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记忆:你知道花都区政府广场一带,曾是一片片稻花飘香的水稻田吗?

现在的城市人,久居城市,时间长了,就向往于山清水秀的乡村,寄情山水。如果时光倒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乃至九十年代之前,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花都新华,那时候城镇化浪潮还还没有席卷,本就是如此光景,人们根本不需要长途跋涉只为了欣赏田园风光,新华本身就是田园风光的所在。只是在当时的农耕文明下,人们可能压根就没有那份心思所在,不会认为朝夕面对的家乡,就是风景所在。

人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缅怀,很多时候,都是事后才感触,都是站在后来的角度面对昔日,才回想昔日的百般好。人们向往现代工业文明,却又对于昔日的农耕文明,内心还是有很多眷恋之心,怀念过去的点点滴滴,怀念过去的人情味,对于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文化,希望得以传承,并能发扬光大。

自改革开放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我们身边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经历着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原建筑在农耕文明的一切文化,在大变化时代,迅速地瓦解、消散、重构。

花都新华城区,原来真不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留在老辈人的记忆,就是“新华一条街”。其时新华城区的路网,简单明了,不像现在纵横交错,复杂众多,主要是两条主干道,一是东西走向的新华路,二是南北走向的建设路。周边都是农村,周边都是水稻田,荔枝树遍布,一片田园风光。

花都记忆:你知道花都区政府广场一带,曾是一片片稻花飘香的水稻田吗?
花都记忆:你知道花都区政府广场一带,曾是一片片稻花飘香的水稻田吗?

在现今花都区政府广场周边,有田美村、三东村、公益村、石岗村等城中村。现在那里道路纵横交错,南北走向的迎宾大道、三东大道、紫薇路、龙珠路,和东西走向的公益路、茶园路、天贵路、凤凰路交错,构成了重要的交通路网。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完全是城市的面貌,是高楼大厦,是成熟的商圈,是车水马龙。但时光稍微往后不到30年,这里还都是周边农村的水稻田,村与村之间相连沟通的道路,乃是穿过水稻田的田埂路,骑着自行车,都要小心翼翼。这里曾是我青少年时期劳作玩耍的地方。

而原来新华周边其他的农村,比如新华村、横潭村、三华村、五华村、大华村、莲塘村等,曾经稻花飘香的景象不见了,曾经荔枝林遍布的景象不见了,均变成了城中村,位于中心城区中。

一旦经历过的老辈人老去,把记忆也带走了,后代人,还能想象出来建设路周边、花都区政府广场等地,就是水稻田吗?变化带来呈现给我们,完全是城市的气象!

时间,最是变化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可能你想尽力挽留,保留原汁原味,但却于事无补。新华城区,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发展已经是今非昔比,从过去的“新华一条街”,到如今城区不断扩大,变成颇具规模的中等城市,城市建设高端大气上档次,城市扩展速度,均是有目共睹。

在这个不可阻挡的转变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舍弃很多东西。如我们的村庄,对于在那里长大的我们,我们依恋不舍,它曾给我们滋养,它曾给我们快乐。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满是记忆。但在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中,村庄土崩瓦解了,消失了,随而代之,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是一条条崭新宽阔的马路。

在发展面前,任何事情都不会一成不变,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下。我们的村庄,曾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风物、文化都差不多,是我们父辈、祖辈们的集体记忆所在。但在现代工业文明面前,更新换代如此快,再过几代人,祖辈们的那些共同记忆,关于祖辈们的家园,只能在古纸堆上寻了。

新华城区的扩展,并没有停下脚步。近年来,花都区政府提出了“中轴线”发展大计。如今,万达广场及周边配套设施如火如荼建设,前面有千变万化,不会看见!

在还没有改革开放之前,花都区的外来人口,完全不多。花都,基本是清一色是本土人。但随着花都经济的大踏步发展,随着城区不断发展,也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比如入户政策、招聘政策等刺激,花都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一是来花都打工的外省人多,二是落户成为花都户籍的外省人也多。如今新华城区各大新楼盘,如新城区广百、大润发商圈附近的高档小区居民很多就是来自外省,他们成为“新花都人”。到了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就完全融入了花都。

花都新华城区,早已经不是本土人的天下,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人才,均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们和土生土长的花都人一起,共同缔造我们的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