里旗下公司。

是不是可以說,你看,終究還是騰訊賦能實體零售業,更有效果,更靠譜?

實際情況,還真有可能。這麼說的原因,是大家不能忘了一點,實體零售業,是高度分散的。

為什麼兩家的零售業之爭,這麼令人著迷?因為這是兩家第一次真正從線上,走到線下的競爭。

線下的魅力和價值,在於高度的分散化;高度的零散且差異。要做到線下交易和連接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絕對的線上數據映射,在目前的互聯網技術邊界上,其實還做不到。

阿里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只有線下的一切,都做到絕對的線上數據映射,發生在實體層面再繁瑣散亂的交易和連接,都有章可循,有條可理。

騰訊的出發點在於,做有限度的技術賦能,帶給更快速、直接地業績提升。

阿里的實力,騰訊的工具

實體零售為什麼叫實體零售,因為實體零售一定有實體門店。只有實體倉庫,不叫實體零售,那是電商時代的競爭籌碼。

一旦消費者在有效距離內(比如三公里半徑)的實體門店,完成理想的購物需求。消費者向阿里靠攏,還是向騰訊靠攏,對消費者來說,並不重要。但對阿里和騰訊,很重要。

百麗鞋業說,他們對接了騰訊雲的技術,交易量增長了40%。我們沒有去太多的驗證這個數據的實際情況,但就這個增長來說,有了越來越多的百麗鞋業,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騰訊系零售規模的增長,有了越來越多消費者在騰訊的賦能下完成購物的滿足。

我們也不能去細緻進入到阿里和騰訊具體的產品結構的分析,這個過程太枯燥,也沒有太多意義。概念層面的技術性分析,是充分條件,但不是結果預估的必要過程。

我們要看到的是,騰訊的工具論(七種武器),營銷論(流量和IP對接),是不是實體零售業,期待的實用方法論。

假如有一天,如果騰訊系的零售企業,交易規模和增長速度,領先了阿里系零售企業。對於實體零售業而言,可能會有誰也說不好的思維化學反應。

畢竟,阿里之所以要不惜重資入股,深度改造幾家領頭的實體企業,也是希望在細分領域的領頭羊上,做出標杆之後,吸引細分領域的其他玩家,一同參與。

大潤發之於大賣場、銀泰之於百貨商場、居然之家之於家居賣場……,都是一個道理。領頭羊都成功了,你二、三、四名還不跟誰?

不過,阿里改造一個傳統零售企業,難度可能比新創一個零售企業,更高。

也因於此,一旦騰訊系的交易規模和增長率上來了,細分領域的二、三、四名玩家,憑什麼不跟隨呢?

你可以說騰訊這是降維打擊。

這話對,這話也不對。從理論層面來說,沒有什麼方案,是唯一的、最優的方案。

這個思維命題要強調的重點是,零售業,怎麼就必須讓兩家互聯網公司,決定未來。

所以,對於騰訊來說,騰訊在零售業的出路,其實是降低零售業的技術門檻,儘量朝一個更有時代意義的變革方向努力:人人都是新零售(智慧零售)的參與者和消費者。

每個企業,每個商家的能力,是存在先天差異的。每個企業,每個商家的自我定位和期望值,也是存在本質不同的。

你給我點技術,我很容易就上手,而且效果還是立竿見影的。再憑藉實體零售業天然的分散化特點,一個商家或企業,在騰訊的資源平臺對接下,就完成了技術轉型和數字化升級,並收割貨真價值的業績回報。

這不是也挺好的嗎?

說到這種靠著騰訊平臺資源找飯吃的現象,不僅已成事實,還是騰訊為消費零售貢獻的更為壯觀的一個盛況。

哪怕,騰訊眼睜睜看著過億的真金白銀,從眼前流過,也不覬覦一分一釐。

所以,騰訊的智慧零售,有兩個智慧零售。

一個是帶給實體零售企業的淺層佔股,淺層工具賦能,目的是不能不坐在零售業的牌桌上。

這是騰訊所能給到實體零售商的核心能力,“7大工具箱放在零售線上線下一體的場景,希望帶給消費者新的體驗,帶給商家效率的提升。”林璟驊表示。

但它絕非針對特定企業的定製化產品——儘管很多企業已經向前者表達對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迫切訴求。騰訊更願意做的是,將工具箱“分發”到不同零售商的手裡,由他們自由進行相應的升級改造。

聊天及社交環境的設計,也一貫強化對稱性和私密性,共同好友才能看到彼此在朋友圈的互動、添加好友方式的可選擇性等功能均在於此。

中國零售消費和線上線下之爭,阿里和騰訊,故事永不停歇。

零售業的體系之爭:從阿里和騰訊去看,也從線上和線下去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