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宗師:周少梅

民樂宗師:周少梅

周少梅,字守逢,一作守鳳。1885年生於江蘇江陰顧山鎮一個以演奏民間音樂為生的清寒人家。父親周靖梅擅長演奏二胡、京胡、琵琶等多種樂器,尤以琵琶見長,在鄉里同行中頗有名望,而且對崑曲、南調也有相當的造詣。少梅8歲入私塾讀書,因家境貧寒,未幾輟學,由其父傳琴技,數年間,許多樂器的演奏有了相當的基礎。1898年少梅到蘇州排鬚店當學徒,工作之餘,其在三哥德指導下,深入接觸瞭解、仔細揣模勒各路民間樂派琴手的演奏風格,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勤練不衰。至光緒季年,他的國樂功夫已是十分堅實了。他經常利用可能的機會出去尋師訪友,開闊眼界、切磋琴藝,演奏藝術逐漸成熟並形成自己的風格。有次回家路經江陰長壽地方,見那裡有國樂結社之組織,即入社取琴演奏。其技法嫻熟,節奏明晰、流暢合度,深得在場同仁讚賞。及至座談,更見其音律精通,見解獨到,聽者頻頻頜首。自此周少梅名聲大震,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絲竹能手”。

近代實業家華士巽在家鄉無錫縣盪口鎮創辦了“私立華氏鴻模高等小學校”,1906年慕名聘請周少梅擔任該校的國樂指導員,周開始了國樂教學生涯。以後他相繼擔任了江蘇省立無錫第三師範學校、省立物種、私立無錫中學、輔仁中學等學校的國樂指導員,教授多種絲竹樂器演奏和京、昆、梆子、蘇灘等戲曲演唱。他是我國最早把民樂這門學科帶進正規學校教育的國樂教師。周少梅從事教學工作30年,培養了數十名國樂人才,如陳俊民、勇士鏗、徐駿佳、須勍吾等,同鄉古琴名家吳景略20世紀30年代初也向周少梅學習過二胡、琵琶。教學中,周少梅傾注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和滿腔熱情。

明清以來,我國民族音樂事業每況愈下,“千日琵琶萬日笛,叫花(乞丐)胡琴一夜天。”到周少梅生活的那些年,曾盛行的絲竹樂器已淪為江南城鎮街頭巷尾、茶館酒店不屑一顧的“低庸下品”,周少梅不顧社會上鄙視民樂的世俗眼光,虛心向各地名師和民間藝人學習,矢志不移地投身於振興國樂的事業之中。

周少梅為了支持劉天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民族音樂理論的探索和改革,串聯家鄉民間藝人趙劍侯、吳夢飛、徐振中等協助劉天華在江陰縣城成立了以研究、發展民族民間音樂為宗旨的“暑期國樂研究會”。1919、1920年兩個暑假,周少梅偕同家鄉音樂愛好者兩度應邀赴會,傳授二胡、琵琶演奏技藝,與劉天華起主持暑期國樂研究學術活動。會上,周少梅即席作了關於振興民族音樂的演講,一再呼籲音樂同仁要以振興民族音樂為己任,還與人合奏了《梅花三弄》、《老六板》、《蘇州將軍令》及自己的新作。1932年劉天華逝世,周少梅得悉後極為悲慟,哀嘆“我國重振國樂失一臂也”。

1930年周少梅集合無錫、常熟、江陰等地的樂友成立了“香山絲竹社”,他們定期探討民族音樂,磋商演奏技巧,並招收生徒傳授絲竹技藝,外出演出,宣揚國樂,從者眾多。1933年周少梅至北平研究戲曲達2個月,並應學生之邀在北平答戲院開民族樂器音樂會三場,演奏江南絲竹音樂。1934年,生病的徐駿佳舉薦周少梅去上海替代他錄製唱片。1935年,周少梅聯絡南京、鎮江、常州、無錫、江陰等地的國樂愛好者,在鎮江民眾教育館成立了“國樂研究會”,研討國樂的繼承與發展。周少梅常應邀為電臺、學校等演出二胡、琵琶、單絃拉戲和絲竹合奏等。

在歷年教學中周少梅收集、整理、改編江南一帶民間音樂與戲曲,根據教學需要編印了三冊講義,1、《樂樂集》(現存首都圖書館)編印於1927年,彙集了1924年至1927年間印發的樂譜,包括重奏、合奏、牌子、梆子、唱段、二胡曲等39首樂曲。2、《國樂譜》(現存江蘇民間),彙集了1928至1931年間內部印的樂譜,其中註明有合奏、琵琶、二胡字樣的樂曲有80首;同時,在曲譜前附有二胡、琵琶、笛子等樂器的演奏姿勢及音位圖14幅,還把二胡曲譜分成二胡指法初學曲譜、二胡頭把拉法曲譜、三把頭拉法曲譜等五大類,不失為我國最早的一本二胡教材。從地方風格上看,它幾乎收齊了江南絲竹八大名曲,劉天華的三首二胡獨奏曲也收於書中,還收錄了當時流行的民間樂曲等,所載琵琶曲以中套為多共有9首,譜曲牌數一律表明,弦序、指序、指法一一註明,清晰明瞭。3、《戲曲譜》(現存江蘇民間),彙集了1928年至1934年間部分戲曲曲譜。全書曲譜系大字牌子,(即有曲有詞),共收錄梅派唱腔等京劇曲譜21首、梆子曲譜5首,崑曲2首、蘇灘2首等37首;鑼鼓譜1首、梆子曲牌8首、其他曲牌12首等器樂曲33首,全書共收錄77首(內重複22首,有關京劇的各種板式唱腔曲譜均收錄無遺。三冊講義均採用工尺譜加旁註簡譜的方式並豎劃減時線。在當年普及民族音樂文化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