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這年變的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怎麼這年過的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正月才出頭個沒幾天,我心裡就冒出這樣的感受,大概很多人也都有這樣的感受。

從年前開始,“春節”“過年”的勢頭就在網絡上蔓延開來,媒體鋪天蓋地關於“春運”的報道。

臨近年關,“回家過年”依然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無論是飛機、火車還是汽車,只要上完最後一天班,大家都匆匆收拾好行李,風雨無阻的往家裡趕。

那個時候開始,大概每個人都開始緊張期待除夕、大年初一的到來。春節就是令人期盼、興奮、開心的日子。

怎麼這年變的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可是等真正到了過年的時候,變成了一年年重複的、乏味的、無聊的場景。對我們而言,除了和家人團聚是真的以外,好像其他都慢慢成了敷衍。

這是我今年的感觸,可能有點言過了,但確實少了很多樂趣。

本來好不容易大家聚一塊,抬頭髮現一桌子人都拿著手機,手機屏幕的燈光打著臉上,相當詭異。

就連發紅包這樣激動的環節,卻都還不如每個人在手機支付寶裡集福搶的歡快。

怎麼這年變的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要知道,就連春節這樣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我們好像也越來越難從生活中找到樂趣和激情。

所以,到底是什麼,在毀掉我們享受喜悅的能力呢?個人覺得,特別關鍵的一點是我們越來越不重視“儀式”了。

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是怎麼過年的呢?

單說年夜飯,我們到底真的理解它存在的意義嗎?

其實吃什麼不重要,每到過年的時候,整個大家族的人都聚在一起最重要。”

這大概是工作一年才回家的“各種漂”的心裡話。

在小時候,每到年底,家裡人都會買一大堆食材。自己圍著爸爸媽媽洗菜、剁肉、殺魚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雖然很累,但也很開心。

除夕夜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邊看電視邊吃年夜飯,長輩坐一桌,小輩坐一桌。吃完飯以後爺爺奶奶挨個給我們發紅包,小輩一句一句說著新年好話。

到了深夜,大人們打著麻將看著春晚,小孩子在門口玩著爆竹煙花。各自等著零點鐘聲的來臨。

灶臺上冒著煙氣的香燭,門沿上的紅色燈籠,門口貼著的福字和對聯,路上滿地的紅色爆竹屑,那些在巷子口本來跑去嬉笑打鬧的小孩子和廣場上玩遊戲、賣零食的小販。

怎麼這年變的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到處滿滿都無不寫著“過年”兩個字。

可是現在呢。我四處張望,這年過的是淡了很多。這種儀式感和對生活虔誠的熱愛,在長大後卻漸漸消失了。

甚至有部分年輕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過年”。他們不瞭解年的根源,體會不到年的重要性,當然就無法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年的敬畏和珍視。對他們來說,可能過年也只是時間稍微長一點的假期而已。

現在的燈籠無處掛、福字門神年畫春聯無處貼。節日氣氛自然冷清了一些。舞獅子、踩高蹺、街頭評書等民間娛樂,小時候喜歡的不得了,現在卻一點都不關注了。

每當到了過年固定節目,街坊鄰居親戚好友串門時刻,老爸老媽催婚催生,七大姑八大姨介紹對象,鄰居跑過來嘮嗑的時候,自己又馬上躲進房間或者溜出房門。

行走在大街上,霓虹徹夜閃爍明亮。好像一年到頭每一天都是這樣子?

怎麼這年變的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說到底,年味兒的濃與淡和人們的年齡、記憶也有關係吧。

面對壓力和現實,成人的世界中總是有許多煩惱。小時候的願望則簡單得多,一包糖果可能就已足夠。過年時他們不用寫作業、父母陪在身邊、小夥伴一起玩耍、還有壓歲錢可拿,自己享受得不得了。

有人說,長大後的年不如小時候有味道。這應該是成年人的普遍體驗。但事實上,成人後,最單純的快樂本就不易擁有。

那些在大城市工作、讀書的年輕人,走向現代化先進的同時,鄉愁也成為一種心結。城市和家鄉之間日漸巨大的差距變使故鄉不再是記憶中那個親切的故鄉、春節也不是曾經能帶來快樂、溫馨的日子。

但是,不管怎麼樣“回家過年”這四個字依舊重如山。

怎麼這年變的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每年的年底,我們恨不得和千萬人競爭著火車票、飛機票,就是想趕回家裡過一個日思夜想的好年。

到最後我們卻自己感嘆:怎麼這年過的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渴望幸福,祈盼團圓。使我們每個人的念想。

其實“年”是真的沒有變化。

你說,難道燈籠春聯都沒賣了嗎?難道廣場上賣玩具零食的小販也都搬走了嗎?難道舞獅子英歌舞的街頭藝術都沒有了嗎?

拜託,真正變得沒意思的,真正沒有儀式感的,是我們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