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这年变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怎么这年过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正月才出头个没几天,我心里就冒出这样的感受,大概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感受。

从年前开始,“春节”“过年”的势头就在网络上蔓延开来,媒体铺天盖地关于“春运”的报道。

临近年关,“回家过年”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无论是飞机、火车还是汽车,只要上完最后一天班,大家都匆匆收拾好行李,风雨无阻的往家里赶。

那个时候开始,大概每个人都开始紧张期待除夕、大年初一的到来。春节就是令人期盼、兴奋、开心的日子。

怎么这年变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可是等真正到了过年的时候,变成了一年年重复的、乏味的、无聊的场景。对我们而言,除了和家人团聚是真的以外,好像其他都慢慢成了敷衍。

这是我今年的感触,可能有点言过了,但确实少了很多乐趣。

本来好不容易大家聚一块,抬头发现一桌子人都拿着手机,手机屏幕的灯光打着脸上,相当诡异。

就连发红包这样激动的环节,却都还不如每个人在手机支付宝里集福抢的欢快。

怎么这年变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要知道,就连春节这样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我们好像也越来越难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激情。

所以,到底是什么,在毁掉我们享受喜悦的能力呢?个人觉得,特别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越来越不重视“仪式”了。

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是怎么过年的呢?

单说年夜饭,我们到底真的理解它存在的意义吗?

其实吃什么不重要,每到过年的时候,整个大家族的人都聚在一起最重要。”

这大概是工作一年才回家的“各种漂”的心里话。

在小时候,每到年底,家里人都会买一大堆食材。自己围着爸爸妈妈洗菜、剁肉、杀鱼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虽然很累,但也很开心。

除夕夜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吃年夜饭,长辈坐一桌,小辈坐一桌。吃完饭以后爷爷奶奶挨个给我们发红包,小辈一句一句说着新年好话。

到了深夜,大人们打着麻将看着春晚,小孩子在门口玩着爆竹烟花。各自等着零点钟声的来临。

灶台上冒着烟气的香烛,门沿上的红色灯笼,门口贴着的福字和对联,路上满地的红色爆竹屑,那些在巷子口本来跑去嬉笑打闹的小孩子和广场上玩游戏、卖零食的小贩。

怎么这年变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到处满满都无不写着“过年”两个字。

可是现在呢。我四处张望,这年过的是淡了很多。这种仪式感和对生活虔诚的热爱,在长大后却渐渐消失了。

甚至有部分年轻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过年”。他们不了解年的根源,体会不到年的重要性,当然就无法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年的敬畏和珍视。对他们来说,可能过年也只是时间稍微长一点的假期而已。

现在的灯笼无处挂、福字门神年画春联无处贴。节日气氛自然冷清了一些。舞狮子、踩高跷、街头评书等民间娱乐,小时候喜欢的不得了,现在却一点都不关注了。

每当到了过年固定节目,街坊邻居亲戚好友串门时刻,老爸老妈催婚催生,七大姑八大姨介绍对象,邻居跑过来唠嗑的时候,自己又马上躲进房间或者溜出房门。

行走在大街上,霓虹彻夜闪烁明亮。好像一年到头每一天都是这样子?

怎么这年变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说到底,年味儿的浓与淡和人们的年龄、记忆也有关系吧。

面对压力和现实,成人的世界中总是有许多烦恼。小时候的愿望则简单得多,一包糖果可能就已足够。过年时他们不用写作业、父母陪在身边、小伙伴一起玩耍、还有压岁钱可拿,自己享受得不得了。

有人说,长大后的年不如小时候有味道。这应该是成年人的普遍体验。但事实上,成人后,最单纯的快乐本就不易拥有。

那些在大城市工作、读书的年轻人,走向现代化先进的同时,乡愁也成为一种心结。城市和家乡之间日渐巨大的差距变使故乡不再是记忆中那个亲切的故乡、春节也不是曾经能带来快乐、温馨的日子。

但是,不管怎么样“回家过年”这四个字依旧重如山。

怎么这年变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每年的年底,我们恨不得和千万人竞争着火车票、飞机票,就是想赶回家里过一个日思夜想的好年。

到最后我们却自己感叹:怎么这年过的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渴望幸福,祈盼团圆。使我们每个人的念想。

其实“年”是真的没有变化。

你说,难道灯笼春联都没卖了吗?难道广场上卖玩具零食的小贩也都搬走了吗?难道舞狮子英歌舞的街头艺术都没有了吗?

拜托,真正变得没意思的,真正没有仪式感的,是我们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