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方誌」稱瀋陽之始——1296年

「瀋陽方誌」稱瀋陽之始——1296年

「瀋陽方誌」稱瀋陽之始——1296年

遠在西漢時期,瀋陽就是一座軍事重鎮,遼金時期築有土城。金代末年因金元戰爭,土城曾毀於兵燹,元代重建城郭,相當於現在城址範圍。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這裡設置瀋陽路,歸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管轄。那時瀋陽路下轄五個總管府,24個千戶所和14個州,其治所在今瀋陽城內。正因為當時瀋陽是瀋陽路治所的所在地,便自然形成了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的地位。自從元置瀋陽路以後,“瀋陽”一名便見於史冊,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

瀋陽一詞,最早見於《元史·成宗本記》的大德元年(1297年)。而記載實物則是元代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所立的城隍廟碑。

「瀋陽方誌」稱瀋陽之始——1296年

元代城隍廟碑

「瀋陽方誌」稱瀋陽之始——1296年

元代城隍廟碑

現存於瀋陽故宮院內的元代城隍廟碑,是迄今發現的有“瀋陽”稱謂的最早文物。該碑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元代修建城隍廟時的功德碑。1934年,日本人園田一龜將此碑文收錄於《滿洲金面志稿》,我國學者羅福頤也在其所輯《滿洲金面志》中做了摘錄。瀋陽路城隍廟碑原立於城隍廟正一道院殿旁,1962年從城隍廟舊址裡清理出來移入瀋陽故宮博物館內收藏。元代瀋陽城隍廟碑高1.86米,寬0.68米。碑首四龍交盤,碑座伏龜。碑陽,刻有“城隍廟碑記”。碑陰,刻有“城隍廟功德官員題名志”和廟院地“座落”四至。這通碑刻是研究元代瀋陽城和瀋陽社會情況的重要資料。這塊石碑,成為元代置“瀋陽路”的有力證明。

「瀋陽方誌」稱瀋陽之始——1296年

為什麼稱“瀋陽”呢?目前有很多說法。通常的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以“山北為陰,水北為陽”的方位觀來確定一地的方位。由於瀋陽地處古瀋水(即渾河)之北,因而得名。

姜克升《瀋水辨析》中稱,“《東三省古蹟遺聞》謂:‘省北八里二臺子村,有一關帝廟,額曰觀泉寺,傳者謂唐時增修,考遼金時,渾河之水,曾由寺前東流,故此寺名為觀泉寺雲。’《瀋陽縣誌》瀋水條按語也說:‘瀋水故道本在今縣治城北……其流域所經今不可考。’ ”

可見渾河(即瀋水)在遼金時代曾在瀋陽城的北部流過,如果瀋陽得名於渾河(瀋水)之北的話,那渾河故道從瀋陽北部流過,就自相矛盾,應該叫沈陰才對,因而最早出現的瀋州這個名字,不加陰陽,可能是因為經常改道,難以確定是瀋陽還是沈陰所致。

已故史學家閆萬章《瀋陽歷史沿革及其有關問題》一文中考證的,瀋陽得名自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設立“瀋陽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治在遼陽,合併瀋州和遼陽二地之名而成。

但顧奎相《“瀋陽”二字並非合成“瀋陽”確因瀋水得名》中說瀋陽一詞在元貞二年(1296)以前就已經出現,這又推翻了閆萬章的說法。

在元代以前,瀋陽附近沒有任何河流名瀋水。唐代以前,渾河一直稱“遼水”或“小遼水”,唐代稱“貴端水”,遼代以後至今稱渾河。

最早稱渾河為瀋水的是《元一統志》:“渾河,在瀋陽路,源出廢貴德州東北,西南經瀋州南一十五里、遼陽西四里,會太子河,合遼水,南注於海。舊稱瀋水。水勢湍激,沙土混流,故名渾河。今水澄澈,遇漲則渾。”

總之,每個說法都有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究竟瀋陽因何得名,還是個歷史之謎。

(圖文/ 陳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