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方志」称沈阳之始——1296年

「沈阳方志」称沈阳之始——1296年

「沈阳方志」称沈阳之始——1296年

远在西汉时期,沈阳就是一座军事重镇,辽金时期筑有土城。金代末年因金元战争,土城曾毁于兵燹,元代重建城郭,相当于现在城址范围。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这里设置沈阳路,归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管辖。那时沈阳路下辖五个总管府,24个千户所和14个州,其治所在今沈阳城内。正因为当时沈阳是沈阳路治所的所在地,便自然形成了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的地位。自从元置沈阳路以后,“沈阳”一名便见于史册,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沈阳一词,最早见于《元史·成宗本记》的大德元年(1297年)。而记载实物则是元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所立的城隍庙碑。

「沈阳方志」称沈阳之始——1296年

元代城隍庙碑

「沈阳方志」称沈阳之始——1296年

元代城隍庙碑

现存于沈阳故宫院内的元代城隍庙碑,是迄今发现的有“沈阳”称谓的最早文物。该碑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元代修建城隍庙时的功德碑。1934年,日本人园田一龟将此碑文收录于《满洲金面志稿》,我国学者罗福颐也在其所辑《满洲金面志》中做了摘录。沈阳路城隍庙碑原立于城隍庙正一道院殿旁,1962年从城隍庙旧址里清理出来移入沈阳故宫博物馆内收藏。元代沈阳城隍庙碑高1.86米,宽0.68米。碑首四龙交盘,碑座伏龟。碑阳,刻有“城隍庙碑记”。碑阴,刻有“城隍庙功德官员题名志”和庙院地“座落”四至。这通碑刻是研究元代沈阳城和沈阳社会情况的重要资料。这块石碑,成为元代置“沈阳路”的有力证明。

「沈阳方志」称沈阳之始——1296年

为什么称“沈阳”呢?目前有很多说法。通常的说法是,在古代,人们常以“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方位观来确定一地的方位。由于沈阳地处古沈水(即浑河)之北,因而得名。

姜克升《沈水辨析》中称,“《东三省古迹遗闻》谓:‘省北八里二台子村,有一关帝庙,额曰观泉寺,传者谓唐时增修,考辽金时,浑河之水,曾由寺前东流,故此寺名为观泉寺云。’《沈阳县志》沈水条按语也说:‘沈水故道本在今县治城北……其流域所经今不可考。’ ”

可见浑河(即沈水)在辽金时代曾在沈阳城的北部流过,如果沈阳得名于浑河(沈水)之北的话,那浑河故道从沈阳北部流过,就自相矛盾,应该叫沈阴才对,因而最早出现的沈州这个名字,不加阴阳,可能是因为经常改道,难以确定是沈阳还是沈阴所致。

已故史学家闫万章《沈阳历史沿革及其有关问题》一文中考证的,沈阳得名自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设立“沈阳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治在辽阳,合并沈州和辽阳二地之名而成。

但顾奎相《“沈阳”二字并非合成“沈阳”确因沈水得名》中说沈阳一词在元贞二年(1296)以前就已经出现,这又推翻了闫万章的说法。

在元代以前,沈阳附近没有任何河流名沈水。唐代以前,浑河一直称“辽水”或“小辽水”,唐代称“贵端水”,辽代以后至今称浑河。

最早称浑河为沈水的是《元一统志》:“浑河,在沈阳路,源出废贵德州东北,西南经沈州南一十五里、辽阳西四里,会太子河,合辽水,南注于海。旧称沈水。水势湍激,沙土混流,故名浑河。今水澄澈,遇涨则浑。”

总之,每个说法都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究竟沈阳因何得名,还是个历史之谜。

(图文/ 陈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